(北师大)必修一历史 第11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ppt课件内容摘要:
1、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共同纲领 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其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 3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1背景的胜利。 2准备(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 通过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以 为国旗;以 义勇军进行曲 为代国歌;以北平为首都,改名为。 解放战争共同纲领五星红旗北京(2)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 2、会议的召开。 决定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为政府施政方针,任命 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3标志开国大典。 周恩来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1背景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规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2时间年 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3内容(1)通过了。 内容: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 ,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 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性质:是中国第一部 类型的宪法。 意义:确立了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它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在 上的表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主义政权形式(2)通过了 中华 3、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全面建立国家机构,选举和决定了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决定 周恩来 为国务院总理。 4历史意义(1)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进一步 的重要标志。 (2)结束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职权和以 共同纲领 暂代宪法的过渡状态。 (3)为加强 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 奠定了初步基础。 组织法民主化人民民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制1982年宪法序言中指出: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 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序言中, “ 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 是指什么。 它的职能什么时候发生了怎样的 4、转变。 提示: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曾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探究升华 三、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1发展历程(1)正式形成: 1949年 9月, 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标志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形成。 成立之初,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2)进一步发展: 1954年,随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全国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任务宣告结束,作为 组织继续存在,这表明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工作进入一个新阶段。 统一战线2主要职能和民 5、主监督。 3历史意义充分调动了民主人士建设新中国的积极性。 政治协商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政协的比较项目 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政协不同点性质 我国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中共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职能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具有最高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 地方各级人大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项目 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政协不同点产生方式 民主选举 民主协商推荐联系 二者从不同方面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都有利于监督国家机关开展工作,提高国 6、家机关的工作效率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创建和发展1背景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呈现出 、的分布格局。 2发展历程(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共同纲领 中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 大杂居小聚居民族的区域自治(2)1954年宪法更进一步明确规定。 3地位是中国的一项基本。 4含义在 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分别建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 ,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行使自治权力。 政治制度中央人民政府自治机关5历史意义(1)满足了 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2)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 少数民族民族的团结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及特色1内容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 7、建设是中国历史和现实要求的必然结果。 新中国的成立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前提条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为依据,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 (1)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民主政治的核心。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的统一战线组织,其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3)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平等、互助、团结、合作,促进了各民族共同繁荣。 2特色我国的民 8、主政治制度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的特色。 广泛性,不仅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而且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人民能够自己管理国家,也表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例 1 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的政党构成状况,这说明了新中国 ( )姓名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政党中共中共中共民革民革民盟中共A是中共和各民主党派联合执政的政府B实行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实行多党合作制D中国共产党在政府中并不居于领导地位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由图表不 9、难看出副主席有多人都是民主党派,说明了新中国实行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 B 中国的政党制度不同于西方的多党制:中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而不是多党制。 因为在中国,中共是执政党,民主党派与之密切合作,属于参政党;在西方,各党派之间是执政党与反对党的关系,靠竞选轮流坐庄。 “ 庆龄先生:重庆违教,忽近四年。 仰望之诚,与日俱积。 兹者全国革命胜利在即,建设大计,亟待商筹,特派邓颖超同志趋前致候,专诚欢迎先生北上。 敬希命驾莅平,以便就近请教。 至祈勿却为盼。 ” 这次会议的召开表明 ( )A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新阶段B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中国特色民主政治获得新发展D 10、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解析: 根据题干中 “ 胜利在即 ”“ 建设大计,亟待商筹 ”“ 莅平 (北平 )” 等信息可知,这是邀请宋庆龄参加 1949年召开的新政协会议,这次会议的召开,直接促进了我国民主政治的新发展。 1956年 “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 的提出,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新阶段。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故 A、 B、 案: C例 2 下列是我国农村和城市每一名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比例变化表。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开始年份 1953年 1995年 2010年城乡比例 8 1 4 1 11、1 1A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发展中完善B城市代表的比例呈不断下降趋势C农村代表的比例呈不断上升趋势D农村和城市的人口总数已经相等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仔细分析表格的信息,关键信息是从 1953年到 2010年我国农村和城市每一名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比例逐渐缩小并最终达到平衡,反映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 答案 A 程度型选择题的解题方法在试题的题干中,为了让学生清楚所要回答的问题,命题者总是要设置一些限制题:如实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直接目的、根本目的等。 要想做好这些题,就必须明确这些限制词的含义。 其中 “ 实质 ” 就是指事物的本质;“ 12、主要原因 ” 或 “ 根本原因 ” 是指在历史事件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对事件有较大影响的原因,一般从经济的角度、阶级的角度,从历史事件的本质或马克思主义理论上把握。 “ 根本目的 ” 一般从阶级的角度上把握。 做题要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解决问题。 2 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开幕词中毛泽东说: “ 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 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 ” 材料中的 “ 里程碑 ” 实际上是指 ( )A社会主义制度的最终确立B选举新的国家和政府领导人C确立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D制定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954年宪法,意味着中国正在逐步迈向社会主义,体现了新中国建立以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大成果。 答案: D。(北师大)必修一历史 第11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ppt课件
相关推荐
特点:铁路网分布东密西疏。 南昆铁路的起点和终点分别在哪里。 南昆铁路沿线有哪些资源。 南昆铁路经过哪些主要地形区。 提示问题 影响南昆铁路的区位因素是: 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因素: 技术因素: (影响越来越小) (主导因素)
1、午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 马关条约 ,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2 马关条约 规定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说明列强侵华从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3八国联军侵华和 辛丑条约 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一、甲午日本侵华战争1背景(1)根本原因:日本 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外侵略扩张。 (2)导火线: 1894年 5月, 爆发农民起义
求滑雪人受到的阻力( 包括滑动摩擦和空气阻力 )。 加速度 a是联系运动和力的桥梁 牛顿第二定律公式 ( F=ma) 和运动学公式 ( 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 v=v0+at, x=v0t+at2, v2- v02=2ax等 ) 中 , 均包含有一个共同的物理量 —— 加速度 a。 由物体的受力情况 , 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可以求出加速度 , 再由运动学公式便可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反过来 ,
1、“ 一国两制 ” 的伟大构想,为祖国统一提供了一个创造性的指导方针。 2香港、澳门的回归,是 “ 一国两制 ” 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 3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关系有了重大发展,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一、 “ 一国两制 ” 的构想1背景(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香港、澳门仍分别处在 和葡萄牙的统治之下, 与大陆仍处在相互隔绝的敌对状态。 (2)实现祖国的统一,是整个
, 2, 3)关于 y轴的对称点是 _________ • 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点 P( 1, 2, 3)关于 x轴的对称点是 _________ • 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点 P( 1, 2, 3)关于 z轴的对称点是 ________ (-1,2,-3) (1,-2,-3) (-1,-2,3) 对称点 x y O x0 y0 (x0,y0) P (x0 , y0) P1 横坐标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