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第四单元教案学案内容摘要:

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 月的伟大意义。 解答: 本文主要记叙了记录了人类首次登上月球的全过程。 在此之前,人类曾幻想过登月,并产生了很多神话传说、科幻作品,但从来没有真正到过地球以外的星球。 “阿波罗”登月计划的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说明现代科学技术已经达到了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人类不会局限于地球,人类的未来是美好的。 解题方法链接 把握本课内容可按如下步骤进行: a.快速默读课文,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 的。 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 d.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 e.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f.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 ?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 相关资料: ①“水星”计划是美国 1958年开始实施的第一个载人航天计划。 鉴于当时与苏联竞争的紧迫形势,该计划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尽可能利用已经掌握的技术和成果,以最快的速度和简单可靠的方式抢先把人送上天。 但事实上,当苏联于 1961年 4月 12日把航天员加加林送上天成功地完成轨道飞行时,“水星”飞船尚处于无人试验阶段,直到 1962年才进行首次载人轨道飞行。 “水 星”计划于 1963年结束,共完成 25次飞行试验,其中包括 4次动物飞行,2次载人弹道飞行, 4次载人轨道飞行,耗资约 4亿美元。 ②“阿波罗”登月计划:人类航天史上的惊人之作 “阿波罗”计划早在 1957年便开始设想。 前苏联于 1957年抢先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之后,又于 1961年把人类第一名航天使者送上地球轨道。 从表面上看,前苏联在航天领域屡拿金牌,遥遥领先。 这大大刺激了技术力量雄厚的美国人,连美国总统肯尼迪也惊呼:“我们落后了 !” 为了打破前苏联的航天优势, 1961年 5月 25日美国总统肯尼迪批准了航空航天 局的登月计划,并在国会上大胆地提出了在 1970年以前先于前苏联把人送上月球的任务。 ③尼尔•阿姆斯特朗, 1930年 8月 5日出生在美国俄亥俄州的一个小城。 小尼尔从小就对飞行非常着迷, 15岁开始学习飞行课程,学费靠他自己打工挣得。 由于学习成绩优异, 16岁他就获得了实习飞行员的驾驶执照。 当时,他甚至还没有取得汽车驾驶执照呢。 用一句中国话来说,小尼尔还没学会走,就已经学会跑了。 1947年,阿姆斯特朗高中毕业后,获得美国海军提供的奖学金,进入著名的普度大学学习。 1949年小尼尔应征入伍,正式成为美国海军的飞行员。 这 以后的十几年中,阿姆斯特朗驾驶过 200多架各式飞机,包括滑翔机、直升机、喷气机等等,最著名的机型要算速度达到 6500千米 /小时的 X15型超高速火箭飞机。 这期间,阿姆斯特朗还在工作之余顺利完成了南加州大学的研究生课程,获得了航空工程硕士学位。 1962年,阿姆斯特朗被美国宇航局选中,成为美国第二批宇航员。 1969年 7月 16日,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和科林斯驾驶“阿波罗 11号”飞船开始了人类首次征服月球的壮举。 范例 《山市》是怎样条理清晰地描绘奂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的。 分析: 这里说的“山市”,跟海市 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 它美丽而又奇特,然而好几年也难得出现一次,只有少数幸运儿在偶然的机缘里能够见到它,这篇文章是根据目击者的叙述写的,它历历如画地再现了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过程,不仅写出了山市变化莫测的景象,而且表达了目击者的感情,有很美的意境,值得欣赏。 统观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三个阶段。 :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 这是目击者眼中的画面。 文章还描写了目击者的心理变化:见孤塔时,彼此“相顾惊疑”,表明它是突然出现的,而且跟实景差不多,使人 不得不“惊”,但一想到“近中无此禅院”,又不得不“疑”。 待到宫殿出现,才悟出原来这是“山市”。 这样写就把读者带到目击者所在的地方了。 以下所写仍是目击者所见画面,但读者在感觉上发生了变化:一切都如同亲见。 :城郭的出现。 先总写一笔:“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 ”颇有恢宏的气象。 然后分写:“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虽然寥寥数语,却可以诱发读者想像出一幅跟《清明上河图》相似的画卷来。 这幅画卷最后在风中消失,又不禁使人感到怅然。 :危楼的出现。 因“风定天清,一切乌 有”,只剩下一座高接霄汉的危楼,所以楼的形状看得格外清楚,连楼外天空也显现了出来,给人的感觉是距离比先前的城郭缩短了一些。 更为特殊的是,楼上还有来来往往的人,或凭或立,与人世无异,这又给人以亲切感,增强了观赏的兴趣。 最后写幻景的消失,跟影视中的渐隐镜头颇为相似,又使人感到余味无穷。 结尾一段写山上的“鬼市”,这是补笔,有照应开头的作用,说明奂山这个地方确实能看到这种奇异的现象。 解答: 用描写性的笔调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过程,表现了山市神奇壮丽的幻景。 解题方法链接 好文不厌百回读,在诵读 中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学习古文一定要多诵读。 “初读通语句,再读明大意,三读有感悟,四读品内涵,五读得启迪”,学习本文要在诵读中展 开联想和想像。 阅读步骤:①通览全文,了解全貌。 ②逐词逐句,通懂其义。 ③反复诵读,展开想像。 相关资料 ①蒲松龄( 1640~ 1715),清代著名文学家。 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上,又因为他著有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世称聊斋先生。 ②《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它以谈狐说鬼的形式,揭露当时现实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恶,对科举制度和礼教也有所批判,并以同情的 笔调描绘了青年男女相爱的故事。 但书中也存在着一些宣传忠孝节义的封建伦理观念和迷信色彩。 《聊斋志异》是他用几十年的时间写成的,他称这是他的“孤愤之书”。 ③译文: 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八景中的一景,但经常好几年也不出现一次。 (有一天 )孙禹年公子跟他的同业朋友在楼上喝酒,忽然看见山头有一座孤零零的宝塔耸立起来,高高地直插青天, (大家 )你看我,我看你,又惊奇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佛寺啊。 不多久, (又 )看见几十座宫殿,瓦是碧绿的,屋脊高高翘起,这才省悟到原来是 (出现 )“山市”了。 没多久,(又出现了 )高高的城墙 , (顶上是 )呈凹凸形的短墙,连绵六七里,竟然是一座城了。 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 忽然刮起大风,烟尘弥漫,全城的景象变得模糊不清了。 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上与天接, (每层 )有五间房,窗户都敞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