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第四单元教案学案内容摘要:
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 月的伟大意义。 解答: 本文主要记叙了记录了人类首次登上月球的全过程。 在此之前,人类曾幻想过登月,并产生了很多神话传说、科幻作品,但从来没有真正到过地球以外的星球。 “阿波罗”登月计划的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说明现代科学技术已经达到了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人类不会局限于地球,人类的未来是美好的。 解题方法链接 把握本课内容可按如下步骤进行: a.快速默读课文,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 的。 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 d.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 e.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f.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 ?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 相关资料: ①“水星”计划是美国 1958年开始实施的第一个载人航天计划。 鉴于当时与苏联竞争的紧迫形势,该计划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尽可能利用已经掌握的技术和成果,以最快的速度和简单可靠的方式抢先把人送上天。 但事实上,当苏联于 1961年 4月 12日把航天员加加林送上天成功地完成轨道飞行时,“水星”飞船尚处于无人试验阶段,直到 1962年才进行首次载人轨道飞行。 “水 星”计划于 1963年结束,共完成 25次飞行试验,其中包括 4次动物飞行,2次载人弹道飞行, 4次载人轨道飞行,耗资约 4亿美元。 ②“阿波罗”登月计划:人类航天史上的惊人之作 “阿波罗”计划早在 1957年便开始设想。 前苏联于 1957年抢先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之后,又于 1961年把人类第一名航天使者送上地球轨道。 从表面上看,前苏联在航天领域屡拿金牌,遥遥领先。 这大大刺激了技术力量雄厚的美国人,连美国总统肯尼迪也惊呼:“我们落后了 !” 为了打破前苏联的航天优势, 1961年 5月 25日美国总统肯尼迪批准了航空航天 局的登月计划,并在国会上大胆地提出了在 1970年以前先于前苏联把人送上月球的任务。 ③尼尔•阿姆斯特朗, 1930年 8月 5日出生在美国俄亥俄州的一个小城。 小尼尔从小就对飞行非常着迷, 15岁开始学习飞行课程,学费靠他自己打工挣得。 由于学习成绩优异, 16岁他就获得了实习飞行员的驾驶执照。 当时,他甚至还没有取得汽车驾驶执照呢。 用一句中国话来说,小尼尔还没学会走,就已经学会跑了。 1947年,阿姆斯特朗高中毕业后,获得美国海军提供的奖学金,进入著名的普度大学学习。 1949年小尼尔应征入伍,正式成为美国海军的飞行员。 这 以后的十几年中,阿姆斯特朗驾驶过 200多架各式飞机,包括滑翔机、直升机、喷气机等等,最著名的机型要算速度达到 6500千米 /小时的 X15型超高速火箭飞机。 这期间,阿姆斯特朗还在工作之余顺利完成了南加州大学的研究生课程,获得了航空工程硕士学位。 1962年,阿姆斯特朗被美国宇航局选中,成为美国第二批宇航员。 1969年 7月 16日,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和科林斯驾驶“阿波罗 11号”飞船开始了人类首次征服月球的壮举。 范例 《山市》是怎样条理清晰地描绘奂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的。 分析: 这里说的“山市”,跟海市 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 它美丽而又奇特,然而好几年也难得出现一次,只有少数幸运儿在偶然的机缘里能够见到它,这篇文章是根据目击者的叙述写的,它历历如画地再现了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过程,不仅写出了山市变化莫测的景象,而且表达了目击者的感情,有很美的意境,值得欣赏。 统观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三个阶段。 :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 这是目击者眼中的画面。 文章还描写了目击者的心理变化:见孤塔时,彼此“相顾惊疑”,表明它是突然出现的,而且跟实景差不多,使人 不得不“惊”,但一想到“近中无此禅院”,又不得不“疑”。 待到宫殿出现,才悟出原来这是“山市”。 这样写就把读者带到目击者所在的地方了。 以下所写仍是目击者所见画面,但读者在感觉上发生了变化:一切都如同亲见。 :城郭的出现。 先总写一笔:“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 ”颇有恢宏的气象。 然后分写:“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虽然寥寥数语,却可以诱发读者想像出一幅跟《清明上河图》相似的画卷来。 这幅画卷最后在风中消失,又不禁使人感到怅然。 :危楼的出现。 因“风定天清,一切乌 有”,只剩下一座高接霄汉的危楼,所以楼的形状看得格外清楚,连楼外天空也显现了出来,给人的感觉是距离比先前的城郭缩短了一些。 更为特殊的是,楼上还有来来往往的人,或凭或立,与人世无异,这又给人以亲切感,增强了观赏的兴趣。 最后写幻景的消失,跟影视中的渐隐镜头颇为相似,又使人感到余味无穷。 结尾一段写山上的“鬼市”,这是补笔,有照应开头的作用,说明奂山这个地方确实能看到这种奇异的现象。 解答: 用描写性的笔调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过程,表现了山市神奇壮丽的幻景。 解题方法链接 好文不厌百回读,在诵读 中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学习古文一定要多诵读。 “初读通语句,再读明大意,三读有感悟,四读品内涵,五读得启迪”,学习本文要在诵读中展 开联想和想像。 阅读步骤:①通览全文,了解全貌。 ②逐词逐句,通懂其义。 ③反复诵读,展开想像。 相关资料 ①蒲松龄( 1640~ 1715),清代著名文学家。 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上,又因为他著有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世称聊斋先生。 ②《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它以谈狐说鬼的形式,揭露当时现实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恶,对科举制度和礼教也有所批判,并以同情的 笔调描绘了青年男女相爱的故事。 但书中也存在着一些宣传忠孝节义的封建伦理观念和迷信色彩。 《聊斋志异》是他用几十年的时间写成的,他称这是他的“孤愤之书”。 ③译文: 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八景中的一景,但经常好几年也不出现一次。 (有一天 )孙禹年公子跟他的同业朋友在楼上喝酒,忽然看见山头有一座孤零零的宝塔耸立起来,高高地直插青天, (大家 )你看我,我看你,又惊奇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佛寺啊。 不多久, (又 )看见几十座宫殿,瓦是碧绿的,屋脊高高翘起,这才省悟到原来是 (出现 )“山市”了。 没多久,(又出现了 )高高的城墙 , (顶上是 )呈凹凸形的短墙,连绵六七里,竟然是一座城了。 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 忽然刮起大风,烟尘弥漫,全城的景象变得模糊不清了。 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上与天接, (每层 )有五间房,窗户都敞开。人教版七年级上第四单元教案学案
相关推荐
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具体地说,就是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四
感悟的道理就越深刻。 二、课后及时批改作业,通过对学生的作业、练习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在每次测验中总结学生的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加以强调订正。 让学生改正后告诉我为什么,确保他们真正懂。 课后辅导是重要的一个环节。 部分学生缺乏自控能力,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甚至抄作业。 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 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要有耐心
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上好每一节课。 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 按照 “ 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 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 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复想像海水漫上沙滩的画面,想像久旱的田野在甘霖的润泽下发出的欢快的“吱吱”声,体味作者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是一幅理想 主义的壮丽画卷。 “枯干的心灵”,是作者因追寻“海” —— 理想境界不得而格外渴求的心理状态,它比喻作者对理想的渴望。 理解这些词句的比喻、象征意是理解这句话的关键。 解答: 解题方法链接: 这个句子由于采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因此
状、传达情韵的。 在小组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体味情景交融的诗意境界。 对于修辞手法的辨析,采用 “ 替换法 ” 即通过与改为一般表述的比较,看表达效果的不同。 (投影显示)如: ( 1)组:甲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 “ 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 乙 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 冬天也特别暖和。 ( 2)组:甲
题问: 1西韩的建立。 2汉武帝的大一统。 3秦修长城的目的。 师: 介绍匈奴的起源、生活风俗。 匈奴强大时,也就是西汉建立初期,面对强大的匈奴实行和亲。 汉武帝时开始 反击。 师总结答案: a汉初的政策 b文景治之 学生活动 阅读思考: 1 谁统一了蒙古草原。 他为什么能统一蒙古草原 a 冒顿治军有方b中原战乱 2 回忆:汉初的经济(萧条) 3阅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