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物理八上54光的折射内容摘要:
角小于入射角, A图也是错的,只有 C图符合光的折射规律 .) 【命题趋势 分析】 本节重点考察的内容有: ; 、折射 角,会画折射时的光路图; ,解释光的折射现象,会画折射成像光路图 . 【典型热点考题】 例 1 在左下图中,一束光线斜射到平行厚玻璃板的上表面,画出这束光线经过玻璃板折射后从它的下表面射出的光路图 .(大连中考题) 解析: 光在玻璃板上表面发生折射,因为是从空气射入玻璃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靠拢法线,接着它又在玻璃下表面发生折射,这是光从玻璃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远离法线,作出光路图 (如右 下图 )所示,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知出射光线的方向不变,但侧移了一段距离 D,并且玻璃越厚,侧移距离 D就越大 . 例 2 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 . ,从水面上看,水下部分向上弯折了 ,树木出现了影子 ( 1999年北京市中考试题) 分析: 如下图所示,插入水中的筷子,从 B点发出的光,从水中射入空气时发生了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人的眼睛逆着折射光线看去,水下部分的筷子向上弯折了,这属于光的折射现象;从 平面镜中看见自己的像,平静的水面映出岸上的景物都属于光的反射;在太阳光照射下,树木出现了影子,属于光的直线传播,因此选项 B、 C、 D都不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 解答: 正确选项是 A. 说明: 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注意区分以下几点: ;“倒影”看起来好像跟镜子和水有关,实际上光线只是在镜面或水面反射时改变了传播方向,又回到了空气中; ,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改变,且光从一种介质中进入到了另一种介质中 . 例 3 光线从空气射入水中,当入射角为 45176。 时,折射 角为r 1,当入射角为 60176。 时,折射角为 r2,下列表示角度大小关系的不等式中,哪个正确。 ( ) > r2 > 60176。 > r1 > 45176。 分析: 本题考查光的折射规律,光线从空气射入水中,折射角应小于入射角,所以当入射角为 45176。 时,折射角应小于 45176。 ,选项 D中r 1> 45176。 是错误的,同理,当入射角为 60176。 时,折射角应小于 60176。 ,选项 B中 r2> 60176。 是错误的 .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所以选项 A错误,只有选项 C是正确的 . 解答: C. 【同步达纲练习】 一、选择题 (每 题 5分,共 45 分) ,正确的是( ) ,传播方向一定改变 ,折射角一定小于入射角 ,折射角一定大于入射角 D在光的折射现象中,折射角有可能等于入射角。 ( ) 3一光线射到一两面平行的玻璃砖时,通过。北师大版物理八上54光的折射
相关推荐
肾单位中,尿液是如何产生的呢。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同学讨论,回答。 这件事情可能同学们一时无法接受,因为尿液来自血液。 是的,血液是如此的宝贵,失去一些就常常让我们大惊失色,而尿液我们又是如此的鄙视它。 而如此“低贱”的尿液居然来源于如此“高尚”的血液,请同学们再研究一下,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学生讨论„„ (板书)三、尿的形成 学生回答„„ 尿的形成过程主要可分为 两个步骤: (板书)
经传入脑,到达大脑皮层视觉中枢。 d 眼球内容物都清 澈透明的,但三部分的性质也有明显不同; ( ) 星稀薄的液体,充盈在角膜与晶状体之间、虹膜前后方的间隙里; ( ) 是较脆弱的胶冻状物,填满晶状体后方眼球内的空间; ( ) 则是一个小巧而富于弹性的凸透镜状结构,它被悬挂于睫状体上,睫状体内平滑肌的舒缩引起晶状体的曲度变化。 二、能力提升 想一想、议一 议 近视眼 和 远视眼 的纠正原理。 三
序设计 四、教学收获和体会 1. 改变教 学模式,能为更多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 每个学生在其自身发展的方向和 程度上都存在着差别,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必须考虑到他们已有的学习经验和发展程 度,使教学内容和形式 多样化, 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采用传统的讲授结合谈话的方法组织教学,以全班为操作对 象,个体间差异大,理解能力 强、接受得快的学生处处抢先,大多数 学生得不到独立思考和自我实现的机会
地转动另一平面,寻找反射光线。 学生实验,讨论,教师进一步用课件演示说明:纸板可转动的面向前 转向后转都观察不到反射光线,只有当这个面与被固定的面为同一平面时,才清晰地观察到反射光线。 b 、“二线分居”,引导学生回想实验中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相对法线的分布情况,提出问题:能否找到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位于法线同侧的情况,利用反正法。 c 、“两角相等”,提问:根据上面的研究能不能确定反射光线的位置。
茄子, 5 份种西红柿。 这种分配方法,叫做按比例分配。 学生思考这个问题怎样解答。 师:长方形总面积是 984 平方米,其中的 3 份是多少呢。 怎么列式。 师:其中的 5 份是多少呢。 又怎样列式。 (二)混凝土问题 出示例题:建筑工人用水泥、沙子、石子配制一种混凝土,水泥、沙子、石子的质量比是 2:3:5。 要配制 2020 千克这样的混凝土,需要水泥、沙子、石子各多少千克。 学生读题
一开始我就利用主题图,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数的过程中初步感受相同加数,感受几个几相加的加法算式。 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 分四个层次进行教学,第一个层次是观察情境图,通过这一学生熟悉而又特别喜爱的场景,揭示出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相同数量。 这样设计使数学贴近了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拉近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第二个层次是让学生计算“有多少人跳绳。 ”,列出一些加法算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