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历史七上先民的智慧与创造1内容摘要:

挖、撬,工程进度极其缓慢。 后来,一个有经验的老民工建议,应当在岩石上开一些沟槽,然后放上柴草,点火燃烧,岩石在柴草的燃烧下就会暴裂,可以加快挖的速度。 实践证明这个办法非常有效。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在玉垒山开凿了一个 20米宽、 40米高、 80米长的口子,因形状很像瓶口,因此叫“宝瓶口”。 奔流不息的岷江水通过宝瓶口源源不断地流向东部旱区,这样,东部的农田得到了灌溉。 都江堰的第一大工程终于完成 了 ]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室瓶口 ,怎样才能让水更多地往东流入宝瓶口呢。 从而引出要修分水鱼嘴 网 ] 为什么要修分水鱼嘴,怎样在江中修坚固的堰堤,为什么分水鱼嘴要有弯度。 为了便岷江水能够顺利东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并充分发挥宝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李冰在开凿完宝瓶口以后,又决定在岷江中修筑分水堰,将江水分为两支:一支顺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宝瓶口。 在江心修筑分水堰是一项很艰巨的工程,因为江心水高涌大,水流急速,筑成的堰提要很坚固,否则随时都会被洪水 冲走。 开始修筑分水堰时,他们采用往江心抛石块的办法,结果没有成功。 因为,抛下去的石块,经不住洪水的冲击,不断地被洪水冲走。 怎么办。 岷山一带盛产大竹,当地人用竹子盖房、编竹笼来装东西的方法,使李冰大受启发。 他请来许多竹工,让他们编成长 3丈、宽 2尺的大竹笼,再往里面装满鹅卵石,然后让民工将沉重的大竹笼一个一个地沉大江底。 结果大竹笼在湍流的水中安然不动,稳稳地固定在那里,周围再用大石头加固,就这样分水大提终于建成。 由于大提前端的形状好像一条 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鱼嘴”。 鱼嘴的建成将上游奔流的江水一分为二:西边称为外江,它沿岷江河雨顺流 而下;东边称为内江,它流入室瓶口,江水经大大小小的渠道,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灌溉网。 从此以后成都平原就很少有水旱灾难,用竹笼装卵石来截流的办法也沿用至今。 (请大家设想,分水 鱼嘴修成什么形状好呢。 教师提示:设想鱼嘴两边如果修成 直的,会是什么情况;如果修成弯的,有一定弧度,又会怎么样。 —— 减缓水流速度、使江水流向宝瓶口 ) 都江堰工程修到这,西涝东早的问题已解决,工程似乎可以完工了,但为何还要修飞沙堰。 为什 么还要修飞沙堰,堰的高度有讲究吗。 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防止灌溉区的水量忽大忽小、不能保持稳定的情况,李冰又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着宝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 飞沙堰同样采用竹笼装卵石的办法堆筑,堰顶 做到比较合适的高度,起一种调节水量的作用。 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使得进入室瓶口的水 量不致太大,保障内江灌溉区免遭水灾;同时,由于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产生了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