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2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内容摘要:

1955年,是 324亿美元, 1979年则高达 1480亿美元。 ( 2)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日益严重,严重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975年以后,苏联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国家面临新的困境。 勃列日涅夫与赫鲁晓夫改革的相同点是什么。 ① 两者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②内容方面,两者的政治改革都强调集体领导的原则,经济改革前者重于农业,后者终于工业; ③结果方面,前者收效甚微,后者初期效果明显,后期停滞不前; ④原因方面,两者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出生于俄罗斯南部斯塔夫罗波尔附近, 1985年至 1991年,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他在职时期的政策导致了冷战的结束,为此他于 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他的改革政策也使得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 二战后出于与美国争霸的需要,以非理性方式进行军备竞赛,致使军费开支达到国民收入的 1/4,背上沉重的包袱。 同时四处伸手,加重对东欧国家的控制,还在1979年入侵阿富汗,其形象大损,同时每年还要花掉几十亿卢布。 俄国历史上靠扩张起家,民族众多,但各民族发展极不平衡。 无论是沙皇,还是苏联都对少数民族实行同化的高压政策。 斯大林时期采取镇压和强制迁徙的政策,造成很多问题。 斯大林之后,高压政策被怀柔政策所取代,民族问题日益显露,地方民族主义倾向日益明显。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 苏联社科院一次关于苏共性质的调查显示 : 认为苏共代表工人的只占 4%。 认为代表全体人民的只占 7%。 认为代表全体党员的占 11%。 而认为仅仅代表党的官僚、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的,竟高达 85%。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 1985年苏联人均 GNP为 ,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亚洲、拉美一些国家。 苏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居世界第八十八位。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 20世纪 80年代中后期,自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积累的弊端与矛盾日益严重,民用工业品技术落后,质量低劣。 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 戈尔巴乔夫改革 内容 问 题 经 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