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2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2内容摘要:
革 评价 积极: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 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局限: 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未 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加之赫鲁晓夫本人喜欢浮夸冒进,自己也搞个人崇拜,最终导致改革失败。 赫鲁晓夫的墓碑 墓碑上半白半黑的对比 ,“其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 —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因素之间的斗争。 …… 在彼此斗争中相互咬合 ” ——墓碑的设计者 涅伊兹维斯特 提示 : ( 掘墓)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 (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 有人说 赫鲁晓夫 是斯大林的掘墓人 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 说明理由 二、 勃列日涅夫 的改革 ⑴恢复部门管理体制, 加强对经济集中领导; ⑵ 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 ⑶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⑷ 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 取得一些成果(军事实力) 1975年以后,经济增长率下降,进入停。人教版历史必修2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2
相关推荐
4 858 1978 1054 1400 潜射导弹 1968 656 121 1978 656 1015 战略轰炸机 1968 545 155 1978 432 135 核弹头 1968 4300 1300 1978 11000 4500 现役武装部队 1968 350 340 1978 210 440 坦克 1968 8500 32400 1978 10500 50000 战术飞机 1968
明理由 勃列日涅夫 (1964年 1982年,曾任苏联党、政、军最高领导人。 ) 苏联在他统治下成为与美国不相上下的超级大国。 他 1968年派军队侵略捷克斯洛伐克。 1976年 5月,他成为苏联元帅。 1977年至 1982年他去世前,任最高苏维埃主席。 他在 1977年,由于阿富汗新政府取消了亲苏联的政策,他发动了侵略阿富汗的战争。
交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铁路交通的发展的原因及表现: 四、公路交通的发展 20世纪初,汽车在上海出现 有轨电车 电车与公共汽车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要运输工具是在 ( ) A 民国成立后 B 20世纪 30年代 C 20世纪 20年代 D 1949年以后 • 近代水运的发展 • (1)新式水运业诞生的标志 1872年,第一个民用水运企业 —— 轮船招商局的成立。 ( 2)艰难发展
1955年,是 324亿美元, 1979年则高达 1480亿美元。 ( 2)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日益严重,严重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975年以后,苏联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国家面临新的困境。 勃列日涅夫与赫鲁晓夫改革的相同点是什么。 ① 两者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②内容方面,两者的政治改革都强调集体领导的原则
革。 主要考查分析材料得出结论的能 力。 材料中的 “ 翎顶补服 ” 是指清朝的官服,它 的 “ 灭亡 ” 是在清朝统治结束时。 “ 阳历兴 ” 是 指用公元纪年,始于中华民国的成立。 从这两点 可以看出这一事件是指 “ 辛亥革命 ”。 关注社会 生活、关注民生是高考命题的热点之一。 引入生 动的历史材料做为背景,这种类型的选择题将成 为高考选择题的趋向。 答案 C 主题:
1936) 发展较快 原因( 30分) 法币政策的实施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推动 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影响 概况 工业各行业普遍出现了较好的发展局面 “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去后方,说不尽国破家亡。 带怨长,雄城壮,看江山无恙,谁识我一瓢一笠走他乡。 ” ——《 去大后方 》 知识链接 民族工业的西迁 体验历史 抗战爆发前夕,上海等地重要工厂开始迁往内地。 共有 448家民族资本内迁到大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