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内容摘要:

” —— 李鸿章语 结合材料一、二和教材,概括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思想的主要内容、实质和根本目的。 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综合评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 “ 中学为体 ” 指以中国旧的封建制度、纲常礼教为主体、本质; “ 西学为用 ” 是指学习西方先进的一些东西,为封建制度服务。 它的实质指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进一步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局限在于没有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层面。 三、维新变法思想 早期维新思想 ( 1)产生的背景: 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传入,是早期维新思想的来源。 ( 2)代表人物: 王韬、郑观应等 ( 3)思想主张: 经济上: 文化上: 政治上: 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① 维新“新”在哪里。 这里指发展资本主义。 ② 早期维新思想的局限性 : 一是没有完整的理论;二是没有付诸行动。 19世纪 90年代的维新思想 ( 2)代表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 1)背景: 有哪些因素推动了维新运动的深入发展。 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刺激。 ( 3)主要活动: ● 康有为:①在广州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 ②撰写 《 新学伪经考 》 和 《 孔子改制考 》 ,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③他的思想被称为是“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火”。 ● 梁启超:发表 《 变法通议 》 ,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 严复: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维新变法思想的实践 —— 戊戌变法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