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内容摘要:
” —— 李鸿章语 结合材料一、二和教材,概括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思想的主要内容、实质和根本目的。 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综合评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 “ 中学为体 ” 指以中国旧的封建制度、纲常礼教为主体、本质; “ 西学为用 ” 是指学习西方先进的一些东西,为封建制度服务。 它的实质指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进一步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局限在于没有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层面。 三、维新变法思想 早期维新思想 ( 1)产生的背景: 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传入,是早期维新思想的来源。 ( 2)代表人物: 王韬、郑观应等 ( 3)思想主张: 经济上: 文化上: 政治上: 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① 维新“新”在哪里。 这里指发展资本主义。 ② 早期维新思想的局限性 : 一是没有完整的理论;二是没有付诸行动。 19世纪 90年代的维新思想 ( 2)代表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 1)背景: 有哪些因素推动了维新运动的深入发展。 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刺激。 ( 3)主要活动: ● 康有为:①在广州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 ②撰写 《 新学伪经考 》 和 《 孔子改制考 》 ,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③他的思想被称为是“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火”。 ● 梁启超:发表 《 变法通议 》 ,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 严复: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维新变法思想的实践 —— 戊戌变法 (。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相关推荐
“ 老爷 ”。 学生对教员的评价,不是看学术水平,而是看他在政府中的官阶。 教员在这里也多是敷衍塞责,上课时读讲义,不管学生听与不听;考试时把题目和范围告诉学生,以避免学生怀恨和顾全自己的体面。 • 蔡元培到校后,针对以往的陋习加以改革。 他在就任的演说中说:“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 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 ” “ 我不为名,不为利,为的是改变中国的国民性。 我不去整顿谁去呢。
治 上一律平等 对建立资产阶 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 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 二 次 革 命 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 袁世凯复辟 ——护国运动 两次护法运动 (1917.1921) 三民主义的实践 辛亥革命 失 败 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 临时约法 》 二次革命 护国运动 两次护法运动 活 动 结 果 孙中山第二次伟大转变 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
加强君权的需要 解决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 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积 极 消 极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为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有利于社会道德建设和社会稳定 唯心主义成分多和神学迷信色彩浓 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不利于学术发展 宣扬的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具有局限性
帛画、木刻画、木版画、画像石、画像砖等。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线条挺拔流畅,色彩绚丽多彩。 河南洛阳东汉墓出土的壁画 《 夫妇宴饮图 》 等,细腻地刻画出人物的内心活动,既富有生活气息,又十分传神,堪称工笔重彩画的杰作。 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个时期 ,士大夫画家 活跃于画坛 ,他们文化修养很高 ,总结了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 ,有力地推动了绘画艺术的提高。 此时人物肖像画是主要创作主题
育先河 ; 阶级关系: 使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产生和成长; 外交: 1861年设总理衙门,标志传统理藩外交 向 近代外交转变 ; 军事: 开始了军事近代化的步伐。 ★ 近代化的概念: 是 人类社会 各个方面综合变化的历史过程。 近代化 也叫现代化 ,它是传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的全面变革与转化的历史过程。 是工业化及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革。
用工业 建立近代海军 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 自 主 探 究 ( 1)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时间 : 口号: 性质: 代表性企业: 自强 60年代- 70年代 封建性质近代企业 ( 2)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70年代- 90年代 求富 时间 : 口号: 性质: 代表性企业: 资本主义性质 ( 3) 建立近代海军 北洋海军章程 北洋海军军旗 北洋海军 南洋海军 福建海军 建立近代海军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