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3毛泽东思想4内容摘要:

群众首创精神的革命思想。 他充分肯定了农民革命的大方向始终没有错,并列举农民协会所做的 14件大事,以此来批判反动阶级对农民运动的责难。 经过这次考察,毛泽东更加肯定了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说明农民问题是决定中国革命全局的问题,必须放手发动农民、组织和依靠农民,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它连同 《 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 等文章,是党在大革命时期正确路线的重要代表著作,表明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产物 —— 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初步形成(土地革命 时期 ): 标志: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提出 著作: 《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 井冈山的斗争 》和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这三篇文章,从理论上说明了中国革命采取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样一条道路,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 毛泽东指出:第 一,中国是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半殖民地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这就使红色区域能够在四周白色政权包围中发生和坚持下来,并且日益发展。 第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深刻影响,为革命军队和政权的建立准备了良好的群众条件。 第三,全国革命形势是继续向前发展的,中国红色政权也必然会继续发展。 第四,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造成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条件。 第五,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红色政权存在的重要条件。 毛泽东认为,红色政权的存在和发展,必须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这就是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它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它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 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成熟(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 : 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和前途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 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整阐述,涵盖 政治、军事、经济和思想文化、哲学等领域 主要著作 : 《 论持久战 》 ( 1938) 《 新民主主义论 》 ( 1940) 《 论联合政府 》 ( 1945) 《 实践论 》《 矛盾论 》 1945年中共七大正式确认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 论持久战 》 背景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 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寄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 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 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 1938年 5月,毛泽东写的 《 论持久战 》 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 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分析了中日两国的社会形态、双方战争的性质、战争要素的强弱状况、国际社会的支持与否,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 他还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必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 他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实行人民战争。 《 论持久战 》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它指明了抗战的前途,提出了正确的路线。 抗战后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篇著作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