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3毛泽东思想4内容摘要:
群众首创精神的革命思想。 他充分肯定了农民革命的大方向始终没有错,并列举农民协会所做的 14件大事,以此来批判反动阶级对农民运动的责难。 经过这次考察,毛泽东更加肯定了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说明农民问题是决定中国革命全局的问题,必须放手发动农民、组织和依靠农民,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它连同 《 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 等文章,是党在大革命时期正确路线的重要代表著作,表明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产物 —— 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初步形成(土地革命 时期 ): 标志: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提出 著作: 《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 井冈山的斗争 》和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这三篇文章,从理论上说明了中国革命采取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样一条道路,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 毛泽东指出:第 一,中国是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半殖民地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这就使红色区域能够在四周白色政权包围中发生和坚持下来,并且日益发展。 第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深刻影响,为革命军队和政权的建立准备了良好的群众条件。 第三,全国革命形势是继续向前发展的,中国红色政权也必然会继续发展。 第四,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造成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条件。 第五,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红色政权存在的重要条件。 毛泽东认为,红色政权的存在和发展,必须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这就是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它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它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 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成熟(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 : 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和前途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 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整阐述,涵盖 政治、军事、经济和思想文化、哲学等领域 主要著作 : 《 论持久战 》 ( 1938) 《 新民主主义论 》 ( 1940) 《 论联合政府 》 ( 1945) 《 实践论 》《 矛盾论 》 1945年中共七大正式确认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 论持久战 》 背景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 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寄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 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 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 1938年 5月,毛泽东写的 《 论持久战 》 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 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分析了中日两国的社会形态、双方战争的性质、战争要素的强弱状况、国际社会的支持与否,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 他还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必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 他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实行人民战争。 《 论持久战 》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它指明了抗战的前途,提出了正确的路线。 抗战后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篇著作的。人教版历史必修3毛泽东思想4
相关推荐
9年 2020年 重归正轨: 肯定、整顿、恢复、组织、倡导 蓬勃发展: 科教兴国; “三个面向” ⑴指导方针 ⑵具体措施 加快教育改革 “ 211工程 ” 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 ⑶成就 1977年 8月 4日,在人民大会堂,邓小平亲自主持召开了 有 33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科学家、教授以及科学和教育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 在这次会议上
尼学说完全相符的结论。 伽利略把他在望远镜中所观察到的壮丽景象,到处宣传,并用观察到的事实和力学原理作了严密的论证,进一步维护和发展了哥白尼的体系。 教会向伽利略发出多次警告,但是他无视这一警告,发表了 《 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的巨著,从实践和理论的高度批驳了地球中心说。 伽利略的 “ 异端 ” 活动引起了教会的恐慌,罗马教皇向宗教裁判所带头提出控诉
0年之久的全国统一高考制度。 1977年冬天, 570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参加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 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新生入学 1977年某大学的开学典礼 1979年 7月, 75岁高龄的邓小平登临黄山,为闻讯赶来的杭州大学学生签名留念 1979年 7月 12日,邓小平在黄山同几名女大学生合影留念。 三、教育的复兴 1. 拨乱反正,重归正轨 2. 蓬勃发展 科教兴国 ; “ 三个面向 ”
工商皆本 梁启超曾说:“我们当学生时代, 《 明夷待访录 》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 我自己的政治活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 ”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也一再介绍黄宗羲等人进步的政治学说,大量印发 《 明夷待访录 》等著作,以有助于宣传反对君主专制,动员人民进行民族、民主革命。 (三)、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顾炎武( 1613— 1682),号亭林,江苏昆山人。
的先河 经世致用 批判君主专制,提倡“众治” 《 天下郡国利病书 》 《 天下郡国利病书 》 的内容涉及古代郡县地方的历史、地理情况,并指出针对其利病的治理方略。 《 日知录 》 书影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 治学方法。 又称经世致用之学。 其 特点
① ② ③ ④ A ①②③④ B ④③②① C ②①④③ D ③④①② “ 夫天生一人 , 自有一人之用 , 不待取给孔子而后足也 , 若必待取足于孔子 , 则千古以前无孔子 , 终不得为人乎 ? ”。 这句话应出自于 A. 孟子 B. 董仲舒 C. 王阳明 D. 李贽 某思想家说: “ 我之出而仕也 , 为天下 , ……为万民 , 非为一姓也 …… ”他所反对的是 A. 民主共和制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