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1内容摘要:
D • 二 、 电化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 1. 对原电池原理的分析理解 , 见下图 • 2. 对电解池工作原理的分析理解 , 见下图 (1) 电离是电解的前提,电离与是否通电无关。 (2) 外电路电子流向:电源负极 ― ― ― ― ― →沿导线电解池阴极― ― ― ― ― ― ― ― →Mn ++ n e-== =M溶液中阴、阳离子定向移动―― →阴离子失 电子电解池阳极 ― ― ― ― ― →沿导线电源的正极,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是靠阴、阳两极上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来维持的,并不是电子由阴极穿过电解质溶液到了阳极又回到电源正极。 即:电解质溶液导电的过程即为电解的过程。 • (3)阴 (阳 )离子移动到阳 (阴 )极时 , 为何一定失(得 )电子。 • 可以这样理解 , 阳极是缺电子极 , 相当于极强氧化剂 , 所以还原性较弱的阴离子也能在阳极失电子而被氧化 (如 OH- 等 )。 阴极是富电子极 ,有较多的多余电子 , 相当于极强还原剂 , 氧化性较弱的阳离子 (如 K+ 、 Na+ )也能在阴极得电子而被还原。 这就使较多在通常状况下很难得失电子的离子 , 通过电解可以被还原或氧化 ,利用电解的方法制备某些物质 (如 Na、 Mg、 Al等 )。 • 3. 解决电解问题的基本思路模式 • (1)通电前:电解质溶液中含有哪些阴 、 阳离子 (包括水电离出的 H+ 和 OH- )。 • (2)通电时:阴离子移向阳极 , 阳离子移向阴极 , 结合放电顺序分析谁优先放电。 • (3)写电极反应式 , 并结合题目要求分析电解结果 , 如两极现象 、 水的电离平衡移动 、 离子浓度的变化等。 • 4. 电化学计算的基本方法 • (1)根据电子守恒法计算 • 用于串联电路 、 阴阳两极产物 、 正负两极产物 、相同电量等类型的计算 , 其依据是电路上转移的电子数相等。 • (2)根据总反应式中的计量关系进行计算 • 先写出电极反应式 , 再写出总反应式或直接运用总反应式 , 最后根据总反应式列比例式计算。 • (3)根据关系式计算 • 借得失电子守恒定律关。苏教版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1
相关推荐
物 ) 反应物 活化配合物 (过渡状态 ) 生成物 例如:在下列反应中 A + BC → AB + C 反应过程中随着 A, B, C三原子相对位置的改变形成活化 配合物 (A… B… C)‡(过渡状态 ): A + BC → ( A… B… C)‡ → AB + C 167。 73 影响 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31 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恒 T条件下 ,V主要决定于反应物浓度
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并放出热量 bkJ,则乙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 一、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正误判断 正误判断 高考怎么考。 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课本 P4 A 练 已知在 1 105Pa, 298K条件下, 2mol氢气燃烧生成水蒸气放出 484kJ热量,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 g)= H2( g)+ 1/2O2( g) ΔH=+ 242kJmol- 1 ( g)+
ol 90% = m ol ,同时消耗 B 为 m ol ,则 Δ c ( A) = m ol2 L= m ol/L ,由 v ( A) =Δ c A Δ t得 Δ t=Δ c A v A = m ol/L m ol/ L s = 6 s 此时 c ( B) =2 m ol - m ol2 L= m ol/L。 • 二 、 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
要获得比较精确的数据,该实验应该注意 什么问题。 一、反应热的测定 量热计直接测定的是体系的温度变化 HCl与 NaOH反应的反应热测定原理 : HCl(aq)+ NaOH (aq) NaCl (aq) +H2O (l) △ H=akJmol1 1mol 1mol akJ bkJ 由实验可以测定出 b值,然后便可换算出 a 中和热:在稀溶液中,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生 成 1mol水时所放出的热量
下列哪几个装置能形成原电池( )。 D V X V V X X X V ABDE nZ Cu4OS2CuCuSO4 [09年福建理综 11]控制适合的条件,将反应 2Fe3+ +2I- 2Fe2+ + I2设计成如右图所示的原电池。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反应开始时,乙中 石墨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 B.反应开始时,甲中 石墨电极上 Fe3+ 被还原 C.电流计读数为零时,
数高,能充分利用空间的堆积密度最大的那些结构。 密堆积方式因充分利用了空间,而使体系的势能尽可能降低,而结构稳定。 这样得到的是简单立方堆积 ,自然界只有钋 (Po)采用这种排列 . 这是非密置层另一种堆积方式,将上层金属填入下层金属原子形成的凹穴中。 得到的是体心立方堆积,如金属 K等。 1 2 3 4 5 6 第二层 对第一层来讲最紧密的堆积方式是将球对准 1, 3, 5 位。 ( 或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