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语文版语文必修五第9课论民本1内容摘要:
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 尽心下 》 ) ②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十者衣帛食肉,______________,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梁惠王上 》 ) 社稷次之 牺牲既成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黎民不饥不寒 参考译文:孟子说: “ 百姓是最重要的,土谷之神次于百姓,君主的地位更要轻些。 所以得到许多百姓的拥护就能做天子,得到天子信任就能做诸侯,得到诸侯信任就能做大夫。 诸侯危害了土谷之神,那就改立诸侯。 祭祀用的牲畜是肥壮的,谷物是清洁的,又是按时祭祀的,然而还是干旱水涝,那就改立土谷之神。 ” 介宾结构后置句, “ 以时 ” ,按时, 译为 “ 按时祭祀 ”。 第一部分:重点词语: 社稷: “ 社 ” 是土地神, “ 稷 ” 是谷神。 古代帝王都要祭祀社稷,以后社稷就成了国家的代称。 是故: 因此 祭祀以时: 第二部分: 相关知识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判断句 2 、 道:古文中常出现这个词,不同语境中有不同意思, 此处译为。 方法 斯: 那么,就 所欲与之聚之: 第一个 “ 之 ” ,代词,百姓;第二个 “ 之,代词,代 “ 所欲 ”。 全句译为: “ (百姓)想要的,给他们积蓄起来 ”。 为渊驱鱼,为丛驱爵: 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 就,接近,靠近,趋向。 此处译为 “ 流向 ”。 两个 “ 之 ”字均为取消句子独立性。 “ 爵 ” 通雀,这两句现已成为固定成语,用来 比喻统治者施行暴政,使人民投向敌方;也比喻不善团结人,把关系本来亲密的人推向对立面。 虽欲无王: “ 虽 ” ,常译为 “ 虽然 ” 和 “ 即使 ” ,全句有假设意思时应译为 “ 即使 ” ,已成为事实时译为 “ 虽然 ”。 “ 王 ” ,名作动,称王。 全句译为 “ 即使不想称王 ”。 苟为不畜: 如果,积聚 储藏 9其何能 淑 ,载 胥 及溺: 善 互相 10此之谓也 谓此也。 说的就是这种人,宾语前置的 句式,“之”起提前宾语的作用。 第二部分:主要谈“得民心”与“得天下”间的关系 参考译文: 孟子说:“桀和纣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于失去了民心。 得天下有办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办法:赢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强加给他们。 人民归向于仁,就像水流向低处、野兽奔向旷野一样。 所以,为深水赶来鱼的是水獭;为树丛赶来鸟雀的是鹞鹰;为汤王、武王赶来百姓的,是夏桀和商纣。 如果现在天下的国君有爱好仁德的,那么诸侯们就会替他把人民赶来。 即使他不想称王天下,也不可能了。 现在想称王天下的人,好比害了七年的病要找存放多年的艾来治。 如果平时不积存,那就终身得不到。 如果不立志实行仁政,必将终身忧愁受辱,以至子死亡。 《 诗经 》 上说:‘那怎能把事办好,只有一块儿淹死了。 ’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 [文脉 探究 ] 1.从第二部分的选文看,孟子是 如何论证“得民心 ”和 “有天下 ”的关系的。20xx语文版语文必修五第9课论民本1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