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论文 巧设问题情境 培养创新意识内容摘要:

2、到一定的环境条件中去,使学生从内心由衷地产生情感和求知欲,从而自然地获得知识和能力。 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 ”也有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就会产生无限的热爱,全力以赴,废寝忘食,进而迸发出惊人的学习热情,甚至创造出奇迹。 而没有兴趣的学习就像是一杯淡而无味的白开水,难以下咽。 巧设问题情境,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结合教材内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例如学习“小数加减法”时,可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带 10元钱去超市买东西。 ”提问:可以买哪两样。 还可以买什么。 最多可 3、以买几样。 哪些东西是买不到的。 这样,学生在思维的高度刺激下,求知欲充分被调动起来。 这样,教师有意识巧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理解,动手尝试去解决问题,学生便能产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 巧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质疑精神质疑是创新思维的动力源泉。 达尔文曾回忆说:“我从很小的时候起,就有一种最强烈的要求去理解或解说我所观察到的事物。 ”儿童对身边的事物充满里好奇与幻想,他们爱提很多的问题,解释他们所看到的一切。 而这些心理素质正是培养儿童力的“仙仗”。 在学习“乘加、乘减”一课中,我创设了一个去逛商场的情境,让学生去买学习用品。 有学生说要买 3 本本子,1 支铅笔,本 4、子每本 6 角,铅笔每支 5 角。 这样可列成加法算式:6+6+6+5,改写成乘加算式:63+5后,马上有学生提问:“老师,6+6+6+5 可以改为 6+6+6+6以是不是也可以改写为 64多么可贵的智慧的火花呀。 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立即出了一道题:4+4+4+2,让学生讨论:可以改为哪几种算式。 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对同龄伙伴提出的问题倍感兴趣。 因此,在这样的情景之中,学生的提问犹如一颗小石子,在同学们的心中掀起层层的涟漪。 讨论之中,总是不断开拓自己的思路,旁征搏引,提出超乎寻常的独特见解,在较短的时间内准确、迅速地表达出多种想法:(1)43+2 (2)443)27三、 巧设问题情境,培养观察 5、想象能力观察是智力活动的基础,认识始于观察。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是智慧的主要能源。 ”外界的信息主要是通过观察源源不断地输入大脑,在数学教学中,注意图形的识别,需要观察;数学规律的发现,需要观察;知识的关联,需要观察。 只有通过观察,才能有认识能力、分析能力、辨析能力与归纳能力。 因此,教学需要学生学会观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觉去探索数学知识的本质,揭示其内在规律。 当学生有了耐心细致的观察,才可能产生丰富的想象,想象力是发展数学能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囊括世界的一切,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例如,在教学“梯 7、学生在自己的参与实践中会产生诸多复杂的心理体验,而就是这种情境加上他的活动给他带来的体验会深深地刺激他、引导他在知识与情感两条主线的相互作用下参与整个学习的过程,而知识就往往通过情感功能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和内化,从而使学生的自主探究的精神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五、 巧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应用意识明确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因此我们教给学生的不仅是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社会信息化,一些数学感念,语言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文化生活之中,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其渗透力愈强。 数学教师要正确领会电视、报刊、因特网等传播媒介的实用信息,善于运用信息中的有关数学信息为题材创设问题情境,作为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总之新一轮的教改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趣味性,营造求异和创新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发现和创新动机,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切实培养形式的创新素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