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人教版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7课李商隐诗两首内容摘要:

时间的发展应先有 “ 马嵬之变 ” , 而 后才有 “ 玄宗之悲 ” ,最后才有 “ 义山之叹 ” ,但该诗在谋篇布局上却不是这样的,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答: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咏史诗从章法上看 , 采用了倒叙的手法。 先说唐玄宗 “ 招魂之举 ” 的荒唐 , 再追述 “ 马嵬之变 ”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 作者这样安排可以起到一波三折、波澜起伏、曲折幽深、回环幽咽的作用。 2 . 《马嵬 ( 其二 ) 》一诗 , 前人评论说 “ 讽意至深 , 用笔至细 ” , 结合全诗 , 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 “ 讽 ” 意来。 答: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首联 , “ 徒闻 ” 具有讽刺意味 , 神仙怪诞、生命轮回是不可能的 , 此生都没有保障 , 何谈未来 , 岂不 “ 徒闻 ”。 (2) 颔联 , “ 空闻 ” 具有讽刺意味 , 明明听到 , 却不再有往日的安然安逸。 (3) 颈联 , “ 笑 ” 具有讽刺意味 , 遥想当年七夕嗤笑牵牛织女 , 可叹此生二人以后永不会相见。 (4) 尾联 , “ 如何 ” 具有讽刺意味 , 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反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 以对比手法和反诘语气作结 , 寄托感慨 , 点明题 旨 , 把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唐玄宗。 1 . 怎样理解《锦瑟》一诗的表现手法。 我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情感。 象征与比喻有共同之处 , 都有以具象表现 抽象的特点 , 但它们也有不同之处。 比喻像人间的 桥梁,一般有两个硬性的端点,可以找出本体和喻体;象征则像天上的彩虹,物质表象所联系的对象不那么分明,主要靠暗示,带有更多游移不定的成分。 像《锦瑟》一诗,无论是起兴的 “ 锦瑟 ” ,还是主打的 “ 蝴蝶 ”“ 杜鹃 ”“ 珠 ”“ 玉 ” 等,它们表现的情调都可以猜想出来,但一追究其具体所指,就如坠入五里雾中了。 不敢说李商隐开启了中国朦胧诗的先河, 也不敢说他影响了 19 世纪法国的象征主义诗派 ( 有受中国诗歌影响的因素 ) , 但他确实是一位古典时期的“ 先锋派 ” , 他的艺术尝试和创新是独特的 , 对后世影响很 大 , 王安石对他推崇之至。 也许 , 正是李商隐诗 歌中表现出的这种意蕴深厚的朦胧美,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2 . 如何理解《马嵬 ( 其二 ) 》的意境和情感。 我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马嵬 ( 其一 ) 》是一首绝句: “ 冀马燕犀动地来 , 自埋红 粉自成 灰。 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 ” 叙马嵬之变,兼寓讽意。 本课所选的第二首继承了前一首的基调,却更胜一筹,写得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意味深长。 首联从 “ 海外 ” 说起,气势磅礴,笔力千钧。 传说,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悲伤不已,就命蜀地方术之士寻找她的魂魄。 有人趁机进言,说在海外蓬莱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还带回了她头上的饰物。 诗人这里用“ 徒闻 ” 二字将此事轻轻带过,实际上是否定了这虚妄之说。 接着,诗人又宕开一笔,指出 “ 他生未卜此生休 ” ,意为:来世渺茫难求,可是李、杨今生的缘分已然断绝,却是不争的事实。 此语如当头棒喝,发人深省。 第二、三两联,都是从对比的角度来写李、杨爱情悲剧的。 逃亡路上,唐玄宗这位失去了权势的皇帝,听到的只是军旅的梆子声,再也享受不到在长安宫殿里专人报晓的服务了。 现实的情景是军队哗变, “ 六军不发 ” ,当年盟誓长生殿,笑牛郎织女的赏心乐事,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