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13课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内容摘要:

方式;而在叙述和议论之中,又运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句,抒发了对马克思的尊敬、爱戴和悼念的真挚感情。 叙述可以记清事实,议论可以阐明观点,抒情可以吐露情怀,三者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使演讲词的观点和材料高度统一,而且会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 2)语言上生动 凝练,内涵丰富。 本文是恩格斯对马克思一生伟大功绩的高度概括,高屋建瓴而又充满感情。 体现在语言上,文章用词准确,生动凝练,内涵丰富。 如开头一句, “ 还不到两分钟 ” 写出了恩格斯未能在马克思生前与他见最后一面的极大遗憾; “ 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 ” ,委婉地写出了马克思的逝世; “ 永远地睡着了 ” 既是对上文委婉含蓄的解释、说明,更是作者感情上的递进、加深,倾注了作者对马克思逝世的无限痛惜、深切怀念之情。 如第 3段阐述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用语: “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 单事实 ” 中的 “ 繁芜丛杂 ”和 “ 掩盖 ”。 “ 繁芜丛杂 ” 的本义是丛生的杂草多而乱,这里比喻以前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对人类历史的解释,谬误百出,模糊杂乱,贴切、准确,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形象,易于理解。 此类例子在文中随处可见。 问题探究 “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 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 3段的这个长句,结构复杂,内蕴丰富,很难理解,但是,我们通过语法结构的分析,运用简化结构的方法,可以把它读懂。 首先要理清它的结构,主语 “ 马克思 ” ,谓语 “ 发现 ” ,后面是由一个同位复指结构组成的复杂宾语。 这个句子的中心意思是 “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 ,这个规律是什么。 动词 “ 即 ” 后面的成分就是对其进行具体的说明。 句子 的难点是对同位复指结构的分析,这个同位复指结构用动词 “ 即 ” 和冒号显示有三层意思,后一层都是对前一层的意义进行解释说明,将其简化后就是: “„„ 规律,即 „„ 事实: „„”。 这就是说, “ 规律 ” 就是 “ 事实 ” ,这个 “ 规律 ” 和 “ 事实 ” 指的是什么呢。 那就必须研究冒号后面的文字。 由此不难看出,难点的难点是冒号后面的部分,我们把这部分抽出来单独分析: ①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 ② 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③ 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 ④ 人们 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⑤ 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 ⑥ 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第一步,简化这个短语。 这个短语,实际是由 6个分句组成的复句。 先给每个分句标上序号,然后抓住体现分句内部关系的关联词,将其简化如下: 首先必须 ① ,然后才能 ② ;所以 ③ , ④ ,因而必须 ⑤ ,而不是 ⑥。 由此很容易看出,这个复句也分为三层意思, ①② 是一层, ③④ 是一层, ⑤⑥ 又是一层。 句子内部都是因果推理关系,由 ①② 用 “ 所以 ” 推出 ③④⑤⑥ ,由 ③④ 用 “ 因而 ” 再 推出 ⑤⑥。 ③④ 既是从 ①② 推出来的结论,又是推出 ⑤⑥ 的依据,所以它是全句的重心。 马克思发现了什么 “ 规律 ”。 这 “ 规律 ” 也就是 ③④。 第二步,弄明白句中一些词语所表达的意思。 “ 吃、喝、住、穿 ” ,用马克思的哲学术语是指 “ 物质 ” , “ 政治、科学、艺术、宗教 ” 指 “ 精神 ”。 “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 ,这是前面所说的 “ 一个简单的事实 ” ,它是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意识,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 这是 ①② 句表达的基本意思。 第 ③ 句, “ 直接的 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 ” ,指的是生产力。 “ 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 ” ,指生产关系。 “ 从而 ” 这个词表示了二者的关系,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 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 ” ,这是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便构成经济基础。 第 ④ 句, “ 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 ” 指的是上层建筑。 “ 这个基础 ” 就是经济基础。 “ 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这是马克思的又一个重要的观点,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 建筑。 第 ⑤ 句承上而来,有省略,完整的句子是 “ 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 ” ,这是说,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而上层建筑为什么发生,为什么发展,为什么变化,为什么消亡,就只能从经济基础寻找原因。 这就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 第 ⑥ 句,过去与之相反,那是历史唯心主义。 第三步,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把句子再次简化,则是: 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意识 ①② ,所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③④ ,因而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⑤ ,而不是历史唯心主义 ⑥。 由此也便很容易理解,马克思发现的历史规律就是 ③④ 句阐明的 “ 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 ” , “ 一个简单的事实 ” 就是 ①② 句阐明的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意识。 马克思从一个简单的事实中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 第四步,在理清句子的基本意思之后,再分析句子的附加成分。 句子的前面有一个比况结构 “ 正像 „„ 一样 ” 作状语,达尔文的发现当时已举世公认在自然科学界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恩格斯将马克思的发现类比达尔文的发现,以此说明马克思的发现的伟大意义。 “ 一个简单事实 ” 的前面有一个定语,它启示人们深思: “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 ,这是一个人人都明白的简单事实,但是为什么几千年来,只有马克思才由此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呢。 这是因为它 “ 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 ” ,这 “ 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 ” 指的就是五花八门,形形色色唯心史观的谎言邪说,它们 “ 掩盖 ” 了事物的真相,只有马克思才具有拨开迷雾见青天,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超凡能力。 没有这种解剖历史的能力,人们就永远只能在黑暗中摸索。 这把历史的解剖刀当然就是马克思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这个句子在说 明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同时,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我们至少可以列举如下九个方面:马克思这个发现的伟大意义;马克思能够有这个发现,是因为他既能够透过纷繁芜杂的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又能够从简单的事实中看出深奥的道理;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 的社会意识,所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注意文中 “ 所以 ” 的推论作用);既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而上层建筑的变革都必须从经济基础方面找原因,这就是马克思 主义的历史观;反之,则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 总之,这个句子差不多囊括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全部基本原理。 而上述理解,我们是通过简化句子结构而获得的。 可见,解读结构复杂的句子,简化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你现在掌握了这个方法吗。 下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