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粤教版语文选修第10课酬赠诗四首4内容摘要:
2 .还君明珠双泪垂,。 3 . ,念君怜我梦相闻。 4 .我今因病魂颠倒,。 5 .洞房昨夜停红烛,。 6 .妆罢低声问夫婿,。 7 . ,散上峰头望故乡。 温馨提示: 不要把 “ 唯 ” 写为 “ 惟 ” ,不要把 “ 待 ” 写为 “ 侍 ” 等。 知君用心如日月 何不相逢未嫁时 山水万重书断绝 唯梦闲人不梦君 待晓堂前拜舅姑 画眉深浅入时无 若为化得身千亿 一、阅读《节妇吟》一诗,思考并回答问题。 [ 赏形象 ] 1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 “ 节妇 ” 形象。 提示: 这首诗通过细致入微地刻画女主人公受人赠珠而 又还珠时的心理,塑造了一位顾全名节、对丈夫忠贞不渝的女子形象。 [ 品语言 ] 2 .诗文中哪些语句是女主人公拒绝第三者 “ 君 ” 的理由。 她为什么这样说。 提示: ① “ 君知妾有夫 ”“ 良人执戟明光里 ”“ 事夫誓拟同生死 ”“ 何不相逢未嫁时 ”。 ② 她之所以这样说,一方面,是让“ 君 ” 知道自己的境况和意愿,从而让他体谅自己;另一方面让“ 君 ” 看到自己对他的尊重,而不至于让他自尊心受损,以致恼羞成怒。 [ 析技巧 ] 3 .这首诗从表面看来是一首男女恋情诗,实际上却是一首写自己政治观点的诗,你认为运用了怎样的 手法。 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提示: 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诗中的 “ 节妇 ” 和那个 “ 君 ”分别喻指诗人张籍自己和对方李司空师道。 “ 珠 ” 喻指李司空对张籍的招揽。 “ 接珠 ” 表示对李师道好意的领会 , “ 还珠 ”表明对朝廷的忠心;先 “ 接 ” 后 “ 还 ” 既达到了最后拒绝的目的,又没有因此而得罪对方。 鉴赏指导 „„„„„„„„ ( 技法点拨,触类旁通。 ) 古代诗歌中的比兴手法 比兴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本 来包含“ 比 ” 和 “ 兴 ” 两种修辞手法,但人们谈论古典诗歌和民歌时常“ 比兴 ” 连用,当以 “ 兴 ” 为主,兼有比喻作用,有时即指 “ 起兴 ” 一法。 比兴手法的作用: (1) 由于 “ 起兴 ” 具有引发、联想等作用,故常置于篇章的开头,领起下文。 (2) 诗歌的 “ 起兴 ” 具有联想、托寓、象征等作用,给诗歌的理解带来很大的空间 (3) 比兴手法的运用,加强了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了诗歌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使之散发出迷人的艺术魅力。 提示: ① 情感:对 “ 君 ” 的埋怨 —— 对 “ 君 ” 的感激 —— 为“ 良人 ” 自豪 —— 对 “ 君 ” 的感激 —— 对 “ 良人 ” 的忠贞 ——对拒绝 “。20xx粤教版语文选修第10课酬赠诗四首4
相关推荐
嚣张、傲慢自大、阴险狡诈,卖国求荣 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 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 1)二人劝降的方式不同,更重要的是卫律与李陵和苏武的关系不同。 卫律主动投降,成为国家民族的罪人
鹘做窝的高崖,俯视水神冯夷的深宫。 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 (我)划地一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 我也不觉忧伤悲哀,感到恐惧,觉得这里使人害怕,不可久留。 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 第二段:描写游览赤壁所见的初冬景物,与初 游的景色大不相同。 第三段: 积累词语 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裳:古人穿的下衣 缟
1、2016/11/28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西不等式与排序不等式3 2 一般形式的柯西不等式2016/11/28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1/28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已知 a , b , c R, 求证: abbcbacb9. 分析: 对应三维形式的柯西不等式 , a1a2a3b1b2b3而 1 , 因而得证 2016/11/28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由柯西不等式知: 左边 abbabccbca
1、专题 1 应考 策略 方法技巧十、选修部分选修 3 3选修 3 4选修 3 5内容索引考点 1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 )考点 2 阿伏加德罗常数 ( )考点 3 布朗运动 ( )(1)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选修 3 分子模型: a. 球体,直径 d 3 6 V 0 ; b . 立方体,边长 d 3 V m ( 气体 ) m 分 M m N N A N A
朋友不了解 了解 当 与 高 书 时 ,盖已知其非君子 ,发于极愤而切责之 ,非以朋友待之也 .其所为何足惊骇。 路中来,颇有人 以 罪出不测 见吊 者 ,此皆不知修心也 .师鲁又云 非忘亲 ,此又非也 .得罪 虽 死 ,不为忘亲 ,此事须相见,可尽其说也。 第五段:答尹师鲁三疑 与: 书: 发于 … 其所为何足惊骇。 : 以: 见吊 非忘亲: 虽: 与:给 书:名作动,写信
:疑修有 疑自 之 意者 译:担心我有些怀疑自己的行为 (宾语前置) 盖:发语词 以:用来 正确语序:然师鲁又云 于朋友暗 译:但是你又说(我)对朋友(的为人)不了解 (状语后置) 当与高书时 ,盖已知其非君子 ,发于极愤而 切 责之 ,非以朋友待之也,其所为何足 惊骇。 路中来,颇有人 以 罪出不测见吊 者 ,此皆不知修心也。 师鲁又云非忘亲 ,此又非也。 得罪 虽 死 ,不为忘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