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论文内容摘要:

纯粹文字的表述对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空间、时间上接近,性质、形态上类似,对比强烈的直观、形象的事实材料,以及创设与所学习的内容相交融的情境,既可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所学,还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诱发想象力。 在教学《索溪峪的“野”》这篇美文时,由于文章从四个方面描述了索溪峪的“野”:山、水、物、人,我在讲课时,播放了一系列索溪峪美景的图片,学生看了对索溪峪的纯自然 ,不经雕琢的景观有了直观的感受,更好地理解了作者淋漓尽致的描绘,豪放而又调皮的语言,更深切地感受了作者对索溪峪,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在这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自己是个导游该如何对游客介绍解说索溪峪景点,学生马上热闹起来,四人小组每个人轮流选景点充满感情地讲解。 通过这活动激活了他们的思维,调动了他们的情绪,更好地跟文本对话。 这样的课堂,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三)运用媒体,在情境中学习 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课堂气氛也更为轻松活跃。 《城南旧事》是林海音的成名之 作,课文节选了与其相关的《迟到》,《迟到》情节朴实,但却深深地打动着读者,光看课文不能很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心理。 在讲课文之前先从网上下载相关的林海音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学生对此很有兴趣,看得非常投入,看后还兴奋地互相议论。 在这基础上,再让学生学习课文,学生有了之前的基础课堂上积极参与,纷纷加入讨论,甚至对人物分析意见不一还激烈地争论,教学内容就在这轻松的氛围中被学生自主地掌握了。 最后,再利用我在《城南旧事》剪切的一个视频画面,升华了父爱这个主题,上完课后很多同学还意犹未尽,陷入深深的思考中,自然也就达到了我 预期的教学目的。 所以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不仅能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还能让学生在不由自主中就理解了课文,加深了印象。 真正做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了课堂有效性。 (四)通过媒体,获取信息 小学语文课文有些相对比较深奥,难以理解,如“爱亲者,不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 有些课文历史积淀较深,如毛泽东的《长征组歌》;有些课外涉及深邃的科学知识,如《太空医院》 ??这些课文如果只是限于课本,纯粹在课堂讲授,很难让学生正真理解并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倘若在老师引导下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并好好利用效果就大不相同了。 比如毛泽东的《长征组歌》,学生对这两首诗中有诸多历史的疑问,可以安排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资料解决疑难,通过查找还能发现其他问题,扩大知识面。 在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之后,再让大家一起交流彼此的收获,掌握的知识就更全面更牢固了。 另外,重视课前预习 ,让学生能自主开发与教学相应的网络资源。 现代远程教育中,学生学会的是对新知识进行梳理 ,同是也为学习新知识进行必要的知识储备 .他们通过进入互联网 ,可以查阅相关的资料 ,搜集更多的来自于网络的知识 ,这不但是一个预习的过程 ,也是一个对网络上的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开发的过程 . 例如:《黄河源》这一课在学习新课之初 ,学生自己去搜集大量的网上材料 ,如 :黄河的源头在哪。 黄河的长度、宽度。 历经哪些地方。 黄河源的图片 ,与黄河有关的环保文章等等 ,在实际生活中 ,不少同学没有看过黄河 ,对黄河源的了解更是不多 ,利用网络他们不但对黄河源已有所认识 ,更通过对文字材料的阅读和图片的欣 赏 ,激发了对黄河的喜爱之情 ,保护之心,为学习课文作了很好的认识和情感铺垫。 三、运用信息技术构建高效 课堂 应注意的问题 (一)不能为了信息技术而没有目的的运用 我们现在课堂教学,都提倡运用课件、投影仪等多媒体辅助教学,以达到高效课堂, 在教学探讨与实践中,确实让一些好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