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论修身内容摘要:

化的过程,直至最终达到了 “从心所欲, 不逾矩 ”的境界,这是一个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高度统一的境界。 今天看来,这段话仍然对我们有深刻的启迪。 人的一生,学习、思考、道德完善都是没有止境的,对客观事物、客观规律的认识也是没有止境的。 因此,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想。 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认识,以达到与外界的融合。 2.孔子生前颇困窘,被讥、被逐,甚至在陈曾因断粮而几日未食。 面对子路的责问,孔子仍平静以待,坦言 “君子固穷 ”。 你是怎么理解孔子的这种观点的呢。 【 提示 】 孔子讲的 “君子固穷 ”,是说君子在困窘时能坚守自己的道义。 这里的困窘,既包括政治上的失意,又包括经济上的贫困。 在孔子看来,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穷与道义发生矛盾的时候,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但他的安贫乐道、君子固穷并不是不求富贵,只维护道。 孔子曾说: “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这表明孔子虽 “固穷 ”,但并不是拘泥于 “穷 ”,只是求仕爱财取之有道罢了。 或者说,在那个时代,正因为有道,不阿世,不变己,孔子才一生穷困潦倒。 孔子的坚守换来的是后世的推崇。 从新的时代角度来看, “君子固穷 ”仍是可贵的,但也应 “穷则思变 ”,不是变节、变志,而是改变思维方式,有长远眼光,追求精神与物质的双重丰收,让孔子的 “君子固穷 ”演变为君子固富,为富且仁。 3.如何理解孔子的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呢。 【 提示 】 孔子所说的 “内省 ”,即自我省察,也就是凡事多向内看,不要外求。 当自己的努力或才能不为人认可时,先省察自己是否有不到位的地方。 遇到外在的阻力时,先反省自己,有过则改,继续努力,失败了不怨天尤人;无则加勉,持之以恒,等待时机。 这样穷则思己过,达则持己见,不自满不菲薄,坦然处世,还有什么忧惧可言呢。 4.如何理解第四节第四段话 (“樊迟问仁 ”)? 【 提示 】 第四段话,是说君子无论在何时何地,无论处于怎样的环境中,都能保持始终如一的做人准则。 “居处恭 ”,应当就是儒家提倡的 “慎独 ”。 君子即使在无人监督的独处情况下,也要谨受规矩,严格自律。 “执事敬 ”,是讲做事要认真,一丝不苟。 “与人忠 ”,是讲与人交往、共事的基本原则,要忠诚、守信。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即使到了荒蛮之地,也绝不改变做人的准则。 “不可弃 ”三个字,表现出孔子对信念、对道德行为准则的坚定不移。 5.孔子是如何看待 “忠恕 ”之道的。 【 名师点拨 】 这是孔子 “仁 ”的学说中最核心的内容之一。 “忠 ”就是忠于原则, “恕 ”就是以宽容的心态待人。 正直而宽容,就是 “忠恕 ”之道。 关于 “恕 ”,传统解释有 “如心 ”之说,即 “他人之心如己之心 ”的意思,实际就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意思。 讲 “忠恕 ”之道,自然反对 “巧言令色 ”。 此外,篇中还涉及 “信 ”,这也是孔子十分重视的德性范畴。 《 论语 》 中有所谓 “民无信不立 ”之说等。 讲 “忠恕 ”的孔子并不是主张一味忍让, 他很讲究 “直 ”道。 “以德报怨 ”是老子的观点,道家尚弱,故有这样的主张。 孔子则不同,孔子的态度是,如果 “以德报怨 ”即以德对待那些亏负于自己的人,那么又拿什么回报那些对自己有德的人呢。 所以他讲一个 “直 ”道,就是以公正、公平之道来对待他人。 “以德报德 ”实际也是一个公平之道。 6. “修身养性 ”是 《 论语 》 中的重要内容,请从内容出发说说学习它有什么现实意义。 【 名师点拨 】 课文写有关修身的内容、态度及方法等,主要讲修身做人之道。 “修身养性 ”是 《 论语 》 中的重要内容,道德教化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是文明古国,是礼仪之邦,讲究个人修养有几千年的良好传统。 孔夫子所说的修身,就是学习做人的道理。 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