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下册会考复习建议内容摘要:
鲜的分裂和古巴导弹危机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欧洲共同体的形成和扩大;日本崛起为经济大国的表现;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的振兴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苏联解体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及其影响 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7C、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 多极化趋势加强对世界的影响: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必修二知识点详解 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农业(耕作方式与土地制度) 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手工业的发展表现与特征 古代商业发展历程与特征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与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农业 耕作方式、土地制度;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与家庭手工业;纺织、冶金和制瓷方面的技术及其主要成就;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商业 商人 ,商品种类 ,商业空间;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主要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以及海禁政策的内容及其影响 古代中国的经济 21C、中国古代政府的经济政策及其作用‘ • 在封建社会和王朝的初期,“重农抑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统治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已相当活跃,“重农抑商”政策就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不仅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强化了自然经济,而且造成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 从根本上说,“重农”是正确的,但不能把“农业”和“商业”长期放在对立面。 • 海禁政策消极作用占主流地位。 使中国日益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堵塞了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二、近代中国的经济 • 鸦片战争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与发展 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鸦片战争后以自然经济解体为核心的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动;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近代中国的经济 22C影响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 中国资本主义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苦挣扎的。 民族工业的发展需要有一个 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 ,但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控制下的旧中国,不可能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 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 ,是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23C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 地位: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产生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带有对中外反动经济势力的依赖性。 中国资本主义没有发展起来,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社会基础很薄弱,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和成熟程度,远不如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因此,中国资产阶级担当不起领导人民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想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实现近代化,达到强国富民的目的是不可能的。 • 作用: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它是一种革命和进步的经济成分,既瓦解着自然经济,又对外国经济侵略起抵制作用。 随着它的产生和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基础,因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又起着积极的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现代中国的经济 • 建国后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 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 –( 1)十一届三中全会 –( 2) 80年代的改革与开放 –( 3)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意义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1)经济恢复 (2)工业化与三大改造的完成 (3)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5)―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 (1)十一届三中全会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3)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4) 对外开放格局 (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 4C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 历史意义 : • 改革开放的标志 , • 新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 • 开辟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5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 意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我国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的基本确立,促进了经济的高度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 增强了综合国力 ,提高了国际地位 . 三、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 近代物质生活的变化 • 近现代的交通与通讯 • 近现代大众传媒的发展(报刊、影视、互联网)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1)近代以来“断发易服”、西装传入和中山装流行等物质生活的变化 (2)近代以来“废止缠足”、婚丧嫁娶习俗和人们社交礼仪的变迁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1)交通工具的发展 (2)通讯工具的变迁 大众传媒的发展 (1)我国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2)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3)互联网的利用和普及 (4)大众传媒的发展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四、近代西方经济 • 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 — 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 两次工业革命与世。高二历史下册会考复习建议
相关推荐
“ 追风时代 ”。 和谐号动车组 磁悬浮列车 公路交通: 20世纪初,汽车在上海出现。 民国时期,发展缓慢; 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较快(公路网、公路大桥) 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 第一批 “解放牌”载重汽车,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 2020年,中国汽车产量预计首次超过 200万 辆。 中国终于跻身世界汽车十强之列。 二、水运和航空 水路交通: ( 1)中国造船的历史虽然悠久,但
(3)逝世: 1925年 3月 12日 , 在北京逝世。 【 特别提醒 】 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为维护民主共和,同反民主共和的势力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开创了新三民主义时代的斗争历程,突出体现了孙中山追随时代潮流、不断进步的高贵品质。 冯玉祥 国民会议 归纳综合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辛亥革命的领导者、中华民国的缔造者。 在民族危亡之际,高举 “三民主义 ”的大旗,不惧个人安危
起义 起义首先 爆发于 密拉特 英国的 殖民地 附属于 英国的 土邦 德里的战斗( 1857年) 1857年印度人民族大起义 一身戎装的占西女王拉克西米芭伊 占西女王葩依 1857年印度士兵起义后的废墟 印度民族起义 太平天国起义 领导
丙醇、 2丙醇。 然后考虑分子内脱水:有一种;分子间脱水:有 6种。 一、醇的性质和应用 • 乙醇的化学性质 —— 消去反应 实验制取乙烯 ① 写出实验室制乙烯的反应方程式,其中浓硫酸的作用是什么。 ② 该反应属何种反应类型。 为什么。 ③ 反应时乙醇分子中哪些键断裂。 ④ 实验中为什么要控制温度在 170℃。 一、醇的性质和应用 • 乙醇的化学性质 —— 消去反应 分子内脱水反应 浓
有无气泡 剧烈程度 反应方程式 先沉后浮 仍为块状 没有声音 放出气泡 缓慢 2Na+ 2H2O= 2 NaOH + H2↑ 乙醇钠 2CH3CH2OH + 2Na → 2CH3CH2ONa + H2↑ 浮 在水面 熔 成球形 发出嘶 声 放出气泡 剧烈 (2)氧化反应 CH3CH2OH + 3O2 2CO2 + 3H2O 点燃 ② 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说明乙醇有还原性 (淡蓝色火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