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内容摘要:
(3)逝世: 1925年 3月 12日 , 在北京逝世。 【 特别提醒 】 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为维护民主共和,同反民主共和的势力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开创了新三民主义时代的斗争历程,突出体现了孙中山追随时代潮流、不断进步的高贵品质。 冯玉祥 国民会议 归纳综合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辛亥革命的领导者、中华民国的缔造者。 在民族危亡之际,高举 “三民主义 ”的大旗,不惧个人安危,领导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推翻了专制腐败的清政府,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并制定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成文法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引发了 20世纪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袁世凯上台后,为捍卫民主共和,孙中山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1924年,召开国民党 “一大 ”,提出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三大政策,创办黄埔军校,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创了国民革命运动的新局面。 课堂探究讲义 【探究核心问题】 一、早年孙中山寻求救国之道的主要经历 求学生涯 先后在檀香山、香港、广州等地求学, 后进入香港西医书院学习 人生规划改变 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后寻求救国途径,开始从事政治活动 上书改革 上书李鸿章失败后,意识到上书请愿改革中国政治行不通,走上反清革命道路 创立革命团体 1894年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武装起义 1895年策划广州起义,后失败 建立政党 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以 “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 为纲领,后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二、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1.从政治制度发展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埋葬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2.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不仅是一次政治革命,还是一次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它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激发了人们的政治热情,促进了民族觉醒,这是最具有历史价值的历史功绩。 3.从经济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动摇了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总而言之,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达到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最高峰,为后来的革命开辟了道路。 【 探究热点考向 】 以全新的角度考查对辛亥革命的评价 (2020年广州高二检测 )有人说 “ 辛亥革命胜利了 ” , 有人说 “ 辛亥革命失败了 ”。 对辛亥革命正确的评价是 ( ) 例 1 ①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 , 是彻底失败了 ② 从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来看 , 是失败了 ③ 给封建君主专制致命的一击 , 推翻了 “ 洋人的朝廷 ” , 是完全的胜利 ④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体制 ,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 是胜利了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高二历史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相关推荐
起义 起义首先 爆发于 密拉特 英国的 殖民地 附属于 英国的 土邦 德里的战斗( 1857年) 1857年印度人民族大起义 一身戎装的占西女王拉克西米芭伊 占西女王葩依 1857年印度士兵起义后的废墟 印度民族起义 太平天国起义 领导
内涵。 一 “智者的启蒙” 智者运动 时间 : 约公元前 5世纪中叶 原因 ①希腊工商业发展、平民地位提高 ②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③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探讨问题: 与人类自身相关的问题 智者的概念: 教授雄辩术和修辞学的教师 智者言论特点 ① 言论从个人角度和利益出发 ② 注重实利 ③ 否认绝对权威,怀疑神灵 智者运动 评价 : 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的先驱 作用 : 启蒙作用 代表人物
依然处于列强支持下的军阀纷争局面。 课堂探究讲义 一 、 “ 府院之争 ” 的背景 、 实质及斗争焦点 1. 背景 (1)袁世凯死后,段祺瑞掌握了北洋政府的实权,并想实行独裁统治,而黎元洪不甘心做挂名总统,于是两人就权力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探究核心问题】 (2)一战爆发后,日本以提供贷款为条件,鼓动段祺瑞政府出兵参战,企图加强对中国的控制。 美国为防止日本在中国取得独霸地位,就支持黎元洪
“ 追风时代 ”。 和谐号动车组 磁悬浮列车 公路交通: 20世纪初,汽车在上海出现。 民国时期,发展缓慢; 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较快(公路网、公路大桥) 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 第一批 “解放牌”载重汽车,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 2020年,中国汽车产量预计首次超过 200万 辆。 中国终于跻身世界汽车十强之列。 二、水运和航空 水路交通: ( 1)中国造船的历史虽然悠久,但
鲜的分裂和古巴导弹危机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欧洲共同体的形成和扩大;日本崛起为经济大国的表现;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的振兴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苏联解体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及其影响 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7C、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 多极化趋势加强对世界的影响: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