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含研究性学习及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实施方案内容摘要:

步自选课题。 ② 审题和筛选。 课题指导教师对学生自选课题进行审议,相近的进行合并,淘汰不合理或不具备完成条件的课题。 审定后的课题连同教师己确定的课题,一并提供学生选择。 ③ 学生课题研究小组的组成。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选择的课题,自由协商组成研究小 组(最好在本班范围内,以便于管理,也允许跨班级),并选举组长。 对没有完成组合的少数学生,教师在尊重学生选择的基础上,适 当提出建议,帮助他们组建小组。 小组组建后,由组长组织本小组同学重 新讨论、设计研究 (调查 )方案。 ④ 开题报告。 召开开题报告会,各研究小组详细阐述本小组设计方案,由指导教师组成的评审小组,对研究方案进行评审,就方案中存在的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对明显不合理的要加以否定,要求重新设计方案。 ( 2)实践体验阶段 10 ① 搜集和分析文字信息资料。 学生应了解和学习收集资料的方法,掌握上网、查阅书刊杂志等获取文 献资料的方式,并选择有效方式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学会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资料,发现信息资料间的关联和趋势;最后综合整理信息进行判断,形成对所研究问题的初步了解或认识。 这时要分析所形成的认识是否准确客观,还需要采取何种研究方式解决问题或形成最终结论。 ② 开展实地考察、实验设计或调查研究。 学生应根据个人或小组集体设计的研究方案,按照确定的研究方法,选择适当的时机、地点和方式进行研究,通过实践获取研究结果。 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应通过文字、音像如实记录实践过程及记载研究工作中所获得的基本信息,同时要学会从各种 观察、实验、调研结果中归纳出解决问题的重要思路或观点,并反思是否获得足以支持研究结论的证据,是否还存在其他解释或途径的可能。 ③ 初步的交流。 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开展研究得到的初步结论或成果在小组内或个人之间充分交流,通过认真对待他人意见和建议,逐步丰富个人的研究结论或成果。 如果是小组合作研究,还应在组间成员交流并取得共识的基础上形成最终的集体成果。 ④ 本阶段中教师的指导任务主要是强化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信心,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及时了解学生研究进展情况,必要时给予适当的引导与调节或其它的帮助。 ( 3) 展示、交流反思阶段 11 ① 总结整理。 学生要整理、分析活动中记录的各方面资料,加工处理信息,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所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口头报告材料或其它表达学习过程与结果的恰当形式。 ② 交流研讨。 学生通过研究论文、模型作品、研究日记、主题演讲、小品表演、展板、墙报、文字(电子)刊物或口头报告等多种方式向全班介绍自己的研究供大家讨论评议,或通过指导教师主持的答辩。 ③ 评价反思。 学生应对自己和他人的研究展开评价,从中学会发现和欣赏他人的成功和优点,反思自己的不足和缺点,通过客观地分析和辩 证地思考对自己和他人的研究过程和成果进行总结。 本阶段教师的指导任务主要是通过学生的成果展示、经验交流和研讨评价引导学生学会分享、学会欣赏、学会反思以获得更深层次的学习体验,同时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与愿望。 3.学分的配置 研究性学习 3 年共 15 个学分, 要求学生在高中 3 年共研究 2个课题,一年级 1 个课题,二、三年级 1 个课题,分别为 5 学分和 10学分。 (二)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 1. 组织方式及 时间安排 ( 1) 社会实践应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进行,每组人数根据具 12 体情况确定,但一般不少于 8 人。 ( 2) 社会实践的时间安排 应相对集中,建议每年集中 1 周进行安排。 如确系集中安排有困难,也可分散安排,但总课时数不得少于 1 周。 ( 3) 社区服务应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每组 3 人以上,自愿建组,课余时间,自由安排。 学生可在高一或高二期间利用双休日、假期时间分散进行,三年共获得 2 个学分。 三年内的服务总时间不少于 10 个工作日,每个工作日不少于 5 小时,在高二第二学期结束时进行评价,特殊情况可将评价时间延迟至高三第一学期末。 学校根据既定程序和社区提供的有关学生服务的对象、时间、项目、体会以及被服务者的意见等情况汇总认定学分。 指导 ( 1)活动前教育 学校在活动前要安排一定时间进行安全、法制、礼仪教育。 教育学生预防事故的发生,注意自我保护;教育学生必须遵守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