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度精品--20xx届高考语文(湖北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1部分第3单元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内容摘要:

量增加的情况而不用于数量减少的情况。 在表示数量减少时用倍数,是数量表达中常见的错误。 例如: ① 第二航站楼交付使用后 , 设备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 旅客过安检通道的时间将从目前的 10分钟缩短至 1分钟 , 缩短了 10倍。 ② 南昌至杭州、上海的火车动车组票价分别为179 元、 228 元 , 而对应的普通列车硬座票价为 81元、 106 元 , 相比之下 , 普通列车硬座票价要低一倍多。 数量增加多少或减少多少 , 是显示数量变化的。 在表示数量增加时 , 可以用实数 (如 “ 增加了 5 公斤 ” ), 可以用分 数 (如 “ 增加了三分之一 ” ),也可以用倍数 (如 “ 增加了 4 倍 ” )。 而在表示数量减少时 , 只能用实数 (如 “ 减少了 25m ” )或分数 (如 “ 减少了两成 ” ), 却不能用倍数。 以上两例 , 例 ① 可以改为 “ 缩短到十分之一 ” , 例 ② 可以改为 “ 要低一半多 ”“ 要低约二分之一 ”。 2. 概数使用的错误。 (1)在汉语中表示概数 , 主要方式有: ① 在 基数词后加上 “ 多、把、来、左右、上下 ”等 , 如 “ 二十多、百把、一万左右 ”。 ② 两个基数词连用 , 如 “ 三四斤、十七八个、三五年 ” 等。 ③ 加上 “ 将近、大约 ” 等表约数的副词 , 如 “ 人均月收入将近 3000元、大约提 高了 30%”。 (2)在表概数时 , 错误出现最多的 , 是因重叠使用上述方法而造成矛盾或冗赘。 例如: ① 潘杰写了一封将近 3000字以上的检举信。 ② 老赵大约七十岁上下 , 可身板很硬朗。 例 ① 中 “ 将近 ” 与 “ 以上 ” 矛盾。 例 ② 中 “ 大约 ” 与 “ 上下 ” 重复。 两句都因数量表达的不规范而成为病句。 值得注意的是 , 使用 (1)① 方式表概数 , 基数应在十以上;以整十、整百为单位 , 不能出现零头 ,如 “ 从这个县走出去当红军后来成为将军的 , 有 108人左右 ” 就不规范。 3. 表数量变化的错误。 数量增加 (减少 )“ 了 ” 多 少,是单指增加 (减少 )的部分;数量增加 (减少 )“ 到 ” 多少,是指增加 (减少 )后的结果。 “ 了 ” 与 “ 到 ” 千万不能用混。 例如: ① 这个港已提前两个月完成了全年运输计划 ,年吞吐量同比提高到 50%。 ② 大连港口改进了管理体系 , 进出港的船只大量增加 , 由原来每天的 600 只增加到每天可以进出3000只 , 进出量增加了 5倍。 ③ 该火车站原来日客运量一般只有七八千人 ,由于该城市的发展 , 现在每日客运量超过二万人 ,比平常多三倍。 例 ① 既然说吞吐量 “ 提高 ” , 仅 “ 到 ” “50%”就说不过去了。 句中 “ 到 ” 应是 “ 了 ” 之误。 例 ②中,要么说 “ 增加了 4 倍 ” , 要么说 “ 增加到原来的 5 倍 ”。 例 ③ 中 , 要么说 “ 比平常多两倍 ” , 要么说 “ 是平常的三倍 ”。 4. 与其他词语配合使用的错误。 [思励课堂 AP P 同步初中高中九门课程免费下载离线观看 ] 这类错误一般有两种类型:其一 , 有些表 “ 数 ”的词语本身已包含有 “ 量 ” , 如 “ 俩、仨 ” , 它们就是 “ 两个 ” 和 “ 三个 ” 的意思 , 其后再用量词 ,就会重复、累赘。 其二 , 有些词语 , 已经包含了数量多少的意思 , 再用数量词去限制它 , 也是重复、累赘。 例如: ① 昨儿晚上你们跑哪儿去了 , 小组活动就缺你们俩个人。 ② 那是一张两个人的合影 , 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 , 右 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例 ① 中 “ 俩 ” 后不应再用 “ 个 ” ;如用 “ 个 ” ,则应将 “ 俩 ” 改为 “ 两 ”。 例 ② 中的 “ 莘莘 ” 是众多的意思 , 自然不能在其前再加上 “ 一位 ” ;该句应保留 “ 一位 ” , “ 莘莘 ” 则删去。 5. 表述不当的错误。 汉语语言的丰富性 , 也带来了语言表达的复杂性 , 只要表述不当 , 语句就有可能出现一种以上的解释 ,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歧义。 例如: ① 11个市人大常委会检查团的人员到该厂检查工作。 ② 中原油田今年元月产量超过去年 12 月的20%。 例 ① 数量短语 “ 11个 ” 的位置不当 , 令人费解 ,应 该为 “ 市人大常委会检查团的 11位成员到该厂检查工作 ”。 例 ② 既可以理解为 “ 今年元月比去年 12月超产 20%” , 也可以理解为 “ 今年元月的产量仅仅比去年 12月产量的 20%超出一点 ”。 二、正确使用虚词 在现代汉语中 ,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六种。 近年来 , 高考中虚词考查的重点是副词、介词的正确使用 , 由连词和副词充当的关联词也在考查之列。 1. 考查副词的使用。 副词一般用在形容词或动词前 , 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语气等。 副词运用得当 , 可以使句子的结构更严 密,表达的意思更清楚。 副词使用不当,往往会影响整个句子的结构和意思。 题: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 , 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 作为从中国一个遥远的县城 —— 高密东北乡走来的农村孩子 , 莫言今天能够站在世界知名的大厅里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 这 ______就是一个神话故事。 ② 今年春节前夕 , 毕福剑从北京赶回大连 ,______到医院接父亲出院。 他忘记自己患腰椎间盘突出 , 还亲自把老父亲背进六楼的家中。 ③ 如果生命中只有鲜花和奖杯 , 而没有 挫折和痛苦 , 那么这种人生 ______显得太单薄了。 A.几乎 径直 不免 B.简直 径直 未免 C.简直 径自 不免 D.几乎 径自 未免 [思励课堂 AP P 同步初中高中九门课程免费下载离线观看 ] 〖 试题解析 〗 “ 几乎 ” , 表示某种事情接近发生(多用于说话人不希望的事情 ); “ 简直 ” , 表示完全如此。 句 ① 应选 “ 简直 ”。 “ 径直 ” , 表示直接向某处前进 , 不绕道 , 不在中途耽搁; “ 径自 ” ,表示自己直接行动。 句 ② 应选 “ 径直 ”。 “ 未免 ” ,指实在不能不说是 „„ (表示不以为然 ); “ 不免 ” ,表示 客观上免不了 , 难以避免。 句 ③ 应选 “ 未免 ”。 答案: B。 2. 考查介词的使用。 介词一般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前 ,与它们组成介词短语 , 共同表示时间、处所、方位、对象、目的、比较等。 对介词使用的考查 , 多在介词的误用、漏用、搭配不当这几个 “ 点 ” 上设陷阱。 题: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 , 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 大家 ______金沙江的认识或了解 , 大抵就是虎跳峡、长江第一弯 , 殊不知 , 金沙江是中国江河中最有个性的一条河流。 ② 城市的高温已经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了 , 我认为现在的城市管理者必 须好好地考虑一下怎么 ____城市降温。 ③ ______全国经济合理布局的要求 , 规范开发秩序 , 控制开发强度 , 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A.对于 对 根据 B.关于 对 按照 C.关于 给 根据 D.对于 给 按照 〖 试题解析 〗 “ 对于 ” , 指引进对象或事物的关系者; “ 关于 ” , 指引进关涉的对象。 “ 对于 ” 与“ 关于 ” 用法相近 , 有时可以互换。 但指出明确的对象 , 用 “ 对于 ” ;表示关联、涉及的事物 , 用 “ 关于 ”。 “ 对于 ” 组成的介词短语作 状语,放在主语前后都可以; “ 关于 ” 组成的介词短语作状语,只能放在主语之前。 用于指出对象,句 ① 应选 “ 对于 ”。 “ 给 ” ,指引进动作的对象; “ 对 ” ,指引进对象或事物的关系者。 句 ② 应选 “ 给 ”。 “ 根据 ” ,指以某种事物作为结论的前提; “ 按照 ” ,指依照。 句 ③ 应选 “ 按照 ”。 答案: D。 3. 考查关联词语的使用。 关联词语的使用 , 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意义关系 , 注意它们成对成套的搭配习惯 , 注意它们在语段中的使用位置等。 题 1: (2020 山东卷 )在下面这段文字的画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要求:语意连贯 , 合乎逻辑。 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时期 , __① __我们只注重经济数量的增长 , 而忽视质量的改善 ,对自然资源盲目开 发 , __② __竭泽而渔 , 势必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破坏 , 从而断送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__③ __, 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 , 是确保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__④ __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将难以实现。 〖 试题解析 〗 做题时首先应理解语段的大致内容 , 其次要正确辨识前后句子之间的意义关系 ,然后选用恰当的关联词将整个文段连接起来。 此文段有两个句子。 第一句对我国经济形势进行了分析,是个多重复句。 ① 在第一句中与后面分句的逻辑关系,应为假设关系,可填 “ 如果 ” ; ② 在第一句中与前面分句的逻辑关系,应为递进关系,可填 “ 甚至 ” ;第二句与第一句是因果关系, ③ 应填 “ 因此 ” ; ④ 在第二句中与前面的分句照应,从反面得出结论,应填 “ 否则 ”。 答案: ① 如果 ② 甚至 ③ 因此 ④否则 题 2: (2020 重庆卷 )依次填入下边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关联词语 , 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当你还是一棵幼苗的时候 , 别人不容易在远处看到你。 ______他们从你身边走过 ______站在你身边 , 也可能视而不见 , ______你还不引人注目。 而______你长成一株大树 , 哪怕在很远的地方 , 别人也会看到你 , 并且欣赏你。 A.虽然 甚至 因为 如果 B.虽然 或者 除非 只有 C.即使 或者 除非 只有 D.即使 甚至 因为 如果 〖 试 题解析〗选用关联词,要注重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文段中的三个句子,第一个句子和第二个句子假设 “ 幼苗 ” 时会怎样,第三个句子假设 “ 长成一株大树 ” 时会怎样。 第二句 “ 他们从你身边走过 ”“ 站在你身边,也可能视而不见 ” 则是为强调第一句 “ 是一棵幼苗的时候 ” 而作的一种退一步的假设,显然,第一处当填入 “ 即使 ”。 “ 从你身边走过 ” 和 “ 站在你身边 ” 之间是一种递进关系,所以第二处应当填入 “ 甚至 ”。 联系上文, “ 你还不引人注目 ” 不是结果,而是补 充原因,所以第三处当填入 “ 因为 ”。 第三句 “ 你长成一株大树 ” 显示与第一句照应,这又是另一种假设,第四处应当填入“ 如果 ”。 答案: D。 三、正确使用熟语 熟语包括成语、谚语、俗语、格言、惯用语、歇后语等。 从近年的高考题来看 , 成语仍是考查重点。 在此即以正确使用成语问题为重点予以讲解。 在高考中 , 对正确使用成语能力的考查 , 往往会就成语误用频率较高的几种情况设置干扰。 成语的误用 , 常见的有以下 8种情况。 1. 望文生义。 成语的含义是约定俗成的 , 而且大多源于典故 ,加之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古义 , 这就增加了某些成语理解 上的难度。 如果不仔细辨析 , 一瞥而过 ,只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成语 的含义,就可能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 题: 下列各句中 , 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 凌南区虽地域狭窄 , 物产匮乏 , 但由于大力开发绿色农业 , 方寸之地 , 拓出了发展的大空间。 B. 那位著名学者去年在北京大学所作的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演讲 , 观点鲜明 , 切中时弊 , 真可谓不刊之论啊。 C. 陶渊明早年曾经几度出仕 , 后来因为不满当时黑暗腐败的政治而走上归隐之路 , 过起了瓜田李下的田园生活。 D. 这次展览会 有众多民间艺术品参展 , 众多 下里巴人创造的玩意儿也堂而皇之 地登上了艺术殿堂 , 与名家的作品一起展示在观众面前。 〖 试题解析 〗 :指心。 《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 “ (徐 )庶辞先主 (刘备 )而指其心曰: ‘ 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 , 以此方寸之地也。 今已失老母 , 方寸乱矣。 ’” 这里用来指很少的土地 , 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 :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 形容言论精当 , 无懈可击。 “ 刊 ” 指修订、修改。 用于此处正确。 :源于 “ 瓜田不纳履 , 李下不正冠 ” ,比喻容易引起嫌疑、让人误会而又有理难辩的地方或场合。 这里把它理解为田园生活的象征,属望文生义。 巴人: 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 此处望文生义。 答案: B。 2. 搭配不当。 成语具有一定的语法功能 , 每个成语与其他词语的搭配都有相对固定的方式 , 如果违反这种搭配方式 , 就一定出错。 题:下列各句中 , 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 1949年 4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