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提纲内容摘要:

这里,原来不是在昨天那位置上。 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 ——这种窃读的滋味。 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 有时,一本书要到几家才能读完。 我低着头走出书店,脚站得有些麻木了,我却浑身轻松。 这时,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 “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 第 3 课《走遍天下书为侣》第 8 自然段。 所以,我愿意坐在自己的船里,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 首先我会思考,故事中的人为什么这样做,作家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 然后,我会在脑子里继续把这个故事编下去,回过头来品味我最欣赏的一些片断,并问问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们。 我还会再读其他部分,并从中找到我以前忽略的东西。 做完这些,我会把从书中学到的东西列个单子。 最后,我会想象作者是什么样的,他会有怎样的生活经历 ……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你自己 的东西,因为世上没有两个人会用同一种方式读同一本书。 第 5 课《古诗词三首》。 第 6 课《梅花魂》第 13 自然段。 “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 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 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 R,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 第 13 课《钓鱼的启示》第 10 自然段。 转眼间 34 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纽约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 我再没有钓到过像 34 年前那个夜晚钓到的那样大的鱼。 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 “鱼 ”。 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我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诫我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 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第 15 课《落花生》第 1 13 自然段。 父亲说: “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 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 父亲接下去说: “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 我说: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 第 9 课《鲸》和第 11 课《新型玻璃》掌握有关知识点和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等常用的说明方法。 《有趣的汉字》中的谐音歇后语。 《我爱你,汉字》中汉字的演变,赞汉字。 第 19 课《 “精彩极了 ”和 “糟糕透 了 ”》第 17 自然段。 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这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 “精彩极了 ”, “糟糕透了 ”; “精彩极了 ”, “糟糕透了 ”……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 我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 我从心底里知道, “精彩极了 ”也好,“糟糕透了 ”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 —那就是爱。 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 第 21 课《圆明园的毁灭》第 4 自然段。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 ”,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园中许多景物都 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 园中不公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第 22 课《狼牙山五壮士》第 9 自然段。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 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 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 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 “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 ”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 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 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 “中国共产党万岁。 ”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 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第 26 课《开国大典》第 7 自然段。 这庄严的宣告 ,这雄伟的声音 ,使全场三十万人 一齐欢呼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 ,传到长城内外 ,传到大江南北 ,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七、要掌握几种修辞手法和说明方法: 修辞手法: 比喻是用具体、浅显的,人们容易理解的事物去给抽象的、深奥的、人们生疏的事物打比方。 一个比喻句中有本体和喻体以及比喻词。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写,赋予它们人的思想感情,和人一样会说话、有感情。 夸张是把要描写的事物有意地夸大或缩小,使其更鲜明,更突出。 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比肯定更强烈的情感。 设问也就是明知故问、自问 自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义密切相关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句子排列起来,就是排比。 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事例、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等 10 种。 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作目的,选用最佳方法。 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法。 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是使说明的对象具体形象,便于读者理解。 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 地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 分类别的作用是使说明条理清楚。 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它的主要作用是使说明对象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列数字: (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 )其作用是使说明具体化,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 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 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 .同类相比,也 可以是异类相比 )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八、重点句子解析 《窃读记》 ① 我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这句话以一个极其生动形象的比喻- 将满怀读书渴望的 “我 ”比作一匹饥饿的狼,一页页贪婪地阅读犹如饿狼扑食。 写出了 “我 ”强烈的求知欲,对读书的渴望。 ②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 这种窃读的滋味。 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集中概括了窃读的百般感受,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 “我 ”渴望读书,而又无力购买,因此只好 “窃读 ”。 “我 ”在阅读中感受着书籍所带来的智慧与快乐,却时刻害怕被店员或 老板发现受到训斥和哄赶,这种书内世界的吸引与沉迷,书外世界的担忧与紧张,使快乐与惧怕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复杂的、难以言说的感受,正是窃读的滋味。 ③ 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 “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 ”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 “大些。 再大些。 ” 这句话通过对发愁的表情和快乐的内心对比描写,趣味盎然地写出 “我 ”为雨天能够有个充足的理由读书而高兴无比,更加表现出了 “我 ”对读书的喜爱。 ④ 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作者用 “咽了一 口唾沫 ”这样一个动作,写出了此时的 “我 ”尽管是腿酸脚麻、饥肠辘辘,却在两个多钟头的饱读之后有一种满足感、充实感。 ⑤ 这时,我总会想起 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 “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 “吃饭长大 ”指的是身体的物质需求, “读书长大 ”则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 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只有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健康成长起来的人。 《梅花魂》 ① 梅花魂 这篇课文的题目是梅花魂。 这里的魂,指的是精神。 梅花魂,即梅花的精神。 梅花的精神就是 “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 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的精神,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③ 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 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 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 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这一大段对梅花和中华民族有气节人物的赞誉,是外祖父对 “我 ”说的,这里不乏老人对孩子的希望和教诲 ,其实,也是老人自己心灵的表白。 他漂泊海外,中国人的气节没有变,对祖国的爱没有变,就像他深爱的梅花一样,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 “秉性 ”是本性的意思。 这里梅花的秉性就是指梅花的精神,梅花魂。 《走遍天下书为侣》 ① 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作者将书喻为朋友和家,的确是一种妙喻。 以常见的事物为喻,生动而又巧妙地说明了一本书可以常读常新,读而不厌。 ② 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这句话是作者在列举了 “一遍遍地读一本书 ”的方式方法后的由衷感叹。 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去读,无论是理解故事内容,揣摩写作 目的,续编故事,品味写法,还是积累所得,都能读得津津有味,收获颇丰。 书,不是枯燥的、呆板的,而如一个活生生的人一样生动。 这句话也与题目《走遍天下书为侣》相呼应,相对照。 ③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想去就去的故地。 “故地 ”,指书已读多遍,了解并熟悉; “想去就去 ”,是说方便,随心所欲,想读就读,愈加表达出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