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2教案全集内容摘要:
③提问:郁达夫笔下的秋景呈现出“清”、“静”、“悲凉”的特点,这是为什么。 a. 生讨论后一个一个回答。 b. 师总结:主要由郁达夫的个人遭际和社会风云决定。 个人遭际:自小体弱多病,幼年丧父,中年丧子,颠沛流离,命途多舛; 社会风云:政治腐败,政局动荡,民生凋敝,读书人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 :我国古代传统的观物方式有两种,一是“以我观物”,二是“以物观物”。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说“以我 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郁达夫观故都的秋,秋皆着上郁达夫的悲伤的主观色彩;当郁达夫的个人生命和宇宙生命融为一体时,以秋来观郁达夫,郁达夫的情中也带上了秋的落寞的色彩,这样,便达到了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境界。 通过对本文情感基调的把握,深刻领会情景交融的特点。 ①提问:本文写了故都的秋,还写了哪里的秋。 分布在课文的哪些段落。 又有何特点。 明确:还写了南国之秋。 分布在 13 段。 有“慢”、“润”、“淡”的特点。 ②提问:第一、二段运用了什么手法。 抒发了作者怎 样的感情。 明确:对比。 抒发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出示图表) 对象 特点 北国之秋 清、静、悲凉 江南之秋 慢、润、淡 11 ③提问:第十三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比喻、对比。 抒发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深切眷恋之情。 (通过图表鉴赏这两种修辞手法) 黄酒∽白干 稀饭∽馍馍 鲈鱼∽大蟹 黄犬∽骆驼 江南之秋 平淡 温润 细腻、秀美 小巧 北国之秋 浓烈 硬实 粗壮、刚强 庞大 总结:这里作者从饮食文化入手,拿具体的形象的饮食中的“味”来喻抽象的不可触摸的 秋之“味”,比喻新颖,生动形象地写出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的深味,同时这里南、北国之秋并举,内容上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无限眷恋的感情。 ④提问:本文的情感基调是悲秋还是颂秋。 讨论:生各抒己见,见仁见智。 明确:本文的情感基调是“一曲悲凉的颂歌。 ” 六、片断写作 故都的秋像一首诗,深沉而又含蓄; 故都的秋像一幅画,美丽而又落寞; 故都的秋像一支歌,忧伤而又苍凉。 秋天是深沉的,隽永的。 你读了此文有何感受或在你短短的十几年的人生中又感悟到了怎样的秋呢。 请以“秋”为话题写一 个片断。 七、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进一步深味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以《江南的秋》为题写一篇随笔。 教学后记 喻 体 特 点 本 体 12 教案编号 囚 绿 记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体验学习的乐趣。 【知识和能力】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过程和方法】指导学生圈点批注,学习从文章标题和重点语句入手鉴赏写景状物的散文。 教学 重点 : 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 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巩固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 —— 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 “ 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 ” ,同他谈话, “ 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 多好的人。 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 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 1942年,他才 34 岁,坚 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 83 年 4 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研读课文 1.本文题为 “ 囚绿记 ” ,意思是记述 “ 囚绿 ” 的经过。 ① 哪几段写囚绿的。 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 请快速阅读课文,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这样也就理清了全篇的思路,如能象 “ 囚绿 ”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更好,这是任务一。 ② 哪一段,哪几段写得特能打动你,使你动情的,做一下记号,待会儿我们要好好朗读和品味。 ③ 质疑。 有疑惑的地方打个问号。 学生自读、圈划。 2.提问任务一 全班交流后明确: 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 “ 绿 ” 字,择绿、近绿、囚绿、释绿,这过程与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联系呢。 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爱,文章的最后,作者向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 一株常春藤 “ 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一年后还在怀念并盼望再见。 曲折有致地表现了爱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 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 一浪又一浪地把爱绿色生命的心潮向前推进。 3.刚才你在快速阅读时,哪一段或哪几段最打动你。 我们来读一下,好好品味。 个别读(说明理由)、 散读、全读。 4.我们在朗读时,都被作者对绿的挚爱感动了,作者为什么对绿 —— 一株常春藤这么爱呢。 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圈划有关词、短语、句子,作些批注。 ① 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呢。 ② 面对挚爱的绿,作者有怎样的体验与理性思考呢。 (提示:应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 —— “ 烽烟四逼 ”。 ) 学生自读、思考、圈划、批注。 四人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每组推选一名代表),深化感悟。 在交流中明确概括绿特点的词语,形成板书。 蓬勃 13 绿 向阳 固执 从作者的体验思考中,我们感 悟了作者为什么那么爱绿,那就是: 小结: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坚持已见;因为绿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绿 —— 一株常春藤。 这就是本文的主旨吗。 学生回答:不。 还有更深一层的思想,绿有它的象征意义。 5.什么是象征。 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 “ 绿 ” 的象征意义。 (提示:由绿的特点,作者的体验思考联想一下。 )全班交流中明确,形成板书 象 征 生命、希望 向往光明、自由 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6.小结:作者以一株常 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 绿色是自然给予人类的审美心理需求,它给人以和平安宁的象征,给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 古诗词中就有不少写“ 绿 ” 的名句,能背几句吗。 (学生背诵,谈自己的理解。 ) 这些诗句中写到绿,体现了诗人独特的感悟、思想,因此千古传颂。 绿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悦,安宁。 这就是一般人都喜欢绿,爱绿的原因。 而我们的作者在 “ 烽火四逼 ” 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 —— (齐读板书。 )我们从中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 “ 崇高的灵魂 ”。 他确实有一颗 —— “ 黄金的心 ”。 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确有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 文章贵在立意,立意贵在真实、深刻,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囚绿记》就是这样一篇真实、深刻,有鲜明时代气息的优秀散文,值得我们写作时学习、借鉴。 7.我们从品味关键句入手,读懂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感受到作者那黄金的心。 由此可见,我们要快速读懂一篇散文,可以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从品味凝聚作者感情体验,理情思考的语句,从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主旨。 而其中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类文章,应从物的特点思考,展开联想, 联系相似点,明确象征意义。 当我们自己写作时,应在文章的显要处文首文尾,段首段尾,写上凝聚自己感情体验与理性思考的语句,使文章脉胳清楚,更深刻感人。 : 课文《囚绿记》在表现手法上有许多可供我们鉴赏学习的地方。 如: ① 文章的结构清晰,简繁得当,各尽其妙。 ② 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 ③ 善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④ 文字表达细腻、质朴等。 请同学们从表现手法角度好好品味一番,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特色,写一段 200 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14 教案编号 课题 : 《诗经》 两 首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及学习《采薇 》,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 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学习《氓》,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 能力目标 】 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歌作品的能力 【 道德情感目标 】 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与难点 【 重点 】 引导学生分析《氓》中的人物形象,领会比兴艺术表达手法的巧妙。 把握《采薇 》中的重章迭唱的特点。 【 难点 】 : 品位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感情。 背诵课文。 教学器材 摄影仪、录音机、教学磁带、多媒体投影 教学过程与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诗经》相关内容。 诵读课文,了解三首诗大致内容。 学习《氓》一二章 教学过程:一、导入: 由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导人新课:在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的基础上领悟古体诗歌的思想感情,同时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节奏。 二、解题(见注释 1)补充: 《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 1)根据朱熹的解释,“赋者,铺陈其事 而直言之者也”,有铺叙和直言的意思,是直接叙述和描写的手法。 在雅、颂里用的最多,之所以成为一种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因为它直接说出诗的本质,结实诗的内容,对写景、叙事、抒情都适用。 “ 赋 ”这种文体会随各朝主流文学的变化而变化。 受 “楚辞 ”的影响赋文开始发展称 “骚赋 ”,具骚体诗的特征;在汉代时又称 “文赋 ”;六朝时受 “骈文 ”影响发展成 “骈赋 ”,和骈文一样, “骈四骊六,锦心绣口 ”;在唐朝格律诗盛行时,又发展成 “律赋 ”;最后跟随 “古文运动 ”的脚步,发展成 “散赋 ”。 这类赋文的佳作叠出,是赋文成熟的标志。 例: 有的人喜欢把人 生比作一条路,有的人喜欢把人生比作一杯酒,有的人信号把人生比作一团麻。 我却喜欢把人生比作花。 《美丽人生》 绿色推开了春天的门 ; 雷雨推开了夏天的门 ; 果实推开了秋天的门 ; 瑞雪推开了冬天的门 ; 书籍推开了知识的门 ; 智慧推开了理想的门 ; 理想推开了成功的门。 听,到处都是开门的声音《门》 ( 2)“比,以彼物比此物也”,以更具体形象而又比较熟悉的易于理解的事物来打比喻。 ( 3)“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借助其它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歌咏的内容。 由于诗人触景生情,先用一两句话描写周围的景物,作为一篇或一章的开端, 然后再叙述主要内容。 它对全诗起到联想、象征、烘托气氛的作用。 例: 朝阳出来了,湖水为它梳妆;新月上来了,群星为它作伴;春花绽开了,绿叶为它映衬;鸟儿在鸣唱,蟋蟀为它伴奏 …… 天地万物都在向我们讲述着爱的故事。 《关爱永远》 15 ( 4) “比兴 ”本来包含 “比 ”和 “兴 ”两种修辞手法,但人们谈论古典诗歌和民歌时常 “比兴 ”连及,当以 “兴 ”为主,兼有比喻作用,有时即指 “起兴 ”一法。 由于 “起兴 ”具有引发、联想等作用,故常置于篇章的开头。 《诗经 卫风 氓》两章的开头即用了兴的手法: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 《诗经 魏风 伐檀》内容是讽刺统治者不劳而食的,诗的每段开头都以砍伐檀树起兴。 汉乐府诗歌《孔雀东南飞》开头用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起兴,用具体的形象来渲染气氛,激发读者想象,创造出缠绵悱恻的情调,又能引起下文的故事,起到了统摄全篇的作用。 “ 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六义” 三、整体感知课文。 听录音,学生自由朗读。 2 注意字词 A、衣(上衣) B、袍(长袍,白天当衣服,夜晚当被子) C、泽(通假字,内衣) D、裳(下衣) 整体感知,概括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卫风氓》是一首叙事 诗,一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到被弃的经历。 《秦风无衣》是一篇军中歌谣,表现士兵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昂扬斗志和爱国精神。 《邶风静女》写男女幽期密约的情形,其中主人公 大胆热烈的爱情表白是自然健康的人性之歌。 四.(一)分析《氓》 1 的恋爱(第一、二章) —— 热情、幸福 婚变(第三、四、五章) —— 怨恨、沉痛 决绝(第六章) —— 清醒、刚烈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按着婚恋三 部渠的顺序来写,采用的是什么样的写作方法。 诗歌采用了哪些表达手法。 明确:回忆和对比:叙事、抒情、议论 (二)分。高一语文必修2教案全集
相关推荐
管段 节 流阀 → 计量分离器→汇 管 节流阀 → 生产分离器→汇 管 6 井 冷却器 →汇管 7 井 冷却器 →汇管 压力( MPa) 10 10 10 10 温度(℃) 14 14 14 14 流量 104m3/d 22 76 14 19 压缩因子的确定 根据公式: 100 pZ 因为各段压力相同,所以压缩因子相同,代入数值可得: 100 Z 流量的确定 由 :
砌体的材料力学性能、 砌体的种类 、 受压构件的设计 ; 次重点: 房屋静力计算方案的划分 、 墙、柱的高厚比的验算 ; 一般了解: 墙体的构造措施。 第七章 高层建筑结构 一、 学习目的与要求 掌握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特点以及高层建筑结构的布置规则, 了解 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 二、自学内容 高层建筑的定义、分类与耐火等级;高层建筑的优缺点及设计要点;高层建筑结构的平面布置及竖向布置
应对策略:( 1)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 手: 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如《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 (对象加内容 )(如《看云识天气》)。 ( 2)给文章拟标题,要体现简明、新颖、概括的原则。 一般为说明对象或说明内容. . . . . .
施并监督执行。 及时解决执行中出现的问题。 项目工程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要及时上报,经批准后方可实施,同时要组织上岗人员的安全技术培训、教育,认真执行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与安全操作工艺、要求,预防施工中因化学物品引起的火灾、中毒或其新工艺实施中可能造成的事故。 主持安全防护设施和设备的验收。 发现设备、设施的不正常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 严格控制不合标准要求的防护设备、设施投入使用。
址: / 地 址: 南京市草场门大街 96 号中青大厦三楼 邮 编: / 邮 编: 210036 联 系 人: 赵月 联 系 人: 刘毅南 电 话: 13515282266 电 话: 13815432185 传 真: / 传 真: 02586642539 电子邮件: / 电子邮件: 网 址: / 网 址 : / 开户银行: / 开户银行: / 账 号: / 账 号: / 2020 年 9 月
kV 的不低于 32kV。 断口绝缘耐压水平高于合闸缘水平 10%以上。 触头、刀闸、接线座应固定可靠,导电良好。 每个触头压力: 400A 者不小于 ; 600A 者不小于 MPa 接触面积不小于 75%。 接触面可涂一层中性凡土林,接触电阻≧ 200uΩ。 合闸过程中,三相触头不同期性不得大于 3mm。 合闸后刀闸距静触头底部应有 3~ 5mm间隙。 开合角度 GN1 - 6 型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