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常见句式内容摘要:
将军迎曹,欲 安 所归乎。 《赤壁之战》 —— 将军投降曹操,想要得到什么结果呢。 3 ⑥ 彼且 奚 适也。 《逍遥游》 —— 它将要飞到哪里去。 (三)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也要放在介词前面。 ① 微斯人,吾 谁 与归。 《岳阳楼记》 —— 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起呢。 ② 何 以战。 《曹刿论战》 —— 凭借什么打仗。 其他像“ 奚 为”(为什么)、“ 何 以”(凭什么)等,也都是这样。 (四)为了强调动词的宾语,加强语势,有时也把宾语提到动词的前面,并在提前的宾语后面加上结构助词“之”或指 示代词“是”。 ① 宋何罪 之 有。 《公输》 —— 宋国有什么罪呢。 ② 句读 之 不知,惑 之 不解。 《师说》 —— 不通晓句读,不理解疑难问题。 ③ 将虢 是 灭。 《左传》 —— 将要灭亡虢国。 有时还可以在前面加上一个“唯”字,构成“唯„„是„„”的格式。 ① 率师以来, 唯 敌 是 求。 《左传》 —— 自从率领军队以来,只是寻求敌人。 ② 惟 利 是 图。 《左传》 —— 只是图谋好处。 “是”作介词的宾语时,也有放在介词前面的。 如“是以”,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因为这个”、“因此”。 ⒊ 定语后置: 文言中,一些修饰性的定语 常常置于中心词之后。 ① 石之(铿然有声 者 ) ,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 —— 敲打时铿锵作响的山石,到处都是这样。 ② 遂率子孙(荷担 者 ) 三夫。 《愚公移山》 —— 于是率领能够挑担子的子孙三个人。 ③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 者 ) ,四海之 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 —— 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做官的人,这么大的天下,又有几个人呢。 ④ 蚓无爪牙之 ( 利 ) ,筋骨之 ( 强 )。 《劝学》 ——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 ⒋介词结构后置: 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汉语里有些则置后作补语。 ① 青,取之 [于蓝 ],而青 [于蓝 ]。 《劝学》 —— 靛青,从蓝草中取得,但比蓼蓝更深。 ② 得双石 [于潭上 ]。 《石钟山记》 —— 在深潭边上得到两块石头。 ③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乎己 ]。 《劝学》 —— 君子 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 ④ 生 [乎吾前 ],其闻道也固先 [乎吾 ],吾从而师之。 《师说》 —— 在我前面出生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比我早,我应该跟从他,拜他为师。 四、 省略句: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很多省略现象 ,古代汉语中更为多见。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⒈ 省略主语。 这种省略,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 例如: ①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② 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③ (余)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余)手自笔录,(余)计日以还„„录毕,(余)走送之„„ ④ (刿)问:“(公)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吾)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刿)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 ⒉ 省略谓语动词: 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动词的省略较多见。 例如: ①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②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行)三四里„„ ⒊ 省略宾语: 这种省略有动词宾语的省略和介词宾语的省略两种。 ① 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 ② 每字为一印,火烧(印)令(印)坚。 ③ 项王曰:“壮士。 赐 4 之卮酒。 ”则与(壮士)斗卮酒。 以上为动词宾语的省略。 ① 竖子不足 与 (之)谋。 ② 此人一一 为( w2。高考文言文常见句式
相关推荐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炎黄子孙,我们都要做一个诚实的人。 结尾:真诚是美酒,年份越久越醇香浓型;真诚是焰火,在高处绽放才愈是美丽;真诚是鲜花,送之于人手有余香。 话题:责任 开头: 责任感是诸葛孔明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写就的《出师表》,责任感是孔繁森离家别母血洒高原树立的公仆丰碑,责任感是贝多芬挑战人生超越自我谱写的《命运交响曲》。 结尾:愿我们所有的孩子都有这样的心灵
离于感情的亲疏之外,那他必是明哲之人了 ! 公子小白曾被管仲箭射衣带钩,自是对其痛恨无比。 然而,当他认识到管仲的才识时,放下心里的厌恶,重用管仲,终成一代霸主。 刘邦不喜韩信的出言无忌,却委其以重任,让韩信统兵作战,征讨四方,终于灭了西楚霸王,成为天之骄子。 房玄龄曾为李建成出谋害李世民,李世民又岂能不恨 ?然而李世民不计前嫌 ,重用房玄龄为臣,遂有 贞观之治 之盛世,
一剑,霜刃未曾试”,难道就此卷而怀之吗。 他有教无类,诲人不倦,门徒三千,贤者七十二,就是为了培养一批隐士,或者懂文化的农夫吗。 于是他感慨万端:“人总不能与鸟兽一起生活在山林之中啊,我不和芸芸众生生活在一起,与他们共享欢乐共担不幸,我又能和谁生活在一起呢。 他们说天下无道,但不正因为天下混乱无道,才需要我们去承担责任吗。 假如天下有道,还需要我们吗 ?” 《论语》中的这一段,很传神,两
史事实到自己的切身冒险经历,小作者作了深挖掘,说明感情化行事的巨大危害性,使材料围绕中 @G 而展开,做到了少而精,吵、而细。 文章末尾一声棒喝,是水到渠成,却又如晴天霹霹,强烈的语气震撼人心,同时回应全文,也表现出小作者强烈的社会、民族责任感。 读罢文章,掩卷而思,原来丰富的事例就在我们身边,关键是我咱 要有一双发现、发掘它们的眼睛”。 切莫感情用事 陕西一考生 魏徵在《课太宗十思疏》中写道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经济结构 +经济格局 +?? ?政治背景 =政局 +制度 +体制 +政策 +阶级 +民族 +外交 +军事 +?? ?文化背景 =思想、宗教 +科技 +教育 +?? 如:鸦片战争背景:(一)国内: 经济:自然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 +土地集中。 政治: ① 腐败:官场 +军队 +财政 ② 阶级矛盾。 思想:愚昧自大。 (二)国际: 经济:工业革命 → 市场原料。 政治
过 建系一定要恰当 ,这样坐标才比较好写出来 . 考点四 探索性问题 例题 7. (四川省成都市 2020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诊断性检测)如图,在各棱长均为 2的三棱柱 ABC—A1B1C1中,点 A1在底面 ABC内的射影 O恰为线段 AC的中点 . ( I)求侧棱 AA1与平面 AB1C所成角的正弦值; ( II)已知点 D为点 B关于点 O的对称点,在直线 AA1上是否存在点 P,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