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标20xx年山东省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自评估报告(设计标文库内容摘要:

总平面图。 实际提交材料: 自评内容:节地与室外环境 18 自评内容:节地与室外环境 19 采取措施降低热岛强度。 (总分 4 分) 1)得分自评 序号 评价内容 评价分值(分) 自评得分(分) 1 红线范围内户外活动场地有乔木、构筑物遮荫措施的面积比 达到 10% 1 达到 20% 2 2 超过 70%的道路路面、建筑屋面的太阳辐射反射系数不低于。 2 合计 4 2)评价要点 红线范围内户外活动场地内的遮荫措施有: □ 乔木、 □ 构筑物(构筑物类型:) 、 □ 以上皆无。 场地内遮荫措施统计: 项目 数值 单位 红线范围内户外活动场地面积 m2 线范围内户外活动场地内乔木遮荫措施的面积 m2 线范围内户外活动场地构筑物遮荫措施的面积 m2 红线范围内户外活动场地内有乔木、构筑物遮荫措施的面积比例 % 道路路面、屋面太阳辐射反射系数统计 项目 数值 单位 道路路面 m2 建筑屋面面积 m2 太阳辐射反射系数 不低于 的道路路面、建筑屋面面积 m2 太阳辐射反射系数不低于 的道路路面、建筑屋面面积占道路路面及建筑屋面总面积的比例 % 3)证明材料 建议提交材料及要求: 景观总平面图:应体现场地内建筑、步道、庭院、广场、游憩场、地面停车场等的位置及面积;应体现场地构筑物的位置,及构筑物的数量、遮荫面积等技术经济指标; 乔木种植平面图:应体现所有乔木的名称及其所在位置; 乔木苗木表:应体现各类乔木的名称、数量、成年乔木的树冠正投影面积; 自评内容:节地与室外环境 20 屋顶、场地铺装平面图:应体现各类铺装的类型、位置、太阳辐射反射系数及面积; 户外活动广场遮荫面积比例计算书:应包括乔木以及构筑物遮荫面积的详细计算;如果计算中考虑了建筑日照投影遮阴,则还需包括建筑日照投影遮阴面积的计算; 7太阳辐射反射系数不低于 的道路路面、建筑屋面面积占道路路面及建筑屋面总面积的比例计算书:应包括道路路面、建筑屋面各类铺装的类型、太阳辐射反射系数(需提供反射系数的数据来源)及面积的统计。 实际提交材料: 自评内容:节地与室外环境 21 Ⅲ 交通设施与公共服务 场地与公共交通设施具有便捷的联系。 (总分 9 分) 1) 得分自评 评价内容 评价分值(分) 自评得分(分) 场地出入口到达公共汽车站的步行距离不大于 500m,或到达轨道交通站的步行距离不大于 800m。 3 场地出入口步行距离 800m范围内设有 2条及以上线路的公共交通站点(含公共汽车站和轨道交通站)。 3 有便捷的人行通道联系公共交通站点。 3 合计 9 2)评价要点 公共汽车站统计表: 公交站名称 场地出入口步行至公交站的距离( m) 公交汽车线路名称 已建 /规划 轨道交通站统计表: 轨道交通站名称 场地出入口步行至轨道交通站的距离( m) 轨道线路名称 已建 /规划 请对交通组织进行简要分析。 (如有便捷的人行通道联系公共交通站点,请对此情况进行描述, 300 字以内) 3)证明材料 建议提交材料及要求: 建筑总平面图 :应体现场地内交通组织分析; 场地周边公共交通设施布局图: 应标明场地到达公交站点的步行线路、场地出入口到达公交站点的距离,包括建筑与公共交通站场连通的专用通道、连接口等内容。 实际提交材料: 自评内容:节地与室外环境 22 场地内人行通道采用无障碍设计。 (总分 3 分) 1)得分自评 评价内容 评价分值(分) 自评得分(分) 场地内人行通道采用无障碍设计 3 合计 3 2)评价要点 简要说明场地内人行通道及场地内外联系的无障碍设计情况。 ( 200字以内)。 3)证明材料 建议提交材料及要求: 建筑设计说明 :应包括对场地内人行通道无障碍设计的详细说明,并与详图吻合; 建筑总平面图 :应体现人行通道无障碍设计的位置。 总平面图竖向设计图纸:应体现室外人行道与外部城市道路连接的竖向关系。 景观设计平面图及竖向设计图:应体现室外人行道、活动广场等无障碍设计的内容。 实际提交材料: 自评内容:节地与室外环境 23 合理设置停车场所。 (总分 6 分) 1) 得分自评 序号 评价内容 评价分值(分) 自评得分(分) 1 自行车停车设施位置合理、方便出入,且有遮阳防雨措施 3 2 合理设置机动车停车设施,并采取下列措施中至少 2 项: □ 采用机械式停车库、地下停车库或停车楼等方式节约集约用地; □ 采用错时停车方式向社会开放,提高停车场(库)使用效率; □ 合理设计地面停车位,不挤占步行空间及活动场所。 3 合计 6 2) 评价要点 停车场所设置方式 类别 设置方式 是否满足(√ /) 自行车停车设施 停车设施位置合理、方便出入 遮阳防雨措施 机动车停车设施 采用以下停车方式节约集约用地: □ 机械式停车库、 □ 地下停车库、 □ 停车楼、 □ 其他方式 采用错时停车方式向社会开放,提高停车场(库)使用效率 合理设计地面停车位,不挤占步行空间及活动场所 停车场所设置规模 类别 当地规范限值(辆) 设计值(辆) 是否满足 自行车停车位数量 机动车停车位数量 简要说明自行车及机动车停车位设置、停车方式、停车场管理等。 ( 300 字以内) 自评内容:节地与室外环境 24 3) 证明材料 建议提交材料及要求: 总建筑平面图 :应包括机动车及非机动车停车位数量等技术经济指标,自行车库 /棚位置、地面停车场的位置、停车位数量; 停车场 (库) 平面图 :应体现停车场的位置、停车位大小及数量等; 自行车库 /棚及其附属设施施工图:应体现遮阳防雨设施的构造、尺寸、形式及材质; 错时 停车管理 制度:应包含对外开放管理办法等(针对采用错时停车方式向社会开放的项目)。 实际提交材料: 自评内容:节地与室外环境 25 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 (总分 6 分) 1) 得分自评 □ 居住建筑 评价内容 评价分值(分) 自评得分(分) 满足下列要求中至少 3 项,得 3 分;满足 4 项及以上,得 6 分: □ 场地出入口到达幼儿园的步行距离不超过 300m; □ 场地出入口到达小学的步行距离不超过 500m; □ 场地出入口到达商业服务设施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m; □ 相关设施集中设置并向周边居民开放; □ 场地 1000m 范围内设有 5 种以上的公共服务设施 3~6 合计 6 □ 公共建筑 评价内容 评价分值(分) 自评得分(分) 满足下列要求中至少 2 项,得 3 分;满足 3 项及以上,得 6 分: □ 2 种及以上的公共建筑集中设置,或公共建筑兼容2 种及以上的公共服务功能; □ 配套辅助设施设备共同使用、资源共享; □ 建筑向社会公众提供开放的公共空间; □ 室外活动场地错时向周边居民免费开放。 3~6 2)评价要点 □ 居住建筑 场地 1000m 范围 内的公共服务设施类别包括: □ 教育、 □ 医疗卫生、 □ 文化体育、 □ 商业服务、 □ 金融邮电、 □ 社区服务、 □ 市政公用、□ 市政管理、 □ 其他 住区场地 1000m 范围内的公共服务设施 项目名称 类别 场地出入口距服务设施的距离( m) 自评内容:节地与室外环境 26 场地内是否有相关设施集中设置并向周边居民开放: □ 是 、 □ 否,包括 □ 公共建筑 公共建筑类别及其公共服务功能统计 序号 公共建筑名称 公共建筑类型 公共服务功能数量 公共服务功能描述 1 2 配套辅助设施设备共同使用、资源共享情况统计 序号 共同使用、资源共享的辅助设施设备名称 数量 作用 共享对象 1 2 建筑向社会公众提供开放的公共空间 序号 向社会公众提供开放的公共空间的名称 数量 作用 开放时间 1 2 3 4 如室外活动场地错时向周边居民免费开放,请简要描述下错时开放的实施办法,包括开放的空间、时间以及相关管理制度( 200 字以内) 3)证明材料 建议提交材料及要求: 居住建筑: 建筑总平面图:应标明各公共服务设施的位置以及住区出入口距离各公共服务设施的距离。 拟向周边居民开放的规划设计与组织管理实施方案。 公共建筑: 建筑总平面图:应体现项目所含有的公共建筑类型及其公共服务功能、体现集中设置的公共建筑位置、数量及服务功能; 共享配套设施所在楼层的建筑平面图 :应体现配套设施的位置、面积以及功能类型; 配套设施共享说明文件 :应包括配套设施共享的管理办法,保证设施的有序使用; 建筑 室外 或室内活动场地对面开放的说明文件 :应包括对外开放空间、开放时间以及具 自评内容:节地与室外环境 27 体的公众使用的管理办法,保证安全高效的空间利用。 实际提交材料: 自评内容:节地与室外环境 28 Ⅳ 场地设计与场地生态 结合现状地形地貌进行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保护场地内原有的自然水域、湿地和植被,采取表层土利用等生态补偿措施。 (总分 3 分) 1) 得分自评 评价内容 评价分值(分) 自评得分(分) 结合场地情况采取生态补偿措施 3 合计 3 2) 评价要点 项目场地内是否有自然水域: □ 是、 □ 否,建设过程中是否被改造: □ 是、 □ 否; 项目场地内是否有湿地: □ 是、 □ 否,建设过程中是否被改造: □ 是、 □ 否; 项目场地内是否有植被: □ 是、 □ 否,建设过程中是否被改造: □ 是、 □ 否; 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是否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 □ 是 、 □ 否 场地设计是否对原有的表层土进行保护利用: □ 是 、 □ 否 如对场地内原有的自然水域、湿地和植被进行了改造,简要说明工程结束后所采取的生态补偿措施 (包括 表层土的利用措施 )。 ( 200 字以内) 3) 证明材料 建议提交材料及要求: 场地地形图:应体现场地开发前的原有地形地貌; 环评报告:应介绍现场地开发前的原有地形地貌及场地开发对其影响和采取生态补偿措施介绍; 生态补偿措施 实施方案 :应具体介绍项目采用生态补偿措施的具体方法及生态补偿后的效果 ; 表层土回收计划或方案。 实际提交材料: 自评内容:节地与室外环境 29 充分利用场地空间合理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对大于 10hm2 的场地进行雨水专项规划设计。 (总分 9 分) 1) 得分自评 评价内容 评价分值(分) 自评得分(分) 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有调蓄雨水功能的绿地和水体的面积之和占绿地面积的比例达到 30%。 3 合理衔接和引导屋面雨水、道路雨水进入地面生态设施,并采取相应的径流污染控制措施。 3 硬质铺装地面中透水铺装面积的比例达到 50%。 3 合计 9 2) 评价要点 场地内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统计 序号 绿色雨水基础设施 设施类型 面积( m2) 1 2 3 4 5 6 7 8 9 10 合计 场地绿地面积 有调蓄雨水功能的绿地和水体的面积之和占绿地面积的比例 %。 场地用地面积 是否大于 10hm2: □ 是、 □ 否。 如 场地用地面积 大于 10hm2, 简要描述场地 雨水专项规划设计, 包含对场地内径流减排、污染控制、雨水收集回用等的全面统筹规划设计 ; 小于 10hm2的项目简述场地雨水综合利用方案(根据场地条件合理采用雨水控制利用措施)。 ( 300字以内) 简要描述场地内屋面雨水、道路雨水进入地面生态设施的衔接和引导设计,及相应的径流污染控制措施。 ( 300 字以内) 自评内容:节地与室外环境 30 透水铺装面积比例计算 序号 透水铺装类型 面积( m2) 1 植草砖 2 透水沥青 3 透水混凝土 4 透水地砖 5 其他 硬质铺装总面积 硬质铺装地面中透水铺装面积的比例(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