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管设计规范内容摘要:

间距设计 产品由于运输中的振动、制作上的差异等而 会引起部件和部件的相碰,故会成为运转中产生异常音的原因,为此对配管与配管,配管与其他部件的间距的设计基准作了规定。 以毛细管、回气管、排气管、冷凝器进出气管等配管为基准的部件也为同一标准。 设计图上原则上一般配管和配管的间距为 20mm 以上,但是因空间较小时允许为 10mm(基准以4 项为准),具体见图 23。 (排气管与回气管设计时 原则上靠近压缩机较好, 与压缩机的间隙一般设计在(10~ 15)mm,空间 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当放大) 图 23 一般配管和平面件之间的间距在 15mm 以上,带有绝缘、橡胶等缓冲材料的可以根据情况放宽规定,具体见示意图 24。 图 24 11 配管和尖锐部件的间距在 20mm 以上,但是 Φ 6 以下(含毛细管)的铜管和近旁的铜管要固定在一起,或者设置保护层。 螺钉长度较长,造成间隙不能满足的场合,考虑用螺钉盖,具体见示意图 25。 图 25 配管和绝缘、橡胶等缓冲材的间 距为 10mm 以上,但缓冲材在作强度试验(激烈振动、振动、冲击、落下)后,缓冲材必须发生其作用,具体见示意图 26。 图 26 毛细管绕二圈以上必须用扎带固定两端,具体见示意图 27。 图 27 配管设计时应避免运动配管和连接软线相互接触,若无法避免,建议使用保温套管把连接软线固定在配管上或使用线扎把连接软线固定在钣金件上等; ,此处不允许连接线和配管之间有相互接触。 压缩机与右侧板、前面板最小设计间隙 25mm,推荐设计间隙≥ 30mm,实际装配控制间隙要求≥22mm;压缩机与隔风立板最小设计间隙 18mm,推荐设计间隙≥ 20mm,实际装配控制间隙要求≥ 16mm; 配管和压缩机安装螺栓之间的设计距离应 ≥ 20mm。 以上为设计要求,在进行跌落实验后,应以配管不碰其他零件或运行时没有异响为判定依据。 配重的设计 如果增加了 U 形管和调整形状仍达不到所需要的较小的固有频率 ω ,在刚度 K 无 法改变的情况下,只有增加质量 M 来达到减小 ω的目的。 由于配管本身是一个分布质量振动系统,所以配重的位置与重量都会影响减振效果。 一般建议在 U 形管的底部位置配重块(或加防振胶),如图 28 所示,但真正的配重位置和重量都要靠连机运行实验来确定。 切莫随意确定。 否则会适得其反。 在加防振胶时要注意粘贴方向保证其不易脱落。 12 图 28 增加隔离块设计 在配管上施加 500g 的力(用推拉力器等确认),应对应 于 条中的间距,具体见示意图 29。 图 29 若有接触时作如下的对策 ● 固定配管。 即使加力也不能使配管移动,具体见示意图 30。 图 30 特殊场合 若有下述情况,可允许小于 条规定的间距。 ⑴在配管上设置绝缘、橡胶等缓冲材。 但是,施加上 500g 的力,缓冲材没效果的话,不可和周边铜管部件接触。 ⑵四通阀、三通接头、四通接头等 有 2 个方向以上分开的各个配管(但属同一振动系统),在 120mm以内范围时,也可允许小于 条规定的间距,具体见示意图 31。 图 31 ⑶因隔离块等的使用,在固定配管(但属同一振动系统)的固定处附近 120mm 以内范围,也可允许小于 条规定的间距,具体见示意图 32。 图 32 13 ⑷明确配管没有振动的场合(配管粗有足够的强度,牢固固定等)。 通用件设计 设计时,尽量选用现有的制冷系统通用件,通用件可在《企业技术标准》中查找或在三维库中选用。 如果需要增加新的规格的通用件,应充分考虑其普遍适用性,经标准化中心同意后备案,然后送样确认之后,列入《企业技术标准》中的相应部分以及绘制准确的三维图放入三维库中相应部分。 在进行三通管、四通管等通用件的新结构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系统的内部运行压力,保证一定的壁厚。 配管整改 在实验中如果发现压缩机排气管,回气管振动过大,按照下述步骤进行整改: 测定排气管和回气管 的固有频率,看是否处在共振区。 如果处在共振区,则以降低固有频率为优选措施,具体的可以通过增加长 U 形,增加长 U 形的长度,辅之以加装阻尼块来实现。 由于压缩机排气管温度较高,在排气管加配重时最好使用防振胶以外的其它耐高温的配重材料。 另外可以考虑用阻尼材料设计一定形状的柔性支撑,例如图 33 所示形式,并将其固定于底盘等刚性好的部件上。 图 33 长期运行试验( 24 天) 对于多次整改仍无法达到 标准的情况,经进行应力测试合格,可以进行较长 时间的长期运行实验来考察配管工作可靠性。 进行长期运行实验时,需要保证机器连续不间断工作(不能因为环境温度等原因产生间歇性停机的情况) 24 天(共 576h),试验样机数量要求不少于 4 台。 此方法仅限于极个别常规整改措施仍无法达到测试标准的特殊情况的处理。 如果不在共振区,尝试增加质量(配重)来实现减振。 如以上措施不能奏效,则需以降低管路刚度为指导思想重新设计管路。 配管技术文件要求 技术文件主要指:《产品零部件明细表》中的制冷系统明细表和设计图纸,明细表编制方法和标准 按《产品零部件明细表》的编制规范进行。 配管技术文件要求 按照空调器对制冷系统结构的相关检测标准,对配管的装配、振动及其固有频率、运输、跌落、长期运行的验证合格后,则可确认配管结构合理。 配管技术文件要求 对设计更改较大的产品,如对压缩机的回气管、排气管的更改,必须按 的要求确认。 配管弯曲设计 要求 目的 对铜管弯曲设计时的弯曲半径 R 进行规定,以便使工位夹具标准化。 弯管胎具芯棒规格见表 4 表 4 14 铜管 规格 Φ 5179。 Φ 6179。 Φ 7179。 Φ 179。 Φ 179。 Φ 12179。 Φ 16179。 Φ 19179。 芯棒 直径 Φ 3 Φ Φ Φ 6 Φ Φ Φ Φ 铜管 规格 Φ 5179。 Φ 6179。 Φ 7179。 Φ 179。 Φ 179。 Φ 12179。 1 Φ 16179。 1 Φ 19179。 1 芯棒 直径 Φ 3 Φ Φ Φ 6 Φ Φ Φ Φ 弯曲半径 R 一览表 参照下列表 5,指定弯曲半径 R 表 5 铜管外径179。 壁厚 弯曲半径 R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Φ 5179。 ◎ ◎ ◎ ○ ○ Φ 6179。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