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复习题及答案内容摘要:

与运用除受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教学年龄特征的影响外,还受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教师特点等因素的制约 【 28】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 1 要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2 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 3 要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4 要能够使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 29】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 1 客观性原则 2 发展性原则 3 整体性原则 4 指导性原则 【 30】抛锚式教学的基本环节 1 创设情境 2 确定问题 3 自主学习 4 协作学习 5 效果评价 【 31】简述教学评价的功能和意义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环节,它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多方面的功能,从整体上调节,控制着教学活动的进行,保证着教学活动向预定的目标前进并最终达到该目的 1 诊断教学问题 2 提供反馈信息 3 调控教学方向 4 检验教学效果 教学评价的意义在于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把竞争机制引入教学领域,有效地调动教学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助于改进教学管。 【 32】简述德育过程的基 本规律 1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 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少年儿童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3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 33】简述德育的基本内容 1 爱国主义教育 2 理想教育 3 集体主义教育 4 劳动教育 5 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6 自觉纪律教育 7 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8 民主与法治观念的启蒙教育 【 34】简述德育教育新形势 1 通过开展社区教育进行德育 2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3 建立德育基地 4 创办业余党校 【 35】确立德育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1 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2 国家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3 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4 少年儿童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 36】试述德育的任务 1 培养少年儿童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 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 3 逐步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基本道德品质和法制观念及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4 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质 12 【 37】试论述德育过程是对学生 知、情、意、行的提高过程这一基本规律 1 知,即品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 善恶的认识和评价 ,以及在此基础行形成的品德观念,包括品德知识和品德判断两个方面 2 情,即品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作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 对品德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 3 意,即品德意志,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品德行为所作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4 行,即品德行为,它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是实现品德认识,情感以及【品德需要产生的品德动机的行为定向性及外部表现,是品德的外在表现和客观标志 5 在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知、情、意、行几个因素既相互独立,又相 互排斥,其中 知 是基础,行,是关键 6 学生品德的知情意行几个方面,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又具有不平衡性,因此品德教育可以视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具有多种开端,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 【 38】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1 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方式偏重于专断 2 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民主管理程度低 【 39】班级管理的功能有哪些。 1 有助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2 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 3 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让学生学会自治自理 【 40】简述如何培养班集体 1 确定班级的共同奋斗目标 2 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3 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 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 41】论述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答:班主任肩负着全面管理班级的职责,是学校教育的中坚力量。 班主任的素质直接决定班级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班集体全体成员的整体水平,从而决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因此,班主任的素质极为关键 1 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2 班主任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 3 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 42】简述课外、校外教育的意义 1 课外、 校外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得知识 2 课外、校外教育是对少年儿童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 3 课外、校外教育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4 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 43】简述如何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联系 1 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 2 学校与校外教育机构建立经常性的联系 ①学校与宣传部门建立经常性的联系 ②学校与社会公共文化机构建立和保持经常性联系 ③学校与社会专门性的教育机构建立稳定的联系 3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与社会各界保持密切联 系 【 44】简述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内容 1 社会实践活动 2 学科活动 3 科技活动 4 文学艺术活动 5 文娱体育活动 6 社会公益活动 7 课外阅读活动 13 【 45】试述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要求 1 要有明确的目的 2 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样化,要富于吸引力 3 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 【 46】课外,校外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 1 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得知识 2 课外,校外教育是对少年儿童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 3 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各种 能力 4 课外,校外教育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 47】简述教育研究的意义 1 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 2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 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 48】简述研究方法选择需要考虑的因素 宏观方面: 1 要考虑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2 是要考虑研究方法的可行性 3 要考虑研究者本身的研究能力,凡研究者力所能及,能胜任的方法,才是适当的方法 具体来说:综合与分析研究课题;归纳与演绎的研究思路;因素的控制程度;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情况。 【 49】什么是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的特点有哪些。 教育研究是人们为了获得对教育理论和实践问 题的深入认识而进行的科学探索活动。 教育研究的特点有:客观性,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和可检验性 【 50】试述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教师和研究人员针对实践中的问题,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方法,以改进教育工作为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动,它将教育理论和鉴于时间融为一体,将教育现实问题紧密结合,强调在“行动”中研究,在“情境”中研究,在“做”中研究 行动研究的基本过程大致分为循环渐进的四个环节 1 计划:主要是明确问题,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制定行动计划 2 行动;主要是实施行动项目,对行动的监控、调整 3 考察:主要是观察、记录、访谈、问卷、收集背景资料 4 反思:主要是调整描述结果、分析解释原因、评价行动、构想纠正失误克服困难的新行动计划 行动研究的优点在于:活跃,能适时做出反馈与调整;能将理论研究与实践问题结合起来;对解决实际问题有效。 对行动研究的批评在于:研究过程松散、随意、缺乏系统性,影响研究的可靠性;研究样本受具体情况的限制,缺少控制,影响研究的代表性。 、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 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 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 (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 );“教学相长” (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 捷克夸美纽斯 1632 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美国布鲁 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14 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盂子》 );“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 )。 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蔡元培于 1912 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美育的任务:( 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 (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 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 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收,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创造性;( 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上的广延性;( 3)长期性、间接性;( 4)主体性、示范性。 2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2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2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 (1)尊师爱生; (2)民主平等; (3)教学相长。 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2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教学 永远具有教育性。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2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3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3知识不等同于智力,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智力发展的水平。 教学过程中要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结合起来,只重视能力培养的形式教育论 (英国洛克 )和只重视知识传授的实质教育论 (英国斯宾塞 )都是错误的。 3赫尔巴特提出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激发学习动机; (2)感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