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现代企业管理(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问题的 “情理合一”。  大陆西化论者基本否定的观点。  我们应该辨证地看待 儒家德性思想的现代意义。 儒家文化与德性的力量  ( 1)德治的管理 境界 :  “仁者爱人”的人道思想  “ 仁者不忧 ” (《论语 •子罕》) “ 仁人无敌于天下 ” (《孟子 •尽心》)  (涩泽荣一: 《 “ 论语 ” 与算盘 —— 商务圣经》, 1994)  孔夫子主义( Confucianism)在西方世界的流行。 儒家文化与德性的力量 ( 2)德治的管理 方法 :  仁者的自我修养之道 :正人先正己。 “ 修己以安人 ” (《论语 •宪问》)   仁者的用人之道 :任人唯贤。 “ 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 ” (《孟子 •离娄》)   仁者的控制之道 :由道而德。 “ 夫道若大路然 ” (《孟子 •告子》),“ 行路有得于心谓之德。 ” (朱熹) 来自 库下载 分论之二: 道家的管理之道与 领导力中的智慧力 道家的管理之道与 领导力中的智慧力 一、道家发展史的简要考察   创始人: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 25章)的思想。  集大成者 :庄子则提出 “ 不刻意 ” 的命题。 (《庄子 •刻意篇》)   道家在几经曲折之后具有复兴的趋势。 林语堂在《中国人的智慧》一书中把道家的智慧称为 “自然”的智慧。 道家的管理之道与 领导力中的智慧力 二、道家“ 道法自然 ”的智慧  与内蕴的管理之道 :  ( 1)天道自然 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25章)。  但道是什么。 老子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老子》 16章) 道家的管理之道与 领导力中的智慧力  ( 2)崇尚无为  自然是无为的: 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 37章) 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老子》 64章)  “不刻意而高”。 (《庄子 •刻意篇》)  李约瑟认为 “ 无为 ” 的实质是 禁止反自然 的行为( 1963)。 道家的管理之道与 领导力中的智慧力 ( 3)信奉变易 自然是变化的: “反者,道之动。 ”(《老子》 40章 ) 这一思想可追溯至《易经》,讲 “ 易为不易之则 ”。 所以,自然的力量在这里体现为变化的永恒性。 道家的管理之道与 领导力中的智慧力  ( 4)虚心知足  自然是虚静的:  “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质也。 ”(《庄子 •刻意篇》)  “致虚极,守静笃。 ”(《老子》 16章) 道家的管理之道与 领导力中的智慧力   ( 1)自然而然的原则  “ 道法自然。 ” (《老子》 25章) 天道自然的观点: “ 天之自高,地之自厚,夫何修也。 ” (《庄子 •田子方》)  所以,道家认为天道是无为而无不为的。   领导力中 自然而然 的人生法则和处事之则。 道家的管理之道与 领导力中的智慧力  ( 2) 有所不为的原则 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22章)“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老子》 81章)  而且,这个思想也为道教所推崇。 元朝时的道士丘处机向忽必烈献清净无为之策,曾受特别礼遇。  领导力中 有所不为 的人生法则和处事之则。 道家的管理之道与 领导力中的智慧力  ( 3)相辅相生的原则 :  即太极思维 原则(西方人亦称“太极管理”模式) 道家的管理之道与 领导力中的智慧力  “ 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大辩若讷。 ” (《老子》 22章) 后来的苏轼加了 “ 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 二句。 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老子》40章 )  领导力中的 相辅相生 人生法则和处事之则又可以分为:警惕 物极必反 和善守 柔弱之道。 道家的管理之道与 领导力中的智慧力  物极必反: 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