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棚户区改造工作总结(最新版内容摘要:

户区基本情况 在上世纪 50 年代到 80 年代,先后建设了一大批单位的职工住宅,由于上世纪末的单位改制转轨,房改政策的落实,成片的房改房、公房都没有及时的采取维修、改造,逐步形成了现在的棚户区。 历史原因形成的这些棚户区具有四个突出特点 :一是房屋破损严重,棚户区房龄大多超过 30 年,阴暗窄小。 二是基础设施 条件极差。 区内居民普遍仍使用公共厕所,道路狭窄且排水系统落后,房屋设计不科学,居民如厕难、行路难等问题十分突出。 三是职工支付能力低,既无能力出资改造房屋,更无能力购买新房。 四是商业化运作难度大。 棚户区大部分位于城市中心地带,房屋密度大,动迁成本高。 长期以来一直无法改造,严重影响居民的生产生活和城市形象。 随着省、市政府积极推进棚户区改造工程的政 策,赋予了资溪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对于进一步提升资溪旅游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推进和谐建设,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二、棚户区改造总体计划和 进展情况 按照省、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我县棚户区改造总体计划:力争在 2017 年底前改造户数 582 户,房屋建筑面积约 万㎡,基本完成我县中心城区内的棚户区改造。 目前进展情况: 2020 年启动了林业局县城交验站棚户区改造项目,改造建筑总面积约 4246 ㎡,共 64 户(含火车站原铁路给水所),土地面积约 亩。 其中:房改房建筑面积约 3418㎡,公房建筑面积约 828 ㎡,项目总投资约 万元,安置建筑面积约 6820 ㎡。 现已进入施工建设阶段。 2020 年已着手对农药厂棚户区项目进行改造。 改造建筑总面积约 ㎡,改造户数 66 户(其中:房改房建筑面积约 ㎡,公房建筑面积约 ㎡),土地面积约 亩,项目总投资约 1500 万元,安置建筑面积: 4143㎡。 三、我县棚户区改造的主要思路和做法 我县按照“一个着力、五个结合”,即:着力改善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居住条件,把棚户区改造与城市发展、城 市转型相结合,与土地资源整合相结合,与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相结合,与改善城市环境相结合,与改善民生相结合的总体思路,坚持“科学规划、分布实施,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因地制宜、注重实 效,完善配套、同步建设”的基本原则,把棚户区改造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举全县之力加以推进。 棚户区改造是一个艰难而又漫长的项目,必须做到规划先行,依规实施。 我县聘请专业的设计单位编制了《城区棚户区改造规划设计方案( 20202020)》,该规划设计方案详细提出了棚户区改造的目的和意义,明确了改造目标和期限,制定了改造项目和年度改造任务。 为下一步的实施改造提供了科学可行的改造规划。 规划设计方案中还提出了棚户区改造的操作要求: 合理选址;为更好更快的推进我县城区棚户区改造进度,棚户区改造应遵循优先选择自改 积极性较高,改造后可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或改变城市区域面貌的项目。 对自改积极性不高,改造难度较大的项目坚持耐心动员,争取做到棚改无上访、无纠纷,做到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 设计房型;在合理选址确定项目后,根据棚改居民 的意愿,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棚户区改造安置房房型,改善棚改居民的居住环境。 配套公建;棚户区改造安置房建设,必须按规定配建物业管理公共经营性用房。 对棚户区改造项目红线外的道路、给水、排水、供电、供气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由县领导小组办公室等相关部门负责,列入当年重点工程建设计划,优先组织实施。 2020 年棚户区改造工作总结篇五《 2020 年度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总结 》 2020 年度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总结 2020 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中省市全面深化改革要求部署,以改革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不断巩固提升改革成效,持续有力推进改革落地,全县改革工作进展有序、成效显著。 现将我县年度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以下总结: 一、领导组织有力,有序深化改革 在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我县不断强化领导组织,加大宏观调控和科学指导作用,各 项改革工作稳步有序进行。 (一)细化了工作目标。 按照《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2020 年工作要点》《 2020 年着力推进的重点改革任务》和《 2020 年自主改革任务》要求,我县经过广泛深入调研和反复研究论证,结合县情实际,制定了《 2020 年度县委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要点》,明确了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 10个方面 51项重点任务,并确定了教育体制改革、卫生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四项自主改革任务。 形成了《 2020 年度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台账》,明确了各项改革改 革任 务的具体牵头部门、配合部门,要求落实进度要求、体现成果形式、跟进完成情况。 (二)强化了工作制度。 为有效推进改革,形成了一系列便于操作、执行力强的改革方案和制度。 全年共举行改革专项工作会议 8 次,传达中省市改革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改革工作,加强改革部门之间的联动作用,形成系统整体合力。 提出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工业系统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议案》等议题,形成了《 2020 年度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方案》《政府职能转变和党政群机构改革方案(草稿)》《中共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县乡(镇)人大工作的实施意见》《 车改实施方案》等制度。 通过公开遴选的方式,在县直部门中遴选了四名同志进入改革办,强化了改革工作队伍。 (三)取得了明显成效。 据统计,全年共形成了《把握发展机遇 稳步推进医改》等 14篇分量较高的改革工作调研报告,围绕各项改革工作亮点重点,刊发《改革专刊》 27期,向市委改革办报送改革动态信息 100 多条,在报、台、网分别发布《改革征文启事》,共收到相关改革征文 60 余篇,经筛选向市委改革办报送 40 余篇,有 4 篇被《日报》择优刊发。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力带动下,全县各项事业发展成绩显著„„ 二、注重统筹兼顾,扎实推进 改革 结合各项改革工作,我们注重做好统筹兼顾和责任落实,在做好“规定动作”的同时,加大自主创新和积极作为,在一些重点领域中取得了扎扎实实的改革成效。 (一)教育体制改革迈上新步伐。 按照《关于全面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在 2020 年(本文来自大秘书网(二)镇村综合改革展现新作为。 按照省市镇村综合改革总体要求,我县超前谋划、及时部署,制定了《关于镇村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率先在全市完成了改革任务。 目前,乡镇总数由 12 个减少到了 9 个;各乡镇“五 办三站”职能整合方案初步拟定(上报待批);在小并大、 差并好、弱并强、远并近和土地资源不动、固定资产不动、债权债务不动的“三不动”原则下,按照 45%的撤并比例,全县 639 个行政村将整合撤并为383 个行政村。 镇村综合改革的顺利完成,切实优化了镇村组织机构设置,降低了行政成本;选优配强了村“两委”班子,提升了农村管理服务水平;有效整合利用了集体资源,为乡镇和农村发展增添了新活力、带来了新机遇。 (三)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 立足优质自然和人文资源,我县全面加大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加快文化旅游新型朝阳产业发展步伐。 一是加大文化资源开发力度,《白草寺庙会》和《枣木 根雕》文本、影像制作全部完成,进入申报省级、市级非遗阶段,同时积极申报陕西省无定河蛇曲群地质公园。 二是加速文化事业发展进度,组建成立了 XX 道情演艺公司、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成功改制了县文工团,“文艺下乡”活动形成规模,电视广播“户户通”和“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三是加快旅游景点建设步伐,截至目前,总投资 2020 万元的路遥书苑主体竣工;总投资 2亿元的北国风光景区完成藏雪楼主体和门户区土方工程,毛主席诗词馆有序推进;总投资 3000 万元的黄河太极湾景区门户区开工建设。 (四)宜居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 以创建省级 园林县城为契机,扎实推进宜居生态工程建设。 一是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与棚户区改造、移民搬迁有机结合,群众意愿得以满足,基本住房得到保障,各项惠民政策有效落实;二是城市管理秩序明显好转,绘制出了《城市环境卫生和交通管理示意图》,《城市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初步拟定,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建成了东沟农贸市场及停车场,旧城区“三乱”问题、停车难题得到彻底解决;三是生态文化园建设稳步推进,按照“四季常青、三季有花、山山有文化、处处受教育”的思路和“多元投资、捆绑使用,合力推动、各记其功”的机制,截至目前,植绿30 万株, 建成林果观光园、特色文化广场、文化亭廊各 6 个,拓宽环山道路 9 公里,一个 20 平方公里的生态文化园初具规模。 (五)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新进步。 一是大力发展产业建设,坚持“东枣西果桃”战略,全力推进红枣低产园改造,扩大了苹果、设施蔬菜、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