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中考历史考点深度解读内容摘要:

族自信心增强,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顺应了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 对外开放认识: 开放国兴,闭关国衰; 民族独立、国家统一、 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 启示: 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  三农问题(农民、农业、农村) ——解放后我国农业问题:新中国农业虽有曲折但总体迅速发展 (1)1950- 1952年底的土地改革(八下第 3课) 1950人民政府颁布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 ,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年,中央民土地所有制(内容)作用: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 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农业合作化(国家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实质:所有制转变,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意义: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八下第 5课) (3)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发生在 20世纪 50年代后期,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八下第 6课) (4)1978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改革先从农村开始。 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农民首先实行 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坚持了土地公有制,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八下第 9课) 中国社会生活的演变  宋代( 衣食住行) 衣 :各级官员服色有严格规定,百姓只穿黑白两色衣服。 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 妇女开始缠足。 食 :北宋肉食以羊肉为多,南宋时南方人吃鱼多。 住:百姓住房多为低矮茅屋,贵族宅第宏丽,前堂后寝,两侧有耳房和偏院。 行 :多用牛车,也有驴车。 达官贵人出门乘轿,士大夫一般骑驴、骡。 宋代的娱乐活动和民俗 : 东京城内娱乐兼营商业场所,称“ 瓦子 ”。 瓦子中圈出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 勾栏 ”。 宋代传统节日有 春节、元霄节、端午节、中秋节 等。 宋代称春节为 元旦。 除夕夜,祭祖、迎神功佛、挂年画、贴“桃符”、守岁等。  鸦片战争后 ( 1)鸦片战争以后,在上海等城市出现了中文报纸,其中最著名的是 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 《 申报 》 ,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 ( 2) 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 商务印书馆 ,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 辛亥革命后 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 —— 辛亥革命后 ,民国政府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女子停止缠足,用新式的礼服代替过去的翎顶补服,人与人之间行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称呼对方“先生”“君”。 改革开放前后 ( 1)人们衣、食、住、行、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变化 ( 2)变化说明: 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启示: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  中国共产党的历程 1.中共一大( 1921年 7月,上海)的召开标志中国共产党成立。 (党的生日: 7月 1日) 2.遵义会议( 1935):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中共七大( 1945,延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94 9,北平) 新中国成立的筹备会议。 5.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54)制定了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6.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是改革开放的开端,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7. 中共十二大( 1982):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8. 中共十三大( 1987):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党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9.中共十四大( 1992):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邓小平南方讲话。 10.中共十五大”( 1997):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 南京 ( 1) 1842年在南京静海寺签订 《 南京条约 》 ( 2)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于此,改名天京。 ( 3)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 4) 1927年 4月,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 政权性质: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 5)南京大屠杀( 1937年 12月 13日开始) ( 6)南京解放( 1949年 4月 23日),标志统治中国 22年的国民政府垮台了。  北京 ( 1)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 2) 1900年 8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北京被攻占 ( 3) 1919年 5月 4日五四爱国运动在北京爆发 ( 4) 1937年 7月 7日七七事变发生在北平卢沟桥 ( 5) 1949年平津战役中,北平解放 ( 6) 1949年 10月 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定都北平改名北京 ( 7)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 8) 2020年在北京举办第二十九届奥运会  上海 ( 1) 1842年 《 南京条约 》 划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 ( 2)洋务运动:曾国藩、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 ( 3) 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 《 申报 》 ,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 ( 4) 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 ,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 5) 1919年 5月 4日五四爱国运动斗争中心由北京转到上海 ( 6) 1921年 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标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 7) 2020年在中国上海召开第九届 APEC领导人会议 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 第一次:主要是确立了资产阶级在世界的统治地位;英国成为世界霸主; 形成了 西方先进、东方落后 的局面。  第二次: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之间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越来越激化,形成 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协约与三国同盟),开展军备竞赛,终致一战爆发。  第三次:各国抓住这次发展的机遇,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欧共体和日本,对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形成挑战,这就使得世界格局也向 多极化趋势 发展。 三次科技革命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 新航路的开辟 ——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初见雏形)。 世界经济也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 工业革命(英国工业革命) ——统一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 第二次工业革命 ——统一的世界市场逐步扩大  第三次科技革命 ——统一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标志是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中外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中国: 1。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