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与学内容摘要:

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 对这一段中的 “ 中国的脊梁 ” ,应该怎样理解呢。 例如:教材第71页 “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 57  有人说: “ 当中华民族遭受侵略和欺凌的时候 , 那些不甘屈服 、 奋起反抗的人们 , 是民族的脊梁。 ”  有人说: “ 为保卫祖国的安全 , 无数远离自己的父母而守卫在祖国边陲的解放军战士 , 是民族的脊梁 ”  有人说: “ 为了振兴祖国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 呕心沥血 、 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 , 是民族的脊梁 ”  有人说: “ 坚守自己的岗位 , 奋力拼搏的千百万工人 , 千千万万日出而作 、 日没而息的父老乡亲们 , 是民族的脊梁 ”  …… 58 《 生活与哲学 》 第二课 第一目:哲学的基本问题 什么是哲学 的基本问题。 有人说:哲学应该 研究人类认识问题 有人说:哲学应该 研究宇宙中的大问题 有人说:哲学应该 研究人生问题 59 对比 ——情境 有一组发生在公共汽车的镜头。 有两幅图:  一幅图是一位西装革履的男青年在公交车上抽烟呛人;  另一是幅是一位稚气未脱的学生给老人让座。 对照这两种情境 , 让学生思考 “ 谁更有文化。 ” 《 文化生活 》 教材 第7页 “文化是什么” 60 《 文化生活 》 教材第44页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请学生说说自己对这两种观点的看法。 对比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 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教育必须摆脱古 代教育思想的影响” “发展教育必须回 归古代教育思想” 61 《 经济生活 》 教材第55页 关于: 股票 镜头1:小戴 5万元 三个月 银行利息171元 三天 股市赚了3000元 镜头2:刘先生 自认为从事金融工作,炒股没问题,进了 股市,半年下来股票缩水25%,最后 亏损退出股市。 再也不买股票了。 62 反思 —— 情境 例一:教材第90页 “ 在文化生活中选择 ” 关于 “ 阳光下的阴影 ” 的引入 , 设计了五种阴影 —— 反思:你认为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现象。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现象。  这个情境是要引导学生 , 看到今天我们的生活中 , 还存在着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我们要善于辨别。 让学生通过反思,清思路,找问题,寻出路,从思想上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达到不断积累提高 63 例二:教材第109页 “ 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修养” 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 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 钦佩那些勇于负责、富有奉献精神的人  帮助了有困难的同学,心里会有一种由衷的喜悦 如果有过这样的体验 ,你如何对它们进行反思 ? 在你看来,知识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是 什么关系 ? 64  新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 探究活动。 《 文化生活 》 有 100个。  探究活动都要求在课堂上完成的 , 是 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  如何在一节课中安排好这些 活动的节奏 ,这是有一定的难度。  这些探究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学生参与 、亲自体验 、 深入理解 、 知识扩展 、 提高能力等。 形式有:说 、 想 、 议 、 辩 、 写等。 3.探究活动 师生互动 65 在未来课堂上知识的组成 : ※ 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 ※ 教师个人的知识 ※ 师生互动的知识 66 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 各种知识途径的比例 新课程中 过去课程中 学生从教科书中获得的知识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的知识师生互动中学生获得的知识学生从教科书中获得的知识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的知识师生互动中学生获得的知识67 例如:教材第4页 以 第一课第一框 “ 体味文化 ” 为例 本框有三个目 , 共有 六个探究活动。 1 . 文化万花筒 从文化生活入手 ——  探究活动一: 让学生感受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 探究活动二: 让学生感受文化现象无时不 在 、 无处不在  探究活动三: 不同区域的不同的文化特色 通过探究 , 实际上是让学生了解 文化的表现。 那么 , 到底什么是文化呢。 也就是文化的内涵又是什么呢。 68 2 . 文化是什么 师生共同来探索文化是什么。 让我们来解读 “ 文化 ” 的概念。 在课前准备的基础上进行 课堂讨论 : ▲ 让学生从各种途径得到文化的定义。 ( 写出出处 ) ▲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 你能给文化下个定义吧。 教师也可适当提供一些资料。 对“ 文化 ” 一词的多种意义。 69 参考资料有 : △ 最通常是指 “ 知识 ”。 如 “ 学文化 ” 、 “ 文化课 ” 等。 这恐怕是 “ 文化 ” 的最通俗 、 最表层的含义。 △ 指某种较突出的 社会生活习惯 、 风俗。 如 “ 饮食文化 ” 、 “ 服饰文化 ” 等。 △ 我国古代 “ 文化 ” 一词主要指 “ 教化 ” 、 “ 文治 ”。 如 “ 敷文化以柔软 ”。 △ 目前学术中常用的文化涵义有 , 一是指 “ 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 如 “ 仰韶文化 ” 、 “ 玛雅文化 ”。 △ 是指 “ 社会意识形态 ”。 如 “ 文学艺术 ” 、 “ 文化领域 ” 等 △“ 文化 ” 最根本 、 最深刻的涵义是 人化。 一切 “ 文化 ”的含义都是从这个根本涵义发展 、 引申而来的。 △ 这种 “ 文化 ” 可最高概括为 , “ 人 ( 们 ) 的 ( 人化的 )即定的广义活动模式 ”。 即人们已然形成的食 、 思 、做 、 乐等等的内在习惯方式。 70 课堂讨论 : 教师可以提示 “ 文化 ”一词的多种意义。 也可以让学生展示的说法。 大家对文化的含义发表意见。 师生探讨过程中 , 教师要引导从以下方面来讨论 , 然后归纳: 文化既包括世界观 、 人生观 、 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又包括科学技术 、 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文化相对经济政治而言是 —— 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71  探究活动四:从不同的维度来看文化。 ——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与人类社会俱来,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  探究活动五:从文化的功能来看文化。 —— 文化是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有文化。 )  教师设计情境:从文化的意义来看文化。 —— 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 (把握和运用文化概念,着眼于精神世界,归结于精神生活。 ) 72 归纳总结: “ 文化 ” 一词在实际运用中 , 具有多种含义 , 其中有广义的 , 也有狭义的。 我们 《 文化生活 》 中要讲的 “ 文化 ” , 是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 大家想一想 , 是否包含了以上四个方面的内涵。 73 3 . 文化的力量 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 文化的外延 探究活动六: 《 共产党宣言 》 所产生的力量说明: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对个人成长 ( 道德 、 信念 ) 对民族和国家的发展 ( 劳模精神 ) 74 例如: 《 生活与哲学 》 教材第5页 “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探究活动1 —— 动物听音乐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并非人人都是哲学家,这是为什么。 什么是世界观。 什么是哲学。 世界观与哲学的关系是什么。 探究活动2 —— 不同思想观点的人,做人做事上有所不同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什么是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是什么。 75 2、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探究活动3 —— 苏格拉底和美诺讨论“美德”(从哲学思维的特点看 哲学与具体知识的关系 ) 什么是具体知识。 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识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是什么。 探究活动4 —— 恩格斯的论断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联系是什么。 探究活动5 —— 牛顿的世界观对他的科学研究的影响 强调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 76 《经济生活》第四课第二框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一目:公有制为主体 探究活动1 :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什么。 我国主要有哪些经济成分。 (含义) 探究活动2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 探究活动3 :集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探究活动4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 成分的性质。 探究活动5 :公有制企业搞股份制的意义。 公有制 经济可以有不同的实现形式。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 (相关链接) 77 第二目: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探究活动6 :什么是个体经济。 什么是私营经 济。 它们有什么不同。 探究活动7 :个体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探究活动8 :什么是外资经济。 它的地位和作 用。 探究活动9 :生产力状况与我国的基本经济制 度有什么关系。 9个探究活动将一个框题的内容串联起来。 要注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总结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概念的含义、地位、作用,运用比较分析方法,找出共同点和区别。 78 安排在教学过程中的探究活动 关键是教师首先要明确: △ 每一个探究活动都 探究什么。 以教材上的框题为基础 , 确立目标 △ 怎样探究。 师生平等交流 、 讨论 、 探索 △ 探究结果。 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 价值观  教师要重视整个的探究过程 , 也就是要关注学习的过程。 过程是结果的动态延伸 , 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79  新课程要突出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 、 人生观和价值观 , 那么 , 这些“ 观点 ” 是如何形成的 ?需要教师帮助和引导。  教的职责就在于在于 帮助 , 通过情境引入来体验 、 感受 , 师生共同的探究 , 从而帮助学生明白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  帮助学生树立 正确的观念 ,这是一个重要环节 ,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4.形成理念 80 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之魂 精神纽带 精神支柱 精神动力 爱国主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 团结统一 、 爱好和平 、 勤劳勇敢 、 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 团结统一 爱好和平 勤劳勇敢 自强不息 基本内涵 历史 现实 未来 核心 81 教材第9页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一目: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