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监测方案12-8-内容摘要:

方法 沉降监测拟使用瑞士 Leica NA2 精密水准仪(配以精密因瓦尺)或日本 Sokkia SDL30 精密电子水准仪(配以电子条码尺)进行测量;使用的水准仪应定期鉴定和检校并合格。 水准基点监测控制网采用独立高程系,进行往返观测。 沉降观测按国家二等水准技术要求施测,高差中误差≤177。 ,观测点高程中误差≤177。 ;高差闭合差≤177。 n mm。 为提高精度,每次观测时的水准路线应尽可能相同;注意消除零点误差;观测读数取位到 , ( 2)数据分析与处理 在降水井开始抽水前,要进行现场沉降点初始值量测,并做好记录。 之后,每次观测结束后,应认真检查全部外业观测记录,经平差法进行平差计算和处理后,计算各个观测点的位移量,并填写成果表,计算一个观测周期内的位移量,并及时通知有关 人员进行分析,做出预测,具体计算过程见下: 1)对基准点与沉降观测点进行联测,所取得的数据进行整理,计算闭合差,闭合差应符合规范要求时,经平差计算出各沉降观测点高程 H0,确定为原始值。 2)闭合水准路线的高差闭合差 fh 等于该线路上各点间高差代数和∑ h,即 fh=∑ h。 符合水准路线的高差闭合差 fh 等于所测各点间高差的代数和∑ h 减去终点与起点已知高程之差,即 fh=∑ h( H 终 H 起)。 往返测水准路线的高差闭合差 fh 等于往、返测高差代数和 fh=|∑ h 往 ∑ h 返 |。 3)平差计算 将高程闭合差按测 站数进行分配,即 Vi=fh/Nni。 式中: ni 为某测段的测站数; N 为水准路线的总测站数; fh 为水准路线闭合差; Vi为个观测点所分配的改正数。 4)各沉降观测点的沉降量 △ H=H0Hi 2 式中: H0 位观测点高程原始值; Hi 为每次计算后的观测值。 5)根据量测数据绘制时间位移曲线散点或距离位移曲线散点图。 并结合施工情况对建筑物的沉降数据进行分析,当沉降值过大,应采取加固措施,防止地面继续下沉,形成塌陷。 ( 3)数据超限后采取的措施 由于降水原因引起的地面下沉,可以采取回灌措施防止地面继续 下沉;由于初支格栅背后有孔洞引起的下沉,可以采用初支后注浆防止下沉;明挖车站中,由于支撑结构及桩体结构受力变形引起的下沉,可采用加强支撑结构或在桩体后加设锚杆的措施来防止地面的下沉。 2.水平位移测量 水平位移监测使用日本 Topcon 全站仪 GTS311(177。 2″, 2+2 106D),采用基线法或坐标法观测点位变化。 即在施工现场建立独立监测控制网系,坐标系 x 轴垂直基坑长度方向, y 轴则平行基坑长度方向。 每次在控制点安置全站仪观测监测点的坐标变化得到其位移大小。 因控制点与观测点连线(即视线方向为 x 轴方向)垂直基坑长度方向,则每次侧得的基线长度变化即为观测点的水平位移值(△ X=X2- X1,△ y=y2- y1,位移量△ = 22 yX  ;因△ y=0,所以位移值△ =△ X)。 水平位移观测点中误差为177。 2mm。 3.测斜仪监测 应用侧斜仪进行监测的基本原理是:将测斜探头放入测斜管底部,提升电缆使测斜探头沿测斜管导槽滑动,自上而下每隔一定距离逐点量测每个测点相对于铅垂线的偏斜。 测点间距一般就是探头本身长度,因而可以认真量测结果沿整个测斜孔是连续的,这样,同一量测点任何 两次量测结果之差,即表示量测时间间隔内围护结构在该点的角变位。 根据这个角变位,可以把它们换算成每个测点相对于测斜管基准点水平位移。 由此,可以提供围护结构沿深度方向的水平位移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使用武汉基深生产的 CXO3— D 钻孔倾斜仪,测斜管为 CXG 型,直径 70mm。 测读时测点间距为 1m。 在基坑开挖结构施工过程中实施测斜,以了解支护结构的变形和土层深部水平位移。 测试时保证测试仪导轮在导槽内,轻轻滑入管底待稳定后每隔 100 cm 测读一次,直至管口;然后测斜仪反转 180 度,重新测试一遍,以消除 3 仪器的误差。 第一次 (基坑开挖前 )测试时,每个测斜孔至少测试 2 次,取平均值作为初始值。 以消除仪器的误差。 4.钢筋计、轴力计 采用振弦读数仪测量,为单点手动测量。 量测时,将传感器的引线与测读仪的出线相连,读出传感器的振动频率,根据预先标定好的频率应力曲线即可算出钢筋应力或水平支撑轴力。 5.水位观测 水位观测方法采用电测水位计。 其原理是根据水能导电的原理设计,当水位计探头接触水面时使电路闭合,信号经电缆传到指示器及触发蜂鸣器和指示灯,此时可从电缆和标尺上直接读出水深。 6. Ⅴ b 出入口暗 挖拱顶下沉及通道净 空收敛 通道拱顶下沉采用精密水准仪测量。 水平收敛线采用收敛剂进行测量。 7.巡视观察 定期由富有经验的技术人员进行肉眼巡视观察,主要对地表、建筑物裂缝、塌陷,支护结构工作失常、流土、渗漏或局部管涌等严重的不良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进行记录、检查和分析。 8.建筑物裂缝观测 在目测巡视中若发现建筑物出现裂缝,则应增加观测次数,并立即设置标志进行裂缝变化的观测。 设置标志的要求是,当裂缝发展时标志能相应开裂或变化,正确反映建筑物裂缝发展情况。 在每个裂缝处设置两个标志:一个设置在裂缝最 大开口处,另一个设置在裂缝末端。 这样对裂缝的继续开展和延伸可分别在两个标志中反映出来。 4 六、监测频率、时间 监测频率 监测周期根据施工进度确定。 在基坑开挖期间各项目监测的频率按下列要求: ( 1)监测项目在基坑开挖前应测定初始数据,且不宜少于两次。 ( 2)水平位移观测、地面沉降观测、测斜观测、钢管轴力、支护结构应力、水位观测:开挖初期时, 1 次 /2~ 3 天;完成三道水平支撑后, 3 次 /周;底板浇筑完后,2 次 /1 周;完成地下一层结构后, 1 次 /周。 ( 3) 房屋沉降 观测: 2~3 次 /周。 ( 4) 当 变形急剧增加等情况、 测试数据接近监控报警值时,应加密观测次数。 当出现险情时,进行连续监测, 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监测结果,立即采取应急措施。 ( 5) 根据监测变形稳定情况可调整监测频率。 变形趋向稳定时,可适当调整监测频率。 为确保基坑安全,加强基坑监测,将监测数据及时反馈给有关人员,实行信息化施工,对各监测项目按规范要求设置预警值,超出预警值时迅速报有关部门处理。 监测时间 监测时间为支护结构施工(埋设监测装置)至土方开挖至地下结构施工完毕。 工期 约 32 个月。 5 七、监测数据分析整理与反馈 原始观测资料的检验 由于来自人员、仪器设备和各种外界条件等原因的影响,各种原始监测值不可避免地存在误差。 因此在监测资料整理分析过程中,首先应对原始监测资料进行可靠性检验和误差分析,评判原始监测资料的可靠性,分析误差大小、来源和类型,以采取合理的方法对其进行处理和修正。 原始资料的检验主要有可靠性检验、误差分析和粗差判识三种方法。 1.原始监测数据的可靠性检验 可靠性检验的主要内容是采用逻辑分析方法,进行下列检验:( 1) 作 业方法是否符合规定。 ( 2) 观测仪器性能是否稳定、正常。 ( 3) 各项测量数据物理意义是否合理,是否超过实际物理限值和仪器限值,检验结果是否在限差以内。 ( 4) 是否符合一致性、连续性、相关性和对称性等原则。 一致性和连续性分析的主要手段是绘制“时间~效应量”过程曲线,“时间~原因量”过程曲线和“原因量~效应量”相关曲线,相关性分析的主要手段是绘制不同监测项目或不同部位测点间“效应量~效应量”相关关系图。 2.误差分析和处理 观测数据误差有下列几种:( 1) 过失误差。 它一般是观测人员过失引起,数据上反映出是错 误的或超限差,如读数和记录错误、输入错误、仪器编号弄错、观测度不够等。 遇到这种错误,将其剔除,并及时进行补测或返测。 ( 2) 偶然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