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2建筑工程全套作业指导书内容摘要:
⑵造成孔洞的原因是漏振。 当管道密集、预埋件和钢筋过密处浇灌混凝土有困难 时,应采用相同抗渗等级的细石混凝土浇灌。 大管径套管或面积大的预埋钢板应设浇灌振捣孔,以便于浇灌、振捣、排气。 ⑶渗水、漏水是由于施工缝接槎未处理好或施工中漏振、随意加水、水灰比不准等操作原因造成。 应严格控制加水量,按工艺标准要求振捣密实,并认真处理好施工缝。 主要安全技术措施 ⑴钢质大模板安装完毕后,应增设导电措施,并与地线相接,防止机电设备漏电伤人。 ⑵板与梁模板拆除时,混凝土的强度如设计无规定时,应符合 (GBJ50204─92)第 条表 规定。 产品保护 ⑴保护钢筋、模板的位置正确,不得踩踏钢筋和避免模板变位。 ⑵在拆模板或吊运其他物件时,不得碰坏施工缝及损坏止水带。 ⑶保护好穿墙管、电线管。 电线盒及预埋件的位置,防止振捣时预埋件位移。 第二节 卷材防水施工 一、 施工准备 施工前应做好防水基层、防水材料及有关施工机具的准备工作。 为了保评正常施工,施工期间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使基坑内地下水位降低到垫层以下不少于 300mm 处,基坑内不允许有积水。 地下室外墙施工前的基层处理 ① 基层面上的泥土浮浆必须铲除,冲洗干净,对高凸处的混凝土凿去修平。 ② 所有穿墙管 件、卫生设备等必须安装牢固,接缝严密收头圆滑,不得有任何松动现象。 16 ③ 对突出墙面的螺栓必须割掉,凿除木垫决,割进墙面 20mm,;对割除的螺拴端头用 1: 2 水泥防水砂装修平。 ④ 防水基层应清洁、平整、干燥,如有凹凸不平、松动起砂、蜂窝麻面等缺陷,应用 1: 3速凝、早强水泥砂浆找严,如有油污、铁持等要用钢丝刷、砂纸和有机溶剂清除干净。 对阴阳角、管道根部等部位更应认真清理。 防水卷 材 施工的人员选择 ① 防水卷村施工的操作人员应选择有操作证并具有一定卷材施工经验的人员。 ② 施工前垃根据具体防水材料及工艺要求,对操作人员 进行必要的培训及交底。 ③ 施工人员明确了解各部分卷材的施工流程及施工要求。 二、 防水卷材施工 工艺流程 防水基层找平处理 涂刷基底处理剂粘结剂 铺贴防水卷材 粘贴防水卷材接缝 收头处理 防水卷材保护层施工。 施工要点 ① 卷材的厚度应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② 卷材的搭接长度:长边不应小于 100mm,短边不应小于 150mm。 上下层和相邻两幅卷材的接缝应措开,上下层卷材不得相互垂直铺贴。 ③ 在立面与平面的转角处,卷材的接缝应留在平面上距离立面不小于 600mm处。 ④ 在所有转角处 均应铺贴附加层。 附加层可用两层同样的卷材或一层抗拉强度较高的卷材。 ⑤ 粘贴卷材时应展平压实。 ⑥ 铺贴卷材严禁在雨天,雪天施工;五级风及其以上时不得施工,冷粘法施工气温不宜低于 50C,热熔法施工气温不宜低于- 100C。 三、 防水卷材施工质量要求 17 各种防水卷材的技术性能指标应孵设计图纸提供技术参数的要求芳有差异应取得设计书面认可。 应从进入工地的防水卷材中按规定抽样进行检验符合设计要求后在进行 贴。 质量检验评定标准、检验及验收 ① 对卷材防水层进行观察,不得有渗漏现象 ② 各层卷材之间和防水层与基层之间必须粘贴 牢固,外观表面应该平整,不允许有故析、空鼓、起泡、滑溜、翘边与封口不严密等缺陷,可用木条轻划表面或观察进行检牵。 卷材搭接宽度应符合要求,可用足量取。 ③ 防水结构的转角部位、穿过防水层的管道及变形缝等部位均应粘贴牢固和封闭严密,可用手按或观察进行检查。 18 第四章 钢筋混凝土工程 第一节 模板工程 (安装与拆除 ) 本标准适用于建 (构 )筑物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 一、施工准备 材料 ⑴木模板 :木模板应符合《木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J206— 83和《木结构设计规范》 GBJ5— 88中的有关规定。 ⑵木枋 :木枋应符合《木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J206— 83和《木结构设计规范》 GBJ5— 88中的有关规定。 ⑶支 撑结构 :所用材料应符合 《钢管脚手架扣件》 JGJ22— 85 中的有关规定。 作业条件 ⑴模板结构选型 : 模板及 模板支撑 结构与施工方案应根据工程结构特点,平面几何形状、施工机具设备、模板及 材 料供应等条件综合比较后,选定最佳的结构形式与施工方案,并在方案中注明其操作工艺及工艺流程。 ⑵木模板备料 :模板数量应根据模板设计方案, 并结合方案中施工流水段 的划分,进行综合考虑,合理确定模板的配置数量。 ⑶模板涂刷脱模剂,并按施工平面布置图中指定的位置分规格堆放整齐。 ⑷模板安装前,应根据设计图纸要求,放好纵横轴线 (或中心线 )和模板边线,定好水平控制标高。 ⑸模板施工前,应办完前一工序的分部或分项工程隐蔽验收手续。 ⑹模板安装前,根据模板、图纸要求和操作工艺标准向班组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二、操作工艺 基础模板制作安装 ( 1) 安装顺序 放线→安底阶模→安底阶支撑→安上阶模→安上阶围箍和支撑→搭设模板支 架→检查、校正→验收 ( 2)筏板 基础模板 :应先在基础 垫层上 弹出基础边线和中心线, 后砌砖胎模, 19 经检 查 无误差后,用斜撑、水平撑 加固牢靠, 最后校核基础模板几何尺寸及轴线位置。 柱模板 ⑴立模程序 放线→设置定位基准→第一块模板安装就位→安装支撑→邻侧模板安装就位→连接二块模板,安装第二块模板支撑→安装第三、四块模板及支撑→调直纠偏→安装柱箍→全面检查校正→柱模群体固定→清除柱模内杂物、封闭清扫口。 ⑵根据图纸尺寸制作柱侧模板 (注意 :外侧板宽度要加大两倍内侧板模厚度 )后,按楼地面放好 的柱位置 控制线 安装柱模板,两垂直向加 斜拉顶撑。 柱模安完后,应全面复核模板的垂直度、对角线长度差及截面尺寸等项目。 柱模板支撑必须牢固,预埋件、预留孔洞严禁漏设且必须准确、稳牢。 ⑶安装柱箍 :柱箍的安装应自下而上进行,柱箍应根据柱模尺寸、柱高及侧压力的大小等因素进行设计选择 (有木箍、钢箍、钢木箍等 )。 柱箍间距一般在40~ 60cm,柱截面较大时应设置柱中穿心螺丝,由计算确定螺丝的直径、间距。 梁模板安装 ⑴安装程序 放线→搭设支模架→安装梁底模→梁模起拱→绑扎钢筋与垫块→安装两侧模板→固定梁夹→安装梁柱节点模板→检查校正→安梁口 卡→相邻梁模固定 ⑵在柱子上弹出轴线、梁位置和水平线,钉柱头模板。 ⑶梁底模板 :按设计标高调整支柱的标高,然后安装梁底模板,并拉线找平。 当梁底板跨度≥ 4m 时,跨中梁底处应按设计要求起拱,如设计无要求时,起拱高度宜为全跨长度的 1~ 3‰。 主次梁交接时, 先主梁起拱,后次梁起拱。 ⑷支顶在楼层高度 以下时,应设 1~ 2道水平拉杆和剪刀撑,若楼层高度在 以上时要按公司有关规定另行制定顶架搭设方案。 ⑸ 梁侧模板 :根据墨线安装梁侧模板、压脚板、斜撑等。 梁侧模板制作高度应根据梁高及楼板模板碰旁 或压旁。 ⑹ 当梁高超过 70cm 时,梁侧模板宜加穿梁螺栓加固。 楼面模板 ⑴安装程序 复核板底标高→搭设支模架→安放龙骨→安装模板 ( 铺放密肋楼板模板 )→ 20 安装柱、梁、 板节点模板→安放预埋件及预留孔模板等→检查校正→交付验收 ⑵根据模板的排列图架设支柱和龙骨。 支柱与龙骨的间距,应根据模板的砼重量与施工荷截的大小,在模板设计中确定。 一般支柱为 80~ 120cm,大龙骨间距为 60~ 120cm,小龙骨间距为 40~ 60cm。 支柱排列要考虑设置施工通道。 ⑶通线调节支柱的高度,将大龙骨拉平,架 设小龙骨。 ⑷ 铺模板时可从四周铺起,在中间收口。 若为压旁时,角位模板应通线钉固。 ⑸ 楼面模板铺完后,应复核模板面标高和板面平整度,预埋件和预留孔洞不得漏设并应位置准确。 支模顶架必须稳定、牢固。 模板梁面、板面应清扫干净。 三、质量标准 保证项目 ⑴模板及其支顶必须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其支顶的支承部分必须有足够的支承面积。 如安装在基土上,基土必须坚实并有排水措施。 ⑵木模板 (或夹板 )应符合《木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J206— 83)中的承重结构选材标准,其树种可按本地区实 际情况选用, 材质不宜低于Ⅲ等材。 基本项目 ⑴模板接缝宽度应符合以下规定 : 合格 :不大于 优良 :不大于 ⑵模板与混凝土的接触面应清理干净,并采取防粘结措施。 1)每件 (处 )板的模板上粘浆和漏涂隔离剂累计面积应符合以下规定。 合格 :不大于 2020cm2 优良 :不大于 1000cm2 2)每件(处)梁、柱的模板上粘浆和漏涂隔离剂累计面积应符合以下规定。 合格 :不大于 800cm2 优良 :不大于 400cm2 允许偏差 模板安装和预埋件、预留 孔洞的允许偏差应符合 规范标准。 四、施工注意事项 避免工程质量通病 ⑴模板安装前,先检查模板的质量,不符质量标准的不得投入使用。 21 ⑵梁模板 :防止梁身不平直、梁底不平及下挠、梁侧模炸模、局部模板嵌入柱梁间;拆除困难的现象。 预防措施 : a、支梁模时应遵守边模包底模的原则,梁模与柱模连接处,应考虑梁模吸湿后长向膨胀的影响,下料尺寸一般应略为缩短,使混凝土浇筑后不致嵌入柱内。 b、梁侧模必须有压脚板、斜撑、拉线通直后将梁侧钉固, 梁底模板按规定起拱。 c、混凝土浇筑前,模板应充分用 水湿润。 ⑶ 柱模板 :防止柱模板炸模、断面尺寸鼓出、漏浆、混浆土不密实,或蜂窝麻面、偏斜、柱身扭曲的现象。 预防措施 a、根据规定的柱箍间距要求钉牢固 b、成排柱模支模时,应先立两端柱模,校直与复核位置无误后,顶部拉通长线,再立中间柱模。 c、四周斜撑要牢固。 d、较高的柱子,应在模板中部一侧留临时浇灌孔, 以便浇灌混凝土,插入振动棒,当混凝土浇灌到临时洞口时,即应封闭牢固。 ⑷ 板模板 :防止板中部下挠,板底混凝土面不平的现象。 预防措施 : a、楼板模板厚度要一致,搁栅木料应 有足够强度和刚度, 搁栅面要平整。 b、支撑材料应有足够强度,前后左右相互搭牢, 支撑系统应稳固。 c、板模按规定起拱。 主要安全技术措施 ⑴支模过程中应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如遇途中停歇,应将就位的支顶,模板联结稳固,不得空架浮搁。 拆模间歇时应将松开的部件和模板运走,防止坠下伤人。 ⑵拆模时应搭设脚手板。 ⑶拆楼层外边模板时,应有防高空坠落及防止模板向外倒跌的措施。 成品保护 ⑴坚持每次模板使用后清理板面,涂刷脱模剂。 22 ⑵按楼板部位层层复安,减少损耗。 ⑶材料应按平面布置图中指定的位置分类堆放整齐。 定型组合钢模板的安装与拆除 本工艺标准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现浇混凝土框架和现浇混凝土剪力墙模板工程 一、施工准备 材料 ⑴组合钢模板材料由钢模及配件组成。 1)平面模板规格 长度 :450mm、 600mm、 750mm、 900mm、 1200mm、 1500mm 宽度 :100mm、 150mm、 200mm、 250mm、 300mm 2)定型钢角模 :阴阳角模、联接角模。 3)联结附件 :U 型卡、 L 型插销、 3 型扣件、碟型扣件、钩头螺栓、穿墙螺栓、紧固螺栓。 4)支撑系统 :柱箍、钢花梁、木枋、墙箍、钢管门式脚手架、可调钢支顶、可调上托、钢桁架、木材。 5)脱模剂。 ⑵ SP─模板系列材料 (即钢框夹板面模板 ) 1)模板规格 长度 :900mm、 1200mm、 1500mm 宽度 :200、 300mm、 600mm 厚度 :55mm、 70mm 2)定型钢角模 :活动铰模、联结角模、改形联接角模、 固定阴阳角模。 3)联结附件 :钢管卡、方钢卡、楔形插销、穿墙螺栓、 联连螺栓。 4)支撑系统 :柱箍、方钢墙箍、钢管、门式脚手架、可调钢支顶、可 调上托、钢桁架、木枋、木材。 5)脱模剂。 作业条件 23 ⑴模板设计 : 根据工程结构形式和特点及现场施工条件进行模板设计,确定模板平面布置、纵横龙骨规格、排列尺寸和穿墙螺栓的位置,确定支撑系统的形式,间距和布置,根据规范验算龙骨和支撑系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绘制全套模板设计图 ( 包括模板平面布置图、立面图、组装图、节点大样图、零件加工图、材料表等 )。 模板数量应在模板设计时结合施工流水段划分,进行综合研究,合理确定模板的配制数量。0002建筑工程全套作业指导书
相关推荐
保证金。 如乙方有下列行为的,甲方有权对工程履约保证金作相应处理: i 签订 本工程 合同 后,乙方不按 甲方要求时间进场施工,甲方有权没收履约保证金并不予退还。 ii 乙方违反合同约定时,甲方有权直接在工程履约保证金中扣罚相应的违约金、罚款、赔偿金。 (2) 履约保函的退返 乙方以履约保 函方式向甲方提交的履约保证金,乙方未违约的情况下,甲方于颁发工程竣工验收证书后 45 天内退返;若乙方违约
包商,指定分包商一般应与 (承包人 )签订分包合同。 ,则该公司在分包合同中一般被称为 (分包人 )。 ,正确的表达包括 (承包人应向分包人提供与分包工程相关的各种证件、批件和各种相关资料 )。 、停水、停电、中断道路交通、爆破作业等的申请批准手续应由 (发包人 )负责办理。 项目 信息管理 ,许多建设工程项目都专门设置 (信息管理 )部门,以确保信息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施工结束或部分结束后,项目部应及时组织清场,将临时设施拆除,剩余物资退场,清理场地,恢复临时占用土地,不留后患。 环境保护 项目部应根据《环境管理系列标准》( GB/T24000S014000)有关规定建立项目环境监控体系 ,做好对项目环境因素的识别和预防。 各施工点应尽量避免对现有环境的妨碍或干扰,减少对市容、绿化和环境的不良影响。 未经授权,不得对树木进行砍伐、搬迁或损坏。
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和建议的安全评价属于( B )。 A.专项安全评价 B.安全验收评价 C.安全现状评价 D.安全预评价 27.根据经验和直观判断能力对生产系统的工艺、设备、设施、环境、人员和管理等方面的状况进行的分析评价是( B )。 A.定量安全评价方法 B. 定性安全评价方法 C.系统安全评价方法 D.概率风险评价方法 28.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
............. 9 第十三条 结算原则 ................................................................................................................................. 10 第十四条 工程量、工程进度款确认 .......................
制度的转变和更迭导致行政管理机构的变革。 (3)社会发展程度也影响到行政管理机构的变革。 (4)国际环境的转变也会激发行政管理机构的变革。 内部因素: (1)机构的过度膨胀。 (2)人员素质不高、弱化。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时代发展造成的公务员素质的弱 化。 第二,年龄、专业和工作经验等因素造成的素质弱化。 二十二、我国行政管理机构改革的基本内容:下放权力、转变职能、精简机构、减少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