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建筑项目节材评估技术导则内容摘要:

根据建筑物结构类型、构件特点,合理配置和使用高强钢筋。 按承载能力控制配置构件钢筋时,优先采用高强钢筋。 大型公共建筑、高层建筑尤其是超限高层、超限大跨建筑优先采用高强钢筋、高强钢材。 建筑装饰材料尽量采用可再循环利用材料,减少不可再生材料的使用率。 评估要点 墙体材料 1 所采用的墙体材料(包括外墙、内墙;177。 ;承重墙和填充墙等 ) 以 及砌筑砂浆等明晰完整。 2 墙材品种 (包括墙体块材、板材、墙体饰面材料或玻璃幕墙等 )齐全。 3 明确墙材物理力学性能(如墙体材料的组成成分、密度、强度等级)、玻璃幕墙材料的耐久性和有效使用期限;评估其是否符合轻质、高强要求。 4 评估材料可再循环利用等的绿色环保特性。 5 鼓励使用新型墙体材料。 新型墙体材料按照《浙江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条例》、《浙江省新型墙体材料产品认定管理办法》进行认定和使用,或为《浙江省新型墙体材料产品目录》中的墙体材料。 13 混凝土 1 评估混凝土使用的基本情况,包括混凝土 的品种、强度等级、性能及应用部位等。 现浇混凝土应采用预拌混凝土。 2 合理使用高性能、高强混凝土: 1)采用高性能混凝土时,应评估其适用范围、使用部位的合理性,并应符合《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 CECS20《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 GB50467的相关规定; 2)高层混凝土结构中承受较大荷载的构件宜优先采用高强混凝土。 3 采用轻骨料混凝土时,应对其技术指标、制备和泵送技术进行可行性评价,并评估其使用部位的合理性和效果。 4 抗裂、抗渗、抗冲击和耐磨有较高要求的项目采用纤维混凝土时,应评 估纤维混凝土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效果。 高强钢筋 1 评估高强钢筋使用的基本情况,包括高强钢筋的品种、强度等级、物理力学性能等。 2 高强钢筋的技术指标应符合《钢筋混凝土用钢第 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 抗震设防区使用的钢筋力学指标还应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中关于钢筋抗震性能指标的要求。 3 评估高强钢筋的分布,使用部位的合理性和节材性。 1) 按承载能力控制配置构件钢筋时,优先使用 400MPa螺纹钢筋,鼓励采用 500MPa螺纹钢筋。 2)大跨、高层建筑的梁、柱、杆 类构件的受力钢筋采用 400MPa、 500MPa钢筋;中跨、轻载结构的板、墙、壳面状构件或低层建筑构件的受力钢筋采用 300MPa、 400MPa钢筋。 3)大型公共建筑、高层建筑的柱、大柱网的梁优先采用 500MPa钢筋。 必要时采用高强抗震钢筋。 4)架立筋、分布筋、防裂筋或次要构件的钢筋可采用 400MPa级以下钢筋,小跨、轻载结构钢筋也可采用 400MPa级以下钢筋。 14 高强钢材 1 钢材应符合《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 热轧厚钢板和钢带》 GB327《高层建筑结构用钢板》 YB4104的规定、《建筑结构用钢板》 GB/T19879的相关规定。 2 评估高强钢材使用的基本情况,包括高强钢材的品种、强度等级、物理力学性能。 3 评估高层建筑、大型公共建筑等结构用钢材品种选择、使用部位以及分布的合理性和节材性。 以承载力控制为主的构件优先采用 Q345及以上等级钢材。 材料本地化 1 按照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原则,优先选用项目所在地的建筑材料。 建筑材料宜本地化。 2 施工现场 500km以内生产的建筑材料 质量 占建筑材料总 质量 的比例 宜 大于 70%。 新型建筑材料 1 据项 目实际情况,鼓励选用新型建筑材料。 评估新型建筑材料的品种、性能、特点以及使用的合理性。 2 优先选用国家、地方建设主管部门推荐使用的新型建筑材料。 3 鼓励至少采用一种新型建筑材料,且其使用比例大于同类材料的 30%。 可再循环利用材料 1 尽量采用可再循环利用材料,减少不可再生材料的使用率。 1) 在保证安全和不污染环境并保证性能前提下,以建筑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墙体材料,废弃物掺量应大于 20%,其用量占同类墙体材料的比例不低于 30%; 2)可再循环利用墙体材料的使用率不低于 5%。 2 评估项目场地内建筑废弃物的处理和再利用率。 1)场地原有建筑物组成材料的数量、类型,包括不同种类材料的分类、数量统计。 15 2)评估原有建筑物拆迁、及拆迁过程中废弃材料处理的合理性。 3)评估拆迁后各类废弃材料的去向、再回收利用途径的合理性。 建筑设计节材评估 基本要求 根据场地原始地形条件,合理确定土方平衡的初始场地标高、室外地坪标高及地下室顶板覆土厚度。 建筑平面布局合理,空间分隔兼顾考虑建筑功能变化的灵活性、适应性。 建筑造型要素简约, 无大量装饰性构件;外立面应尽量简洁规整,以减少风荷载作用效应。 评估要点 总平面 1 根据场地原始地形避免大挖大填,结合场地周边地形图、市政管网标高等,合理选取场地正负零标高。 2 室外地坪标高的确定,应尽量减少地下室承担的水土压力。 建筑平面 1 建筑物的建筑功能具备灵活性、适应性,以便使建筑物在结束其原设计用途之后,稍加改造即可用作其他用途。 2 设计时尽量遵循模数协调原则,以减少施工废料。 3 室内宜采用大空间设计,分隔宜采用轻质墙材。 立面造型 1 减少不具备遮阳、导光、导风、载物、辅助绿化等作用的飘板、格栅和构架等作为构成要素在建筑中使用; 2 减少在屋顶等处设立单纯为追求标志性效果的塔、球、曲面等异型构件; 3 女儿墙高度未超过安全高度规定的 2倍; 16 结构设计节材评估 基本要求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计参数取用合理。 岩土勘察报告提供的设计参数合理。 荷载取值正确,结构计算模型及电算软件选择合理。 地基基础选型及设计合 理。 结构体系和结构布置合理,传力路径明确。 是否采用节约型新型建筑结构技术。 评估要点 抗震设防类别及抗震设计参数 1 建筑抗震设计所采用的建筑抗震设防类别,符合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的规定。 2 建筑抗震设计采用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所属设计地震分组,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附录 A采用;对已编制抗震设防区划的城市,按批准的抗震设防烈度或设计地震参数采用;对于在规范上未明确的地区,地震动参数的取值应由勘察单位依 据 GB50011提供。 岩土勘察报告 是否正确使用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所提供的岩土参数,正确采用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对基础形式、地基处理、防腐蚀措施 (地下水有腐蚀性时 )等提出的建议并采用相应措施。 结构计算与分析 17 1 所使用的软件是否通过有关部门的鉴定;计算软件的技术条件,符合现行工程建设标准的规定。 2 计算简图与施工图相符,计算模型符合结构的实际工作状况,输入的荷载正确(面荷载、线荷载和集中荷载等),采用经过有效审定(或鉴定)的计算程序且输入的总体信息合理,是保证结构整体计算 结果合理而有效的最基本的条件。 3 整体计算和截面验算均满足规范要求。 地基与基础 1 根据上部结构特点、地质和环境条件等,经技术经济比较,采用合理的基础形式。 2 在进行基础设计时,应判别勘察报告提供参数的合理性。 3 需考虑地下水位对地下建筑影响的工程,设计及计算所采用的防水设计水位和抗浮设计水位,复核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所提供的水位。 4 桩基类型选择、桩的布置、成桩方法、终止成桩条件、试桩要求及桩的检测等等有明确的要求。 5 采用灌注桩技术时,结合具体土的类型和特性,评估采用灌注桩 后注浆工艺,以有效提高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提高单桩承载力,减小桩基沉降。 结构布置 1 房屋结构的高度在规范、规程规定的最大适用高度以内;超限高层建筑 (适用最大高度超限、适用结构类型超限及体型规则性超限的建筑 )执行了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初步设计阶段的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意见 . 2 结构平面布置规则,抗侧力体系布置、刚度、质量分布均匀对称;对平面不规则结构 (扭转不规则、凹凸不规则、楼板局部不连续等 )采取了有效措施;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方案 . 3 结构竖向高宽比控制、竖向抗侧力构件的连续性及 截面尺寸、结构材料强度等级变化合理;对竖向不规则结构 (侧向刚度不规则、竖向抗侧力 18 构件不连续、楼层承载力突变、竖向局部水平外伸或内缩及出屋面的小屋等 )采取了有效措施 . 建筑工业化评估 基本要求 评估建筑结构体系是否符合工业化标准。 推广应用工业化建筑结构体系,包括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筒体结构)、钢结构、轻型钢结构等; 评估建筑采用的构件、部件是否符合标准化设计、工厂加工、现场安装等条件; 评估建筑是否采 用工业化成套技术,包括整体厨卫技术、生态环境保障技术、管网技术与智能化技术等。 评估要点 建筑设计技术,评估建筑设计是否采用设计标准化技术。 1 尽量多采用标准规格的预制成品或部品,减少现场加工材料所造成的浪费。 2 鼓励使用工业化成品墙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