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第四章植物的光合作用复习思考题与答案内容摘要:
CO2浓度。 CO2饱和点 : 当 CO2达到某一浓度时,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开始达到光合最大速率时的 CO2浓度称为 CO2饱和点。 午睡现象 : 指植物的光合速率在中午前后下降的现象。 引起光合 午睡 的主要因素是大气干旱和土壤干旱。 另外, 中午及午后的强光、高温、低 CO2浓度等条件也会使光合速率在中午或午后降低。 光能利用率 : 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中所含的化学能占光能投入量的百分比。 ㈡ 问答题 ,试述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 答: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 CO2 + H2O 光 叶绿体 CH2O + O2 ( Δ G0'=4 .8 105J) 此反应式指出,植物光合作用是利用光能同化 CO2和释放 O2的过程,每固定1molCO2( 12克碳 )就转化与贮存了约 480kJ的能量,并指出光合作用进行的场所是叶绿体. 由于食物、能量和氧气 是人类生活的三大要素,它们都与光合作用密切有关,所以光合作用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1) 光合作用把 CO2转化为碳水化合物。 (2) 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变为可贮存的化学能。 (3)光合作用中释放氧气,维持了大气中 CO2和氧气的平衡。 ? 答: 从叶片中提取出完整的叶绿体,在叶绿体的悬浮液中加入 CO2底物,给予照光,若有氧气的释放,并且光合放氧速率接近于活体光合速率的水平,这就证明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 暗反应的关系 ? 答:根据对光的需要情况,把光合作用可以分为需光的光反应和不需光的暗反应两个阶段。 光反应是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进行的,而暗反应是在叶绿体的基质中进行的。 位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的光系统受光激发,引起电子传递。 电子传递的结果,是引起水的裂解放氧,并产生类囊体膜内外的 H+电化学势差。 依 H+电化 学势差,H+从 ATP酶流出类囊体时,发生磷酸化作用。 光反应的结果产生了 ATP和 NADPH,这两者被称为同化力。 依靠这种同化力,在叶绿体基质中发生 CO2的固定,暗反应的初产物是磷酸丙糖 (TP), TP是光合产物运出叶绿体的形式。 可见,光反应的实质在于产生同化力去推动暗反应的进行,而暗反应的实质在于利用同化力将无机碳 (CO2)转化为有机碳 (CH2O)。 当然,光暗反应对光的需求不是绝对的,在光反应中有不需光的过程 (如电子传递与光合磷酸化 ),在暗反应中也有需要光调节的酶促反应。 现在认为,光反应不仅产生同化力,而且 产生调节暗反应中酶活性的调节剂,如还原性的铁氧还蛋白。 ? 各阶段的作用是什么 ? C4植物与 CAM植物在碳代谢途径上有何异同点 ? 答: C3途径可分为羧化、还原、再生 3个阶段。 (1) 羧化阶段 指进入叶绿体的 CO2与受体 RuBP结合,生成 PGA的过程。 (2) 还原阶段 指利用同化力将 3磷酸甘油酸还原为甘油醛 3磷酸的反应过程。 (3) 再生阶段 甘油醛 3磷酸重新形成核酮糖 1, 5二磷酸的过程。 CAM植物与 C4植物固定与还原 CO2的途径基本相同,二者都是由 C4途径固 定CO2 , C3途径还原 CO2,都由 PEP羧化酶固定空气中的 CO2,由 Rubisco羧化C4二羧酸脱羧释放的 CO2,二者的差别在于: C4植物是在同一时间 (白天 )和不同的空间 (叶肉细胞和维管束鞘细胞。生物第四章植物的光合作用复习思考题与答案
相关推荐
生糖兼生酮 =“一两色素本来老 ”(异亮氨酸、亮氨酸、色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酪氨酸),其中生酮氨基酸为 “亮赖 ”;除了这 7 个氨基酸外,其余均为生糖氨基酸。 酸性氨基酸 : 天谷酸 —— 天上的谷子很酸,(天冬氨酸、谷氨酸) 碱性氨基酸: 赖精组 芳香族氨基酸在 280nm 处有最大吸收峰 色老笨 只可意会不可言 传 . 一碳单位的来源 肝胆阻塞死 (甘氨酸、蛋氨酸、组氨酸
调节维持肾血流量恒定,因此肾小球毛细血管压也相对恒定。 —— 滤过的结构基础。 滤过膜由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和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构成。 血浆中除大分子蛋白质外,其余成分都可通过滤过膜形成原尿,因此,原尿是血浆的超滤液。 滤过膜的三层结构中,基膜上的 空隙较小,对大分子物质起主要屏障作用。 物质通过滤过膜的难易决定于分子量和所带电荷,电荷中性分子的通透性取决于分子量的大小
超微结构进行分析,探讨了滩涂和塘养亲蛏性腺发育的特点,并采用同功酶、 RAPD 技术对比了它们的遗传特征,从组织水平、分子水平上为三倍体育苗的亲蛏选择提供了理论基础;用化学药物诱导法成功诱导、培育出三倍体蛏苗,分析了不同的药物浓度、处理时间、处理时机对三倍体诱导率、幼虫孵化率、幼虫畸形率的影响,从而确立了 最佳药物处理组合;用低渗法研究了二倍体和三倍体在核型上的差异;在育苗过程中
,欢迎提问,学生就始终表现出对学习的浓厚兴趣,自然就乐于观察、思考和提问。 ( 2)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敢于提问。 教学中,我们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建立新型民主、互动、共学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竞争、不盲从的学习氛围,创设 “有所不知 ”、充满矛盾和疑问的问题情境,充 分激发每一个学生无限的想象力,鼓励向老师、向课本、向标准答案说不,大胆质疑,深入思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