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园林文化的和合精神(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欣赏大自然,进而喜爱大自然、摹仿大自然。 于是,山水诗、山水画的艺术形式涌现。 这时期,人们 “ 不专流荡,又不偏华上;卜居动静之间,不以山水为忘 ” (《洛阳伽蓝记 城东 正始寺》,引姜质《庭山赋》),为了时时享受山林野趣,社会上掀起了构筑庭园的热潮。 在这种艺术氛围里,中国园林初步形成了自然山水式园林的艺术格局。 这时的山水园林一改过去 “ 单纯地摹仿自然山水进而至于适当地加以概括、提炼,但始终保持着 39。 有若自然 39。 的基调 ” ,以山水为园林的基本构架,将对山水的欣赏提高到审美的高度。 可见,我国古典园林初步确立再现自然山水的基本艺术原则,是与魏晋时期道家隐逸思潮的流行有极大的关联。 如果按照规模、数量以及艺术成就划分,中国园林大致可分为四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及风景名胜区 园林。 然而,无论这四类园林如何风格迥异,它们却大都属于自然或人工山水园林。 正如明代造园大师计成在《园冶》中提出的 “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 ,这即是中国园林的最高境界,也是道家的 “ 师法自然 ” 在造园中的精妙体现。 不仅如此,中国园林的许多艺术手法都和道家思想有着深厚的渊源。 老子说: “ 道常无为 ” (《老子》第三十七章)。 无为是道家根本的人生态度,它要求人们要因循事物的自然状况,顺应万物的本性及其内在规律。 “ 无为 ” 观念折射到政治上,便是 “ 无为而治 ” ,便有了汉初 “ 文景之治 ” 的历史佳话。 “ 无为 ” 观念折射到造园中,造园手 法中便有了 “ 宜亭斯亭,宜榭斯榭 ” 、 “ 高方欲就厅台,低凹可开池沼 ” 等。 “ 无为 ”观念折射到生活态度上,便导致文人们退隐山林、淡泊冲和的出世人生观。 中国造园历代都大有文人参与,于是园林文化中渗透着许多道家情怀。 从景园的题名上,有 “ 拙政园 ” 、网师园 ” ,甚至皇家园林中都有暗示隐逸的 “ 濠濮间 ” ;从造园的要素中,舫或舟这一构景要素的重复出现等等,无不在营造园林的隐逸氛围。 因此,中国园林 “ 虽由人作 ” ,其哲学与美学底蕴却在于道家的无为思想。 老庄哲学的另一重要思想是贵柔、尚静。 老子多次强调 “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 ,另一位道家重要人物王弼说: “ 动起于静 ” ,认为静是动之本。 反观我国园林,无论是平面布局、空间造型还是叠山理水,均以曲致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