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复习资料(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29) 磷在氧气中燃烧,可能生成两种固态氧化物。 (P)在 的氧气中燃烧,至反应物耗尽,并放出 XkJ热量。 (1) 通过计算确定反应产物的组成 (用化学式表示 )是 _______________,其相应的质量 (g)为 _______________。 P2O3, P2O5 , (2) 已知单质磷的燃烧热为 YkJ/mol,则 1mol P与 O2反应生成固态 P2O3的反应热△ H=_____________________。 (20X- Y)kJ/mol (3) 写出 1mol P与 O2反应生成固态P2O3的热化学方程式: m ol/kJ)YX20(H)。 s(OP21)g(O43)s(P322专题三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 课前导引 】 1. Se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下列有关 Se和 Se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Se和 Se互为同素异形体 B. Se和 Se互为同位素 C. Se和 Se 分别含有 44和 46个质子 D. Se和 Se都含有 34个中子 7834 80347834 80347834 80347834 80347834 8034B 2. 铊 (Tl)是某超导材料的组成元素之一,与铝同族,位于第 6周期。 Tl3+与 Ag在酸性介质中发生反应: Tl3++2Ag=Tl++ 2Ag+。 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 Tl+的最外层有 1个电子 B. Tl3+的氧化性比 Al3+弱 C. Tl 能形成 +3价和 +1价的化合物 D. Tl+的还原性比 Ag强 C 3. (05上海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原子晶体中只存在非极性共价键 B. 分子晶体的状态变化,只需克服分子间作用力 C. 金属晶体通常具有导电、导热和良好的延展性 D. 离子晶体在熔化状态下能导电 A 【 考点搜索 】 1. 理解原子的组成及同位素的概念。 掌握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质量数与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 以第 3周期的元素为例,掌握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3. 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涵义。 了解键的极性。 4. 了解几种晶体类型及其性质 (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 )。 5. 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及元素周期表(长式 )的结构 (周期、族 )。 6. 以第 3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 (如:原子半径、化合价、单质及化合物性质 )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以 IA和Ⅶ A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 链接高考 】 例 1 (05江苏 ) A、 B、 C、 D四种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依次减小, A与 C的核电荷数之比为 3∶ 4, D能分别与 A、 B、 C形成电子总数相等的分子 X、 Y、 Z。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X、 Y、 Z的稳定性逐渐减弱 B. A、 B、 C、 D只能形成 5种单质 C. X、 Y、 Z三种化合物的熔沸点逐渐升高 D. 自然界中存在多种由 A、 B、 C、 D四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 在线探究 】 1. (2020年上海卷 )有关晶体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晶体中分子间作用力越大,分子越稳定 B. 原子晶体中共价键越强,熔点越高 C. 冰熔化时水分子中共价键发生断裂 D. 氯化钠熔化时离子键未被破坏 解析: 分子稳定性决定化学键的强弱,分子间作用力影响物质的熔、沸点等物理性质,故 A项错;冰熔化只是分子间的距离发生变化,而共价键不变故 C项错;离子晶体熔化时离子键被破坏故 D项错。 答案为 B。 2. 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族 周期 I A II A III A IV A V A VI A VII A 1 ① 2 ② ③ ④ ⑤ ⑥ 3 ⑦ ⑧ ⑨ ⑩ (1) 表中元素⑩的氢化物的化学式为 ___ ______,此氢化物的还原性比元素⑨的氢化物的还原性 ___________(填强或弱 ) (2) 俗称为 “ 矾 ” 的一类化合物通常含有共同的元素是 _______________。 (3) 已知某些不同族元素的性质也有一定的相似性,如元素③与元素⑧的氢氧化物有相似的性质。 写出元素③的氢氧化物与 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 又如表中与元素⑦的性质相似的不同族元素是 ___________(填元素符号 ) [命题意图 ]考查学生对 1—18号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常见元素化合物性质、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掌握情况;考查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根据信息灵活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解析 ] 依元素有周期表中位置可推知 ⑩为 Cl,氢化物为 HCl,元素⑨为 S,对应气态氢化物为 H2S,依元素周期律,同周期从左至右非金属性依次增强,对应离子的还原性越弱,所以还原性 HCl< H2S; (2)问要求对常见物质及其俗名有所了解,如 :明矾 KAl(SO4)212H2O;绿矾 FeSO47H2O;皓矾 ZnSO47H2O;胆矾 (蓝矾 ) CuSO4“ 矾 ” 一般为含结晶水的硫酸盐,共同含有的元素为 H、 O、 S。 (3) 由题干给出的信息,由元素⑧对应Al(OH)3的两性特征推知 Be(OH)2同样具有两性,故有 Be(OH)2+2NaOH==Na2BeO2+2H2O;再由③⑧位置关系为对角线关系,得到与元素⑦化合物性质相似的元素为②,即 :Li。 【 方法论坛 】 1.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的综合网络 2. 原子结构及离子结构中各种基本微粒间的关系 原子种类 微粒之间的关系 中性原子 原子序数 =核电荷数 =核内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 =质子数 +中子数 阳离子 原子序数 =核电荷数 =核内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n 阴离子 原子序数 =核电荷数 =核内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m XAZnAZ XmAZ X3. 同位素及相对原子质量 同位素 定义 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 同一元素的原子互称同位素 特性 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天然存在的某种元素里,不论是游离态还是化合态,各种同位素的原子含量一般是不变的。 同位素 判定 方法 它反映的是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间的关系 . 故单质、化合物间不可能是同位素。 如 H2 和 D2及 H2O和 D2O之间不存在同位素关系。 只有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才是 同位素;如 168O和 188O是同位素,而且 146C和 147N不是同位素 注意 天然存在的元素中,许多都有同位素 (但 并非所有元素都有同位素 )。 因而发现的 原子种数多于元素的种数。 相对原子质量和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和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按初中所学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求算方 式是:一个原子的质量与一个 12C原子 质量的 1/12的比值。 显然 , 所用原子质 量是哪种同位素原子的质量,其结果 只能是该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故 该定义严格说应是同位素的相对原子 质量。 该比值的近似整数值即为该同 位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其数值等 于该同位素的质量数。 相对原子质量和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和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因天然元素往往不只一种原子,因而 用上述方法定义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就不合适了。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用天然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的相对原子 质量及其原子含量算出来的平均值。 数字表达式为 若用同位素的质量数替代其相对原子 量进行计算,其结果就是元素的近似 相对原子质量 (计算结果通常取整数 )。 我们通常采用元素的近似相对 原子质量进行计算。 . . . . . .%aM%aMM 2211 4.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核 外 电 子 排 布 规 律 1 各电子层最多能容纳 2n2个电子 即:电子层序号 1 2 3 4 5 6 7。高考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复习资料(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BaCl2[或 Ba(OH)2]、 K2CO HCl [课后巩固 ] 1. 实验室制取下列气体时,既可以用浓 H2SO4干燥,又可用碱石灰干燥的一组气体是 : A. CO、 H CH4 B. H O Cl2 C. CO、 O H2S D. CH NH SO2 [课后巩固 ] 1. 实验室制取下列气体时,既可以用浓 H2SO4干燥,又可用碱石灰干燥的一组气体是 : A. CO、 H CH4 B.
氢氧化铁胶体 (3) 写出电解溶液②的离子方程式 : 写出⑦与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 将⑨的浓溶液滴入沸水中可得 : 若将所得的物质加热、蒸干并灼烧所得固体 的名称是 : 2Cl—+2H2O=Cl2↑+H2↑+2OH— Fe2O3+6HCl=2FeCl3+3H2O 氢氧化铁胶体 氧化铁或三氧化二铁 作业点评 1. 下图每一方框中的字母代表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 : 产物 J是含金属元素
加热 (4) 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 A+CO+H2O E: F+D H: 催化剂 浓硫酸加热 HC≡CH+CO+H2O H2C=CH— COOH 催化剂 (4) 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 A+CO+H2O E: F+D H: 催化剂 浓硫酸加热 HC≡CH+CO+H2O H2C=CH— COOH H3CCH2COOH+CH3OH 催化剂 浓硫酸加热 H3C— CH2— COOCH3+H2O 5.
每球取到的机会均等 )3个球,记随机变量 X为取出此 3球所得分数之和. 抓住 3个考点 突破 3个考向 揭秘 3年高考 解 (1) 由题意,得 X 取 3,4,5,6 ,且 P ( X = 3) =C35C39=542,P ( X = 4) =C14 C25C39=1021, P ( X = 5) =C24 C15C39=514, P ( X = 6)=C34C39=121,所以 X
(2) 如图,在 △ ABC 中, ∠ B = 60176。 , ∠ C= 45176。 ,高 AD = 3 ,在 ∠ BAC 内作射线 AM 交 BC 于点 M ,求 BM 1 的概率________ . 解析 (1) 所求概率 P =1 -18+181=34. (2) ∵∠ B = 60176。 , ∠ C = 45176。 , ∴∠ BAC = 75176。 , 抓住 1个考点
4, … , Y Y2 , … YG1影响 YG。 但是反过来就不成立了,即 YG并不影响YG1, YG1并不影响 YG2, … , Y2并不影响 Y1。 ( 2) 递归模型不存在联立性偏倚。 因为在第一个方程中,所有的解释变量都是前定变量,与方程中的扰动项 ε1不相关,符合标准假定;在第二个方程中,虽然 Y1是内生变量,它与 ε1相关,但因为 ε1 与 ε2 不相关,所以 Y1与 ε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