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鸿业微观经济学导论(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识形态 ——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效率 判断各种经济问题解决的效果的标准,也是经济学研究的中心目标。 五、西方经济学的主要分析方法  边际分析法 (Marginal Analysis) 定义:运用微分方法研究经济运行中的增量变化,用以分析各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变化过程。 如 当一个或几个自变量发生微小的波动时,因变量如何随之变动。 解析:边际即“额外的”、“追加”的意思,指处在边缘上的“已经追加上的最后一个单位”,或“可能追加的下一个单位”,属于导数和微分的概念。 研究资源最优效率的使用,实际就是函数的极值点。 根据高等数学,数学方法求得极值就是对函数求导数,当它的一阶导数为 0时,即找到极值点。 举例 : 从杭州开往南京的长途车即将出发。 无论哪个公司的车,票价均为 50元。 一个匆匆赶来的乘客见一家国营公司的车上尚有空位,要求以 30元上车,被拒绝了。 他又找到一家也有空位的私人公司的车,售票员二话没说,收了 30元允许他上车了。 哪家公司的行为更理性呢。 解析 : 如果用边际分析法分析,私人公司的确比国营公司精明。 我们可以用最后一名乘客的票价这个例子来说明边际分析法的用处。 当我们考虑是否让这名乘客以 30元的票价上车时,实际上我们应该考虑的是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这两个概念。 边际成本是增加一名乘客 (自变量 )所增加的收入 (因变量 )。 在我们这个例子中,增加这一名乘客,所需磨损的汽车、汽油费、工作人员工资和过路费等都无需增加,对汽车来说多拉一个人少拉一个人都一样,所增加的成本仅仅是发给这个乘客的食物和饮料,假设这些东西值 10元,边际成本也就是 10元。 边际收益是增加一名乘客 (自变量 )所增加的收入 (因变量 )。 在这个例子中,增加这一名乘客增加收入 30元,边际收益就是 30元。 特点:  一种数量分析,尤其是变量分析  是最优分析  是现状分析,即对新出现的情况进行分析 意义:  使西方经济学研究重心发生转变。 由原来带有一定“社会性、历史性” 的政治经济学转为纯粹研究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利用。  边际分析开创了经济学“数量化”的时代。  边际分析导致了微观经济学的形成。  奠定了最优化理论的基础。  使实证经济学得到重大发展。  规范经济学与实证经济学 ( Normative vs. positive economics) 规范经济学以价值判断为基础,回答 “ 应该是什么 ” ( what ought to be)的问题(要作好坏的评价)。 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伦理道德标准不同,对同一个经济事物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实证经济学不讲价值判断,回答 “ 是什么 ” ( the way things are)的问题(只描述不评价)。 实 证经济学具有客观性,其检验标准是客观事实。 举例:两个人正在讨论最低工资法,这是你所听到的两种表述: A:最低工资法引起了失业 B:政府应该提高最低工资 练习:  社会面临着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  减少货币增长率将降低通货膨胀率  美联储应该降低货币增长率  社会应该要求福利领取者去找工作 实证表述 规范表述  均衡分析( Equilibrium Analysis) 均衡即平衡 ,本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作用在质点上的所有力的合力 (或矢量和 )为零时的状况。 经济学的均衡是指经济行为主体意识到进一步改变决策行为已不能获得更多利益,从而不再改变其行为的状态。 举例:当价格为 100元时,市场上某种品牌的衣服的需求量为 1万件,厂商愿意供给的数量也为一万件,这可以说,价格为 100元时,衣服的的供求处于均衡状态。 反之,如果价格为100元时,市场需求量为 1万件,但是厂商由于生产能力不足等原因,仅能提供给 3千件,这时衣服的价格必然上涨,厂商会考虑扩大生产,也就是,这时的衣服供求与价格都未稳定下来,处于非均衡状态。 均衡分析就是假定经济变量达到均衡状态时所出现的情况以及实现均衡的条件。 包括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  局部均衡分析。 假定其它条件不变,即假定某一变量只取决于本身的各相关变量的作用,而不受其它变量和因素影响的前提下,该种变量如何实现均衡。 局限在一个局部范围。  一般均衡分析。 研究某一变量在各种条件和因素作用下,如何实现均衡。 不仅用于研究整个经济的价格和产量结构,而且用于研究经济运动的许多方面。  像经济学家一样的思考 福尔摩斯:搜集证据( evidences) ——分析推理 ——破解谜团 ——找出真凶 经济学家:考察资料( facts) ——分析推理 ——形成假说 ——检验假说 第二节 为什么要学习西方经济学 “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的一条最重要的理由是,在你的一生中 ——从摇篮到坟墓 ——你都会碰到无情的经济学真理。 作为一个选民,你要对政府赤字、税收、自由贸易、通货膨胀以及失业等问题作出判断,而对这些问题只有在你掌握了经济学基本原理之后,才能够得以理解。 ” ——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 美 】 保罗 萨缪尔森 每一项所言及的国家事务都需要有经济学方面的知识才能在处理这件事务时取得进展。 没有系统学习过经济学的人甚至没有足够的条件来考虑国家事务。 他象一个想欣赏交响乐的聋子:给他一个助听器,他可能仍然缺乏欣赏的才能,但他经过努力至少有希望领悟音乐是怎样一回事。 国家的首脑必须经常作出牵涉到经济学的决定。 当然他本人并不必须是职业经济学者,而只须是别人提供给他(往往相互抵触的)经济情报的“消费者”。 《 经济学 》 第十版中译本,第 8页 保罗 萨谬尔森 ( Paul A. Samuelson) 美国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的第一人。 现代主流经 济学集大成者,现代经 济学之父。 总之,经济学不能直接给你带来财富,但能促使你象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适应这个社会的变化,更加聪明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在有可能的情况下,跳出个人的小圈子,用你的经济学智慧,做些经世济民的事情。 “没有必要对此类问题喋喋不休,我们希望你能够发现,除了有用之外 ,经济学本身还是一个颇具魅力的领域。 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常常惊讶地发现,经济学竟是会如此的趣味盎然”。 (萨谬尔森)  关于学习方法的几句忠告 不要被经济学那些看似深奥的名词术语所吓倒 , 抓住其来龙去脉就不难理解; 不要以为数学公式 、 图表曲线就是经济学 , 要透过数学表面抓住经济学的本质; 经济学是悟出来的 , 不是背出来的 , 要尝试着从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中寻找规律 , 为学过的经济学原理寻找实例或范例 , 从中体验经济学的乐趣。 参考书目 复习  比较说明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谈谈你对经济学研究的两大基本问题的理解。  经济资源的稀缺性的含义是什么。  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哪些。  分析说明你上大学的机会成本。 第二章 需求和供给曲线概述以及其有关概念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知识结构图 微观经济学概论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研究对象 微观分析的逻辑方法 基本假设 基本内容体系 价格分析 需求函数与需求曲线 供给函数与供给曲线 供求均衡分析 弹性定义与弹性分析 模型、变量;静态、比较静态与动态分析方法 一、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个体经济单位  单个微观行为主体的经济行为 : 单个消费者(家庭)实现效用最大化的消费决策; 单个生产者(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生产决定。  单个市场的均衡价格的决定  所有单个市场的均衡价格的同时决定 第一节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二、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 经济人 (Economic man)假设 : 或称 理性人假设 ,即合乎理性的人的假定,以利己为动机,以最小代价追逐最大利益。  完全理性 (plete rational):个体的最优化行为 √  有限度的理性 (bounded rational)  完全信息 (perfect information): 市场参与者拥有的对于某种经济环境状态的全部知识 (信息 )。 具体体现在为传递供求信息而自由波动的价格上。  市场出清 (Clearing market):是前两个假设的逻辑推论。 商品价格具有充分的灵活性,能使需求和供给迅速达到均衡的市场。 出清的市场上没有资源闲置、没有定量配给、也没有超额供给或超额需求。 家庭 企业 产品市场 要素市场 消费支出 销售收入 要素支付 要素收入 供给 需求 供给 需求 微观经济学循环流程图 (劳动、土地、资本与管理才能) (物品与劳务) 物品与劳务的供给方 生产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