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井湾煤矿综合物探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米范围内的含水异常地质体的位置及赋水性强弱。 为矿化带的开采方案设计或灾害水体的抽、排、疏、降提供技术资料。 ●工作面顶底板探测 利用电透视法探查工作面顶、底范围内含水异常地质体或矿化体的平面位置、垂向高(深)度等空间特性。 为矿体开采或采前防治水技术措施的实施提供依据。 7 ● 多功能集成。 实现收、发一体,一机多能,可灵活组合使用。 既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功效,又可达到全方位探测的功能。 ● 多频点工作。 采用有多频点的选频发射、等频接收的工作方式。 既避开井下强干扰背 景,提高微弱信号的识别和处理能力,又可实现多层段数据采集,便于异常地质体的空间分析与解释。 ● 自动反演解释。 系统数据处理软件可进行三维电法数据反演,将能得到更小的计算误差,从而给出可靠的反演结果,更逼近实际地质条件。 ● CT 成像处理与成图。 借助于医学 CT 技术,针对电透视功能块的数据,实现了 CT 成像处理与成图。 大大提高了数据处理、解释的速度与精度,并使解释成果更加直观。 巷道掘进头超前探测施工方法技术 掘进头超前探测施工方法、技术: 工作原理 : 超前探测是研究掘进头前方地层电性变化规律 ,预测掘进头前方含水、导水构造的分布和发育情况的一种电法探测技术。 采用三极装置,一个电极在无穷远,对巷道内测量电极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故其电场分布近似为点电源电场,一个电极向全空间均匀介质中的 A 点供电。 以 A 点为中心形成电场,向四周均匀放射电流。 距 8 A 等距离点组成一个球形等势面,等势面的变化代表整个球壳中电性异常的综合反映,这就是直流电超前探测的基本理论。 测点布置与工作量: 施工方案 :  1204 设计步长为 4m,探测深度为 64m。 具体施工如下: 第一步:以皮卷尺为测量工具,在距迎头 6m 处为起始点按 4m 为间距,一次标点为 3„„16。 第二步:在1、 2 和 3 号布设供电电极 A A2和 A3。 第三步:在 4 号点以后均布设为记录点。 第四步:测量时将供电电极 A 和 B(无穷远)固定,当 A1 供电时,测量电极 M 和 N 在 4 和 5 号点处,记录采集数值;然后 M 电极从 4 号点移到 6 号点, A1 再次供电记录数据;依次这样交替移动 M 和 N 电极,由 A1 供电分别记录各点数据,直到 16 号点结束。 第五步:当第四步结束后,再以 A2 和 A3 分别为供电电极重复第四步操作,直至跑极结束,达到设计探测目的。 120 1207 探测深度分别为 78m、 80m 操作步骤同上。 (后附:成果资料分析说明图 3) 数据的采集和存储方式 : 数据采集 —— 自动采集记录; 存储方式 —— 手动存储,以人工手动记录为辅。 施工时间 : 三作业点施工总时间为 小时。 其中 90 分钟为施工前的准备(布线、布极等), 150 分钟为数据采集时间, 30 分钟的收工时间。 9 资料处理与解释 : 资料处理与解释方法有人工交汇法与 CT 成像法两种。 现在一般都用 CT 成像方法解释。 交汇法就是根据集流效应使得点源场中低阻良导电地质体方向上的电位下降梯度增大(高阻地质体情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