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20xx学年一年级建筑设计课程作业指示书一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象进行实地参观 体验; 2. 要求每组同学在共同调研分析该空间的平面布局、立面轮廓、剖面比例以及交通组 织的前下,分工深入剖析该空间的构成要素、构成手法、类型特点、组 合方式及其具体空间效果; 3. 每组完成的最终研究成果包括: 总平面图 1个 1: 500 剖立面图 3~4个 1: 500 交通分析图 1个 1: 500 具体分析图 (文 ) 若干 最终成果要求用 A3图纸徒手墨线绘制,其中文字书写应用仿宋字体。 以小组为单位统一构图并装订成册。 学时进度: 该作业练习共计 27学时 ,其中课内 15学时,课外 12学时。 第 一 次课:分组讲课、布置作业 ,利用课外学时参观调研三个相关类型的空间。 第二 ~三次课:收集资料并着手对选择空间的系统分析。 第四 ~五次课:完成正式分析文本,汇集成册。 参考书目: 1.《建筑初步》 田学哲主编 2.《外部空间论》 (日 )卢原一信著 3.《空间组合论》 彭一刚著 工具材料: A3绘图纸及徒手墨线工具。 选择题目: 题目 1:广场空间 (1) 清华大学礼堂前广场 (2) 北京西单广场 14 (3) 清华大学主楼前广场 题目 2:庭院空间 (1) 清华大学图书馆前庭院 (2) 清华大学理科楼前庭院 (3)颐和园谐趣园 题目 3:街道空间 (1) 海淀图书城步行街 (2) 北京琉璃厂古文化街 (3)颐和园苏州街 15 (三 )课内训练单元三:抽象造型训练一 平面构成 作业目的: 1. 通过学习和具体操作了解并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原则与具体处理手法。 2. 通过一定量的实例赏析和作业练习,初步建立并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包括对造型的感受能力和把握能力 )、动手能力乃至创作力。 3. 进一步理解并逐步掌握一般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并能运用到具体的作业训练中。 作业要求: 1. 作品应符合平面构成的原则与手法,并遵循一般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2. 作品表现的手法不限,可以用线条加色块平涂,也可以用颜色卡纸拼贴; 3. 作品的图形尺寸要求为 20CM 20CM之正方形,色彩不多于四种; 4. 应对作品构思进行必要的分析说明。 学时进度: 作业总学时为 42,其中课内 21,课外 21。 第一 ~二次课:分组布置讲解题目,完成课堂练习并进行互评。 第三 ~四次课:选定题目,开始正式作业的构思。 要求完成 2~3个方案构思草模,通过分 析比较确定发展方案。 第五 ~六次课:进一步推敲修改并完成方案及构思说明。 参考书目: 1.《平面设计基础》 陈菊盛著 2.《设计基础》〔日〕辛华泉译 3.《构成研究》〔日〕郑丽译 4.《美术设计的基》〔日〕王秀雄译 5.《构成艺术》 赵殿泽编著 工具材料: 不同颜色的卡片纸若干、墨线绘图工具、乳胶、工具刀、水粉颜料等; 选择题目: 题目 1:线形构成 要求作品的单元均为规则线形,线的宽度、长度及数量不限,色彩限定不多于四种 (包括底色 )。 题目 2:面形构成 要求作品的单元或“新形” 均为规则面形,面的大小、数量不限,色彩限定不多于四种(包括底色 )。 题目 3:线面形结合构成 要求作品的单元或“新形”由规则线形和面形组成,其他要求同题目 2。 课堂训练作业: 1.单种线条的构成练习 用深色卡片纸裁制宽 3~5mm,长度不大于 20cm的 5根不等长的线形,在 20 20平方厘米大 16 小的浅色底盘上进行构成组织,要求充分利用平面构成的各种手法,并遵循均衡、协调、完整和简洁等形式美的原则,完成两个理想方案,以 1 : 2的比例徒手记录在 4开绘图纸上。 将线条的数量增加到 5根,继续进行 构成组织,完成两个方案并记录。 2.单种面的构成练习 裁制 3个大小分别为 9 6 3 2(厘米)的长方形平面,在原有底盘上进行组织,完成两个方案并记录。 将面的数量增加到 5个,继续进行组织,完成两个方案并记录。 3.线面组合练习 从上面的形块中任选几个线面进行线与面的组织练习,必要时可以改变线条的长度或面的大小,完成两个方案并记录。 以上练习要求在两个小时内完成。 课前准备工具材料:浅色卡片纸( 20 20平方厘米)一张(底盘),深色卡纸或其它色纸若干,裁纸刀一把,四开绘图纸一张(用于记录各理想方案,特别注意表现线形时应画出线性的宽度)。 17 (四 )课内训练单元四:抽象造型训练二 立体构成 作业目的: 1. 通过学习和具体操作了解并掌握构成的基本原则与具体造型手法。 2. 通过一定量的实例赏析和作业练习,初步建立并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包括对造型的感受能力和把握能力 )、动手能力乃至创作力。 3. 进一步理解并逐步掌握一般形式 美的基本法则,并能运用到具体的作业训练中。 4. 学习并初步掌握作品制作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作业要求: 5. 作品应符合构成原则与手法,并遵循一般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6. 作品所用的材料不限,但应充分体现所用元素及材料的性格特点; 7. 底盘尺寸不宜大于 40CM 40CM 5CM(厚 )。 作品总高度不超过 50CM,颜色不多于四种(含底盘 ); 8. 应对作品构思进行必要的分析说明。 学时进度: 作业总学时为 42,其中课内 21,课外 21。 第一 ~二次课:分组布置讲解题目,完成课堂练习并进行互评。 第三 ~四次课:选定题目 ,开始正式作业的构思。 要求完成 2~3个方案构思草模,通过分 析比较确定发展方案。 第五 ~六次课:进一步深入修改完善方案,并完成正式模型的制作。 参考书目: 1.《平面设计基础》 陈菊盛著 2.《设计基础》〔日〕辛华泉译 3.《构成研究》〔日〕郑丽译 4.《美术设计的基》〔日〕王秀雄译 5.《构成艺术》 赵殿泽编著 6.《建筑初步》 田学哲主编 7.《立体构成原理》 王无邪著 8.《立体构成》 辛华泉 著 9.《纸品立体艺术造型》 冯啸著 工具材料: 聚苯块、吹塑板、厚纸板、卡片纸、航模板 (条 )、有机玻璃、金属丝、乳胶、大头针、工具刀、砂纸、钢尺等; 选择题目: 题目 1:线材构成训练 要求作品的单元或“新形”必须具有线形特征,并限定为直线或规则曲线。 其截面形状(包括变截面形状 )要求为简单几何形,如正多边形、矩形、圆形、平行四边形等。 18 题目 2:面材构成训练 要求作品的单元或“新形”必须具有面形特征,并限定为平面或规则曲面。 其轮廓形状要求为简单几何形,如正多边形、矩形、圆形、平行四边形等。 题目 3:块材构成训练 要求作品的单元或“新形”必须具有块材特征,并限定为简单几何形,如正多面体、球体、规则楔形以及截面为简单几何形的柱体等。 课堂训练作业: 简单面 (板 )材的组合练习 15CM 12CM和 9CM 6CM的长方形吹塑片,在 20CM 20CM大小的底盘上完成两个理想造型。 15CM 12CM、 9CM 6CM、 12CM 9CM的长方形吹塑片,在 20CM20CM大小的底盘上完成两个理想造型。 ,对其中的一个 长方形进行分割处理,并重新组织,完成两个理想造型。 ,对其中的一个长方形进行分割处理,并重新组织,完成两个理想造型。 以上练习要求在 2~3小时内完成。 工具及材料准备 : 20CM聚苯块一个 (底盘 ),表面平整,厚度不限。 12CM、 12CM 9CM、 9CM 6CM矩形吹塑片若干。 、 U胶或大头针若干。 课外练习 : 空间感训练 1. 将下面的立方体等形分割 (分割成形状完全相同的两部分 )。 每个立方体可见部分的分割线已经确定 ,请用一种最简单的形式把被遮挡的分割线用虚线表示出来 (包括内部转折线 ),并把位于下方的部分用黑白灰关系加以立体化。 2. 如下有五个骰子,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 5的反面是 1, 6的反面是 2。 A 骰子与 (a)、 (b)、 (c)、 (d)四个骰子中的三个其排列形式完全相同,请标出与众不同的那个骰子。 4. 一立方体的各面分别标有从 1到 6的数字,图 A、图 B是该立方体不同角度的成像,而 图 C、图 D是该立方体两种不同方式的展开图。 首先请确定 3的反面分别是什么数字,然后在展开图的空格内填上适当的数字,并标 明方向。 19 5. 下面是一个正八面体的展开图,请问当把它组合成八面体时,与 1边重合的边是哪个 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