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姜灭螺药项目商业计划书(代可研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总 收 入 1558 总资产报酬率 产品销售收入 1550 净资产收益率 净 利 润 46 应收帐款周转率 今后三年的财务预测 2020 年 2020 年 2020 年 总产量(吨) 250 400 500 总销售量(吨) 250 400 500 销售额(万元) 2020 3200 4000 净利润(万元) 135 216 270 年缴税总额(万元) 140 224 280 企业管理情况 我公司职能部门齐全,制定有全面系统的公司章程,单位内设有实验室、原材料分析室、质量中间控制室、产品出厂检验室,建立健全了三级质量保证 体系(厂、车间、班组;原材料、生产、售后服务),质检人员全部获得国家颁发的上岗操作证,能严格按国家标准组织生产和产品质量检验。 在管理上,我们以人为本,强化基础(标准化、信息、计量、档案、班组建设、定置管理、规章制度)管理,狠抓专业(财务、物资、设备、 安全生产、质量、环境保护)管理;以市场为导向,以销促产,建立完善的产品销售体系和原材料供应基地;以科技为先导,狠抓技术创新,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方法应用和新产品开发,做到“研制一代 — 储备一代 — 生产一代”,不断增强企业实力,连续多年获得先进单位、红 旗单位、重合同守信用单位等称号。 我公司股东组成及各自所占股份为:鲁洪进,股份占 %; xx 县建设投资公司,股份占 %,企业信用等级: AAA 企业发展思路 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开发新品;坚持“特色、集成、跨越的原则,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逐步形成锌钡系列、黄姜系列、杜仲系列三大产业支柱。 使公司成为 xx 经济实体的龙头老大。 三、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和成熟性分析 项目的技术创新性论述 项目的基本原理及关键技术内容 基本原 理 ● 运用萃取分离技术,使黄姜中的水溶性皂甙成分(灭螺活性成分)与淀粉、纤维等分离,制备用于杀灭我国特有的水陆两栖型钉螺的黄姜灭螺药。 ● 运用生物活性引导法,对黄姜根茎进行灭螺活性成分的分离和结构鉴定,并以活性成分含量作为制剂的质量控制指标。 解决的关键技术 ● 通过研究,提出了一套工艺简易、成本低、无污染的醇提法萃取制备工艺,并确定以总皂甙和两个灭螺活性成分(纤细皂甙、盾叶皂甙 A) 含量为质量控制指标。 ● 根据制剂含量确定两种剂型(可湿性粉剂、水剂)在现场应用的使用方法和浓度。 技术方案论述 目前国内尚无黄姜灭螺药生产企业,尚无固定的工艺路线,我们是运用鲜姜粉碎、湿法提取、浓缩、干燥、粉碎、包装进行生产性控制和操作。 整体工艺优点是:采用醇提法提取灭螺有效成分 —— 水溶性盾叶皂甙 A、纤细皂甙,投资少,见效快、路线短、灵活性强,便于更新换代和深加工。 不同溶剂提取含量的比较 溶 剂 甲 醇 75%乙醇 水 温 度 60— 65℃ 70— 75℃ 40— 45℃ 提取物量( g) 提取得率( %) 总皂甙含量( %) ①上述结果表明以甲醇作溶剂提取,不易溢锅(起泡),产品杂质少,有效成分含量高,但是在大生产上,由于甲醇对操作人员有毒害(尤其是在清理药渣时),从安全角度考虑,我们认为还是用 75%乙醇提取为宜。 ②从成本核算方面看,用醇提取有效成分含量高;同时经醇提后的残渣中的淀粉,纤维等结构未曾破坏,可深加工和综合利用。 如提取纤维素、淀粉、药用酵母粉或发酵后酿酒作饲料等,提高其利用价值。 ③本项目提取工艺简单。 凡具备中药制剂生产的企业可生产。 工艺流程 渣 综合利用制淀粉、饲料 回收溶剂再利用 粉碎 醇提、抽虑 减压浓缩 真空干燥 粉碎 黄姜 粉 末 提取液 浸 膏 褐色块状物 浅 褐色粉末 重复两次 包装、密封、检验 成品 创新点 ● 本项目在国内外首次应用螺甾烷醇类皂甙植物提取灭螺药,并确定纤细皂甙和盾叶皂甙 A 为灭螺活性成分 纤细皂甙结构图 盾叶皂甙 A 结构图 ● 本项目生产工艺简单,对环境无污染 ,其残渣可综合利用深加工,从而提高其经济价值。 本项目以总皂甙含量为考核指标,进行制备工艺研究。 根据原料的粉 碎度,溶剂类型和浓度,提取温度、时间、压力等影响因素,最后优选了以醇提法常温常压回流操作为最佳提取工艺。 整体工艺过程无废水、废气排放,废渣可深度加工生产淀粉、饲料、纤维素等,经济效果甚佳,材料利用率高达 95%以上。 ● 黄姜灭螺药具有高效、低毒、无环境污染的特点 经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测定,黄姜灭螺药的两个灭螺活性成分(纤细皂甙盾叶皂甙 A)的灭螺率均达 95%以上( 5mg/L),急性经口、经皮毒性试验 ,结果表明黄姜灭螺药为低毒物质。 小试产品在 ≥ 350 日照下曝晒 1— 5 天后,降解 30%以上,下降幅度在 30— 100%,因此不会污染环境。 现场喷洒试验,按 25%制剂,浸杀以 15— 20g/m3,喷洒以 20— 30g/m3,钉螺死亡率均在 90%以上,而且能有效抑制钉螺上爬。 对水生动植物均无害,人员接触无刺激和过敏现象。 ● 本项目填补了国内外植物灭螺药替代化学灭螺剂方面的空白,研究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 本项目的初始试验已完成,经湖北省十堰市科委组织专家进行鉴定,一致认为该项目选题准确,针对性强,技术成熟,达到国际先进 水平。 项目的技术来源,合作单位情况 本项目技术来源于湖北省血研会 1992/1993 年度科研项目和湖北省1995/1996 年度血防科研项目,由本企业与湖北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共同合作开发完成。 湖北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是湖北省血吸虫病防治的专业机构,对全省的血防工作具有权威的指导作用。 该所技术力量雄厚,其中高级技术人员占全所人数的 30%以上,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占 80%。 国内外发展现状 国外植物灭螺药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迄今已对 1000 多种植物进行了筛选研究,并分别研究了其 中的灭螺活性成分及灭螺化合物之构效关系。 近年来植物灭螺药研究取得较大进展,特别是在非洲,已有商陆科、豆科、菊科等数种植物进入现场应用阶段,但其研究的对象大多为水栖型螺蛳(如双脐螺、小泡螺等),而对我国和东南亚地区特有的水陆两栖型钉螺研究较少,研究灭螺成分分多为三萜皂甙类。 早在五十年代,我国学者曾对 563 种植物进行了灭螺药物的研究,也筛选了一显效植物。 近年来,也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