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研究方法实验与准实验(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为事后测验或后测 ) , 结果发现当时试验组的照明度增加时 , 该组的产量如预期的那样开始增加。 照明实验的结果及其分析 这一实验结果能否证明照明度与工人劳动生产率这两个变量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呢。 还不能 , 因为实际上可能还有其它因素会导致劳动生产率提高。 实验继续进行 , 当工人继续要求更换灯泡时 ,研究人员答应更换而实际上只是换了一个同样照度的灯泡 , 但产量继续增加。 与此同时 , 控制组的产量也在不断提高。 通过这个实验 , 专家们发现照明度改变不是效率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 另有未被掌握的因素在起作用。 于是他们决定继续进行研究。 继电器装配工人小组实验 为了有效地控制影响生产效率的因素 , 研究小组决定单独分出一组工人进行研究。 他们选择了五位女装配工和一位画线工 , 把他们安置在单独一件工作室内工作。 另外 , 研究小组还专门指派了一位观察员加入这个工作小组 , 他专门负责记录工作室内发生的一切。 研究小组告诉这些女工 , 这项实验并不是为了提高产量 , 而是研究各种不同的工作环节 , 以便找出最合适的工作环境。 研究小组要求这些女工一切工作照平时那样进行。 继电器装配工人小组实验 实验过程中 , 研究小组分期为这个小组改善工作条件 , 改变管理方式。 比如 , 增加工间休息, 公司负责供应午餐和茶点 , 缩短工作时间 , 实行每周工作五天制 , 实行团体计件工资制等等。 这个装配小组的女工们在工作时间可以自由交谈, 观察人员对他们的态度也非常和蔼。 这些条件的变化使产量不断上升。 在实行了这些措施的一年半以后 , 研究小组决定取消工间休息 , 取消公司供应午餐和茶点 , 每周仍然工作六天 , 结果产量仍然维持在高水平上。 继电器装配工人小组实验提出的假设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些女工提高了生产效率呢。 研究人员把可能影响生产效率的因素一一罗列出来 , 他们提出了五种假设: ① 改进了材料供应情况和工作方法; ② 增加了休息时间 , 减少了工作天数 , 从而减 轻了工人疲劳; ③ 增加了休息时间从而缓和了工作的单调性; ④ 增加产量后每个人所得的奖金增加了; ⑤ 改善了监督和指导方式 , 从而使工人的工作 态度有所改善。 假设的验证 • 此后 , 研究小组对上述五项假设一一进行了实验验证。 最后推翻了前四项假设而把注意力集中于第五项假设 ,即监督和指导方式的改善能促使工人改变工作态度 、 提高产量。 研究小组为了在这方面收集更多的资料 , 决定通过大规模访谈进一步研究监督和指导方式与工人的工作态度的关系及可能影响工人工作态度的其他因素。 • 研究小组花了两年时间对公司两万名职工进行访谈。 通过访谈了解工人对工作 、 工作环境 、 监工 、 公司和使他们烦恼的其它问题的看法以及这些看法如何影响生产效率。 经过数次面谈 , 研究小组发现按事先设计好的问卷访谈并不能获得他们所需要的材料 , 工人们更愿意自由地谈那些他们认为最重要的事。 后来 , 访谈主要采用自由交谈的方式。 研究发现 通过这些研究发现 , 影响生产率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工作中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 , 而不是待遇及工作环境。 研究小组还了解到 , 一个工人的工作效率的高低 , 不仅取决于他自身的状态 , 还受他所在小组中的同事们的影响。 这个结论非常重要。 为了进一步作系统地研究 , 研究小组决定进行第四阶段的实验。 对接线板接线工作室的观察研究 第四阶段实验中 , 研究小组决定选择接线板接线工作室作为观察对象。 这个工作室有九位接线工 、 三位焊接工和两位检查员。 研究小组持续观察他们的工作效率和行为达六个月之久 , 结果许多重要发现: 第一 , 大部分成员都故意自行限制产量。 公司根据动作研究确定的工作定额是每天焊接 7312个接点 , 但工人们仅完成 6000~ 6600个接点 , 这是他们自己确定的非正式标准。 一旦完成这个数量 , 即使还有许多时间 , 他们也自动停工 , 不再多干。 工人们说: “ 假如我们的产量提高 , 公司就会提高工作定额 , 或者造成一部分人失业。 ” 还有的工人说: “ 工作不要太快 , 才能保护那些工作速度较慢的同事 , 免得他们受到管理阶层的斥责。 ” 对接线板接线工作室的观察研究 第二 , 工人对不同层级的上级持不同态度。 对于小组长 , 大部分工人都认为它是小组的成员之一 , 因此没有反对小组长的表现。 而对领班 , 态度就有明显的不同。 每当领班出现时 , 大家都规规矩矩 , 表现良好。 这说明 , 一个人在组织中职位越高 , 就越受尊敬 , 大家对他的顾忌心理也就越强。 第三 , 工作室成员中存在的一些小派系。 这种派系是非正式组织 , 每一个派系都有自己的一套行为规范 , 只要加入这个派系 , 就必须遵循这些规范。 派系内成员如果违反这些规范 , 就要受到惩罚。 这种非正式组织中也有领袖人物。 他们对内控制其成员的行为 , 对外保护自己派系的成员。 并且注意不受管理阶层的干预。 霍桑实验的启示 • 霍桑实验为人际关系理论的形成以及后来行为科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 霍桑实验中采用的实验 、 访谈和现场观察等研究方法是以后的管理研究中普遍采用的研究方法。 • 从霍桑实验的研究实例中可以发现 , 在研究设计 、研究过程和结果分析中 , 必须始终注意识别各种可能的竞争变量的影响 , 并采用科学的方法尽量排除这些影响对因果关系推断的干扰。 经过审慎的研究设计与分析 , 确实可以提高做出因果关系判断的内部有效性。 四、准实验研究 • 在不可能做到完全随机化的情况下。 权宜办法是“ 准实验研究 ” (QuasiExperimental Research)。 • 准实验与随机实验的根本区别在于准实验未将受试对象随机分配 , 因而内部有效性比随机实验差。 准实验在实际中应用很广。 • 在实际的管理研究中 , 随机分配往往无法实现 ,或对自变量不能进行操作控制 , 有时是由于道德方面的原因不能对自变量进行操作控制。 比如 ,要研究人们的自信程度与工作成就之间的关系 ,作为自变量的自信水平就很难加以操作控制。 在这种情况下 , 往往采用准实验研究。 准实验研究 • 准实验研究因为不能通过随机分配最大程度地保证各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可比性 , 因而更易受到其它因素的干扰 , 但通过周密设计 , 通过精心的实验设计和对实施方案与结果的细致分析 , 尽量发现和排除各种可能的干扰因素 , 减少对准实验研究内部有效性的不良影响 , 也能够使研究具有较高的内部有效性。 准实验研究举例 一家儿童电视节目制作公司制作了一个以开发儿童智力为目标系列儿童电视节目。 公司想研究这个节目是否能起到开发儿童智力的作用。 一开始 ,研究被设计成随机实验 , 来自不同地区的近千名儿童被随机分成试验组 ( 观看节目 ) 和对照组 ( 不观看节目 ) , 试验组的儿童每周至少有 3天看这个节目 , 6个月后 , 将收集有关受试儿童智力发展状况的数据。 然而 , 由于该节目广泛流行 , 对照组的许多孩子已经看过这个节目。 于是 , 随机实验被改为准实验 , 具体做法是将受试儿童按实际观看节目的次数分为 4组 , 6个月后检验看节目多的孩子是否比看节目少的孩子智力成长速度更快。 准实验研究设计 • 准实验研究有多种设计方法,不同设计方法之间的基本区别主要涉及到自变量的变化。 • 自变量的变化可以体现为不同受试对象之间的差异,也可以体现为同一受试对象自身状态的变化。 • 对准实验研究内部有效性的主要威胁在于自变量是否真正在不同受试对象之间或对同一受试对象发生了变化。 1. 静态组比较设计 X为体现自变量的某种自然发生属性。 如果自然发生的 X有多个层次,该设计可改为: 实验过程 第一组 X O 1 第二组 O 2 实验过程 第一组 X 1 O 1 第二组 X 2 O 2 第三组 X 3 O 3 静态组比较设计的局限性 由于自变量不是随机地分配到各组,选择偏差明显地威胁内部有效性。 例如,数据显示,大学毕业、高中毕业、初中毕业这三个组的人们的收入不同,在随机实验中,我们可以据此推断教育水平对收入的影响,但在准实验中这种推断可能有问题,因为还有其它组与组之间的差异可能是收入差别的另一种合理解释。 2.前测-后测非平衡组设计 前测-后测非平衡组设计是对静态组比较设计的扩展,它在多个时间点上进行观察。 实验过程 第一组 O 1 X O 2 第二组 O 3 O 4 如果自变量 X有多个层次,该设计可扩展为: 实验过程 第一组 O 1 X 1 O 2 第二组 O 3 X 2 O 4 第三组 O 5 X 3 O 6 前测-后测非平衡组设计的优点 • 其一,一次前测试加一次后测试可以保证自变量在因变量之前发生,这样就可以说因变量的变化是由自变量导致的; • 其二,可以预先测量出各组之间的因变量原来就有的差异,从而排除了对象选择偏差对内部有效性的威胁。 • 例如,比较使用太阳能装置与不使用太阳能装置对家庭耗电量的影响,如果没有前测,就无法判断是否原先就有差别,是否还有其它解释。 可能是使用太阳能的家庭节约能源的意识较强,因而家庭耗电量较低。 3.回归-中断设计 • 回归-中断设计与前两种设计的差别在于,研究者知道对个体进行分组的基础,知道谁应该在哪一组是由什么决定的。 这种设计的自变量仅在不同受试对象之间变化,而对同一受试对象是不变的。 • 虽然这种方法的数据分析比较复杂,但在消除对内部有效性的威胁方面十分有用。 事实上这是一种很少采用研究设计,因为很少会遇到那种经过预测试可以确定如何分组的情况。 回归-中断设计举例 例如,要研究学校的表彰是否会对学生的学习表现产生影响。 学校只能表彰学习优秀的学生,因此,对受试对象不能随机分组。 假定第一组是在一年级取得高分并受到表彰的学生,第二组是一年级分数未达到一定标准没有受到表彰的学生。 根据受试学生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习成绩,可以得出一条回归曲线,一般来说,我们会假设二年级成绩和一年级成绩正相关。 如果在预先假设的回归曲线上发生了突然的变化,出现了不连续的情况,就可以认为自变量对结果发生了作用。 回归-中断设计示例 实际回归线 预期的回归曲线 二年级成绩 一年级成绩 表彰分数线 4.单组前测与后测设计 • 前三种设计都是自变量在不同受试对象之间变化,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比较是对各组中个体因变量的平均值进行比较。 • 单组前测与后测设计只使用一个组,测试结果的估计是对同一组受试对象自身状态的两次观察值的平均值进行比较。 单组前测与后测设计 • 单组前测与后测设计避免了对象选择偏差对内部有效性的威胁。 但又会受到历史事件、成熟过程、实验手段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实验过程 实验组 O 1 X O 2 5. 单组时间序列中断设计 • 单组时间序列中断设计是对单组前测与后测设计的扩展。 它在试验处理之前和之后增加了多次预测试和后测试,目的是增强研究的内部有效性。 • 按照单组时间序列中断设计,研究者可以通过对各次观测结果的比较分析,判断并采取措施消除成熟过程、预测试和历史事件的影响。 实验过程 实验组 O 1 O 2 O 3 O 4 X O 5 O 6 O 7 O 8 单组时间序列中断设计 • 通过比较 O1与 O O3与 O O5与 O O7与 O8的差异,看这几组观测值的差异是否相同,可以判断是否存在成熟过程对研究内部有效性的影响。 • 通过对多个观测点数据的比较 , 可以判断预测试是否对研究的内部有效性有影响 , 比如:如果怀疑 O4与 O5之间的差别是由受试对象对预测试 O4敏感造成的 , 可以将 O4与 O3作比较 , O5与 O6作比较。 • 单组时间序列中断设计对内部有效性的威胁主要来自历史事件。 历史事件的影响可能是陡峭的而不是平滑或连续的,但也有许多历史事件虽然只发生一次但其影响是持续的,这时有可能通过下面的经过改进的时间序列中断设计加以排除。 单组时间序列中断设计 实验过程 实验组 O 1 O 2 O 3 O 4 X O 5 X O 6 X O 7 X O 8 • 比较 O O O7与 O8, 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历史事件的持续性影响。 实验结果的解释 ( a) 实验结果容易解释 , 没有成熟过程的影响。 但如果历史事件与实验同时发生 , 就不能排除历史事件的影响。 ( b) 实验结果比较难解释 , 有些自变量的影响可能会有一段时间的滞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