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检验规程(doc)-质量检验(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期间内不少于 12 次抽检。 4. 大货进仓前由总检进行复验,依照上述 2 两点,结合国家色织、印染标准,凭有效面料测诫报告进行对缩率(浸泡 40 度温水中 2 小时后凉干)必须在经 4%,纬 1%发骨,门幅两边尺眼在 1 cm以内,布疵、斑点等在 50m 以内不超过 2 处以骨,对照色卡进行视线与检验产品的距离 50 cm左右,在北向自然光线下进行,将面料平摊在检验台上,按照总量的 2%进行抽验,并填写记录,门幅、布疵、色差、纬密及数据测试。 5. 退货标准:无有效面料测试报告、错花、错格、错径、双纬、杂物织入、严重污渍、搭色、破洞、纬弧纬斜门幅 150 cm超过 4 cm,门幅 120 cm超过 3 cm,门幅 90 cm超过 2cm严重超标,均以退货,由总检、副厂长签字同意。 6. 仓库保管员凭审核签字后的原辅材料检验报告方可入库使用。 辅料检验及退货标准 1. 目的 控制采购辅料的质量、数量,确保不合格辅料不投入使用。 抽验规定:按订购计划的 5%数量进行抽验。 1 总检凭原辅材料订购计划单、工艺附卡对进厂的辅料进行抽栓。 每订一批辅料要抽一次,抽检结束填写原辅材料检验报告。 2 纽扣:对照工艺附卡检验颜色,不准有颜色偏差;对照订购数量,以每袋 100粒为标准按规定的 2%进行抽验,不可短装 3 粒以上。 3 缝制线:对照工艺附卡检验颜色,不准有颜色偏差;对照订购数量,以每只3000 米为标准,不可短于 10 米以上。 4 松紧带:按照订购单、工艺附卡,测量宽度和长度,宽度不准有偏差;长度以每扎 100 米为标准,每扎不允许短于 0。 2 米。 5 拉链:按照订购单、工艺附卡,测量宽度和长,核对颜色,不准有颜色偏差。 6 金属附件:金属扣、金属环、锨钮、风系扣、拉链等表面必须光洁、图案清晰,无锈斑及氧化斑渍,并通过防磁处理、检针检验。 7 尼龙附件:魔术贴、胶针、胶夹、活动扣、尼龙拉链、蝴蝶片(须透明)等,要求表面不带刺,光滑不 粗糙坚韧耐磨。 8 纸箱:检查有无商检出口合格证,检查纸箱数量。 9 主唛、洗唛、吊牌、胶带等:按照订购单、工艺附卡检查。服装检验规程(doc)-质量检验(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和度及 DH 颜色度方面与已批准的实验室样品保持一致,详见图示。 每一批产品之间会有色差,成衣供货商必须在剪裁之前按照标准对一批产品或一卷产品中的色差情况进行检查(边缘的差异及两端的差异)。 针织平纹布:同一件成衣的所有部分的质量必须相同,必须是同一缸号,方能剪裁。 梭织布:同一件成衣的所有裁片,必须不仅只是同一缸号,而且必须是同一层布。 对于有方向的布料
by poor color interlining matching. 紙朴顏色不配合 , 引致色差。 ACCESSORIES 輔料問題 1) Missing button / label / badge 漏鈕 / 漏嘜頭 / 漏章 2) Button position not well match buttonhole. 鈕與鈕門位置欠配合 3) Button inside out
下属的思想 和业务素质,强调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发挥快速战斗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0 页 共 24 页 ● 负责组织经营有关信息的收集、分析、整理和报告,使各级管理者及时准确地掌握企业内外的经营状况,明确市场需求和经营思想紧跟时代步伐,从而使各部门的管理者和员工更好地理解和配合公司的经营运作策略和措施,提高战斗力; ●
腐朽 不允许 不允许 不允许 2 木节: 1)在构件任一面任何 150mm 长度上沿周围所有木节尺寸的总和,不得大于所测部位原来周长的 2)每个木节的最大尺寸,不得大于所测部位原木周长的 1/4 1/10(连接部位为 1/2) 1/3 1/6 不限 1/6 3 斜纹:斜率不大于( %) 8 12 15 4 裂缝: 1)在连接部位的 受剪面上 2)在连接部位的受剪面及其附近
理 , 提出技术能力和管理是构成核心竞争力的两种基本要素能力,任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都是这两种基本能力的有机组合。 3. 朱立南的 《 外贸公司增长方式的转变 》 (),阐述了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求建立“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 在此过程中外贸公司无疑承担着支持增长方式转变 的方面军的任务。 同时,外贸公司自身也面临着转变的课题 ,需要彻底摆脱过去那种“重经营
企业对市场做出快速准确的反应,实现敏捷 制造和销售;消费观念的变革使人们在选择服装商品时更注重时尚化和个性化,因此服装企业必须向多品种、小批量和柔性加工的生产模式发展;今天,网络时代已经到来,构筑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服装企业,不但是我们“入世”的需要,更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需要。 2) 采购问题: —— 目前,我国服装生产企业大量的采购工作仍然是依靠手工作业的方式,人为参与的空间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