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层组储层综合研究及评价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共( 33 )页 ① 下分支河道微相 水下分流河道为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的水下延伸部分 ,在向湖延伸的过程中 ,河道加宽 ,深度减小 ,分叉增多 ,流速减缓 ,堆积速度增大 ,砂体以浅灰色中细粒砂岩、粉细砂岩和粉砂岩为主 ,垂向上多表现为多层正韵律砂体复合叠加 ,向上粒度呈由粗变细的正粒序剖面结构。 砂体底部常见棱角状 ,杏仁状泥烁沿冲刷面 ,可见板状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及沙 纹层理等层理类型。 垂直流向剖面上呈透镜状 ,侧向则变为细粒沉积物 ,顺物源方向常呈条带状。 ②水下分流间湾微相 水下分流间湾为水下分流河道之间相对凹陷湖湾地区 ,岩性主要为深灰 ?黑色泥岩和泥质粉砂岩的韵率薄互层组合 ,厚度变化较大 ,一般为 ?。 沉积构造以水平层理和透镜状层理为主 ,次为沙纹层理或浪成沙纹层理 [8]。 所含化石较为丰富 ,以炭化植物为主 ,可见浪成波痕及植物残体等 ,生物烧动构造与钻孔构造在本微相也较为发育。 剖面结构上 ,该微相往往位于水下天然堤之上 ,层内夹有水下决口扇透镜体 ,顶部或过渡为加深的湖湾 相或前三角洲黑色泥岩相 ,或被河口砂现抑或被分流河道截切超覆。 电测曲线呈低幅齿状或为光滑曲线。 在本研宄区水下分流间湾沉积微相发育 ,面积相对比较大。 ③水下天然堤微相 岩性一般为薄层状粉砂岩 (含泥质条带 )和泥质粉砂岩互层。 粒序多为向上变细变薄 ,厚 ~。 底部常发育有小型冲刷面 ,层内常发育水平层理、沙纹层理以及变形层理、浪成沙纹层理 ,以前者为主 ,显示该微相为密度相对较高的流体快速堆积的产物 ,但处于有湖浪改造作用的浅水环境。 化石多为较为完整的叶片化石和炭化植物基干 ,生物扰动现象和钻孔构造亦较为常见剖面结 构上 ,常覆盖在水下分流河道之上 ,易被变粗的水下分流河道或水下决口扇截切 ,保存不完整 ,或连续过渡为变细的分流间洼地沉积。 沉积微相展布特征 ( 1)区域沉积体系平面分布特征 姬塘地区长 81 砂层组沉积期发育受东北、西北两个物源控制的越式浅水三角洲扇体。 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自物源区方向向湖泊方向延伸的距离很大 ,低于湖水位期在湖泊的中心部位发生交汇 ,显示了受湖平面波动引起的岸线大幅度摆动及其所影响沉积相 第 15 页 共( 33)页 的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 来自不同三角洲扇体的前缘部分的长条状和鸟足状水下分流河道在研宄区中部发生交汇 ,砂体厚度较大 ,物性好 ,是有利的油气聚集的区域。 姬源地区长 8i 时期发育多条河道控制着工区的沉积分布特征 ,发育了三角洲平原和前缘沉积亚相 ,根据沉积相标志研究 ,将平原与前缘亚相的界线黄 216 黄 160?黄 126?黄150黄 194?池 247连线一带 ,界线以北是浅水三角洲平原亚相 ,以南是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 浅水三角洲平原亚相主要包括分流河道、分流间挂地和天然堤微相。 分界线以南的区域为三角洲前缘亚相 ,包括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水下天然堤三种微相。 由于沉积时期河道频繁摆动 ,(水下 )分流河道微相和 (水下 )河道侧翼、 (水下 )天然堤微相呈相间分布。 砂体主要发育于水下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侧翼 ,由于受北东和北西及西部物源的作用 ,河道砂体主要呈北西 南东和北东 南西及自西向东展布 (图) 图 24 姬嫄地区长 81 沉积微相分布图 鄂尔多斯盆地姬嫄地区罗 1 井区长 81 油层组储层综合研究及评价 第 16 页 共( 33 )页 ( 2)研究区沉积相平面分布和纵向演化特征 研宄区罗 1 井区位于张家山、沙腰魄至堡子湾、刘崩源一带 ,即属于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 ,主要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挂地和水下天然堤微相。 研究区罗 1 井区主要位于在此相带中 ,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侧翼 (天然堤 )和水下分流河道间挂 地三个微相。 西北向和北北西向河道在此区域交汇 ,形成了一套范围宽大、厚度较厚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 ,河道砂体呈南东向展布。 河道西南部位侧发育水下天然堤和水下间挂地 ,范围相对较小 ,二者与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相间分布 ,说明沉积时期此区域河道摆动迁移较为频繁。 河道东北部主要为水下天然堤和水下间洼地。 3 储层基本特征 储层岩石学特征 姬塬油田罗 1 井区长 81 储层岩性主要为灰绿色细粒长石岩屑砂岩 , 其次为岩屑长石砂岩。 碎屑成分平均含量 : 石英 32. 4% , 长石 29. 2% , 岩屑 20. 56% , 云母 5. 6% , 成分成熟度低。 岩屑成分复杂多样 , 以变质岩屑为主 , 平均含量 12. 1%。 次为火成岩岩屑 , 平均含量 8. 75%。 沉积岩屑只占少量。 填隙物平均含量 12. 24% , 主要成分为绿泥石 , 高岭石 , 铁方解石 , 硅质 , 水云母。 粒度分析表明 , 罗 1 井区长81 储层碎屑颗粒最大粒径为 0. 52 mm, 平均粒径为 0. 19 mm, 细砂含量占 78. 59%, 中砂含量 13. 75%, 粉砂和泥质含量不足 10%。 根据薄片鉴定分析 , 研究区储层碎屑颗粒分选性好 ) 中等 , 磨圆度为次棱角状。 胶结方 式主要为 : 加大孔隙式和孔隙式。 可见研究区储层岩石结构成熟度较低。 填隙物成分 碎屑岩碎屑颗粒间的填隙物主要包括杂基和胶结物。 杂基是碎屑岩中与粗碎屑一起沉积下来的细粒填隙组分 ,是碎屑岩中的细小的机械成因组分 ,其粒级以泥级为主 ,可包括一些细粉砂 (对于更粗的碎屑岩 ,如烁岩 ,杂基也相对变粗 ,除泥以外 ,还可以包括粉砂甚至砂级颗粒 )。 其成分包括高岭石、水云母、蒙脱石等粘土矿物 ,亦见灰泥、云泥以及一些细粉砂级碎屑比如销云母、绿泥石、石英、长石等 [9]。 不同碎屑岩中 ,杂基含量不同 ,杂基含量高是不成熟砂岩的特征。 杂基的含量和性质可以反映搬运介质的储层基本特征 第 17 页 共( 33 )页 流动特性 ,反映碎屑组分的分选性 ,也是水动力强度的重要标志 ,是碎屑岩结构成熟度的重要标志。 胶结物是碎屑岩中以化学沉淀方式形成于粒间孔隙中的自生矿物。 胶结物是化学成因的物质 ,其结构与化学岩类似 ,其特点是由晶粒大小、晶体生长方式及重结晶程度等决定的。 胶结物成分主要有桂质 (石英、玉髓、蛋白石 )、碳酸盐 (方解石、白云石 )、铁质 (赤铁矿、褐铁矿等 )、硬石膏、石膏、黄铁矿及粘土矿物等 ,主要形成于成岩后生期 ,也有少数形成于沉积同生期。 研宄区目的层填隙物主要是胶结物。 研究区长 81填隙物含 量小于 12%,主要为胶结物 ,主要的胶结物类型包括碳 酸盐胶结物、泥质胶结物和少量的桂质胶结物。 常见的胶结矿物包括铁方解石、水云母、高岭石及石英和长石等 结构特征 砂岩的结构是指碎屑物颗粒的形状、大小、分选性及支撑性等特征。 长 81砂层组砂岩颗粒以次棱角状为主 (表 31),分选中等 好 (表 32),颗粒支撑 (表 33),以线接触鄂尔多斯盆地姬嫄地区罗 1 井区长 81 油层组储层综合研究及评价 第 18 页 共( 33 )页 为主。 储层物性特征 根据岩心物性分析数据统计分析 , 得出罗 1 井区长 81 储层孔隙度主要分布区间为 6% ~ 12% , 平均值为 10. 19%。 渗透率主 要分布区间为 0. 1~ 1. 0mD, 平均值为 0. 78 mD, 为特低孔、特低渗储层。 孔隙度和渗透率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 说明储层的渗透性主要受孔隙和喉道的约束 , 孔隙的发育直接控制着储层物性的好坏 , 为典型的孔隙型储层。 4 储层孔隙结构 储层孔隙结构是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相互连通情况,以及孔隙与喉道之间的配置关系等等。 它反映了储层中各类孔隙与孔隙之间连通喉道的组合,是孔隙与喉道发育的总貌。 孔隙结构特征的研究是油气储层地质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它与储层的认识和评价、油气层产 能的预测、油气层改造以及提高油气采收率的研究都具有重要联系,它已成为最基础的研究工作。 孔隙类型及分布 所谓孔隙,是指在储集层的储集空间中,被骨架颗粒包围着并对流体储存起较大作用的相对膨大部分。 根据长庆油田低渗透储层开发的动态特征,结合铸体薄片孔隙图像分析,把长 81 储层中的孔隙大小分为如下 5 类[ 5]:①大孔。 孔隙直径大于80μm,薄片中该类孔隙大致相当于颗粒直径或大于颗粒直径,占总孔隙比例 %,为粒间孔隙。 ②中孔。 孔隙直径介于 80~ 50μm之间,一般小于颗粒直径,此类孔隙占总孔隙比例 %,一般为粒间孔和长石溶孔。 ③小孔。 孔隙直径介于 50~ 10μm之间,与颗粒相比,此类孔隙相当于颗粒的 1/ 3~ 1/ 5,以粒间孔、长石溶孔、岩屑溶孔为主,占总孔隙比例 %。 ④细孔。 孔隙直径介于 10~ 之间,多是岩屑溶孔,占总孔隙比例 25%。 ⑤微孔。 孔隙直径小于 ,为晶间孔,不发育。 该研究区长8 1 储层孔隙以小孔和细孔为主,二者分别占总孔隙度的比例为%、 25%,从而导致储层为低孔特征。 储层孔隙结构 第 19 页 共( 33 )页 原生孔隙 研究区储层发育的原生孔隙占主导 , 主要为剩余粒间孔隙 , 其形成主要是由于储层岩石经受了机械压实作用 , 以及多种胶结作用后使得原始孔隙空间有所减小而残留下来的孔隙。 其中 , 薄膜状产出的绿泥石附着在孔隙壁上 , 增强了孔隙的抗压实性 ,使得原生粒间孔隙得到一定程度的保存。 次生孔隙 研究区储层的次生孔隙也较为发育 , 其中溶蚀作用产生的粒间、粒内溶蚀孔隙贡献较大 , 占整个孔隙空间的 41. 67%。 次生孔隙还包括少量晶体次生所产生的晶间孔 , 其对储层的改善起到的作用不大。 溶蚀孔隙中长石溶孔占主导 , 只发育少量岩屑溶孔。 因此 , 长 81 储层孔隙以剩余粒间孔为主 , 其次为长石溶孔 , 可以看出研究区原生孔隙保存较好 , 储层溶蚀作用发育 , 是改善储层物性和形成有效储层的关键。 孔隙结构特征 储层孔隙结构研究属于以岩石样本为基础的微观分析,常用于研究孔隙结构的方法有:压汞法、铸体薄片法、离心机法、扫描电子显微镜法、各种荧光显示剂注入法、铸体模型法等等。 评价孔隙结构的参数有: ( 1)排驱压力( Pd):是表示非润湿相开始注入岩样中最大连通喉道的毛细管压力。 即非润湿相开始进入岩样最大喉道的压力,也就是等于岩样最大喉道半径所对应的毛管压力。 排驱压力是评价岩石储集性能的主要参数之一。 排驱压力越小,说明大孔喉越多,孔隙结构越好。 ( 2)孔喉半径集中范围与百分含量:反映了孔喉半径的粗细和分选性,孔喉粗,分选好,其孔隙结构好。 毛细管压力曲线上,曲线平坦段位置越低,说明集中的孔喉越粗;平坦段越长,说明孔喉的百分含量越大。 ( 3)饱和度中值压力( Pc50%):是指毛管压力曲线上非润湿相饱和度为 50%时所对应的毛管压力,与之对应的喉道半径称为饱和度中值喉道半径( R50)。 中值半径越大,饱和度中值压力越小,说明孔隙结构越好。 ( 4)最小非饱和孔隙体积百分数( Smin%):当注入汞的 压力达到仪器的最高压力时,仍没有被汞侵入的孔隙体积百分数,称为最小非饱和孔隙体积百分数。 这个值与仪器的最高压力,岩石的润湿性、岩石颗粒大小、均一程度、胶结类型、孔隙度和鄂尔多斯盆地姬嫄地区罗 1 井区长 81 油层组储层综合研究及评价 第 20 页 共( 33 )页 渗透率等都有密切关系,它不总是代表束缚水饱和度。 一般将小于 m的 孔隙都称为束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