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衰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年 8 月初,由于雨水较多,一些地方出现棉花早衰,直接影响棉花的产量和品质。 广大棉农务必高度关注,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防止。 一、棉花早衰的原因一是后期因棉田管理难度加大,如排涝不及时等因素,使雨后土壤板结、土壤透气性差、根系生长受阻、吸收能力下降、功能明显衰退,棉株得不到正常的养分和水分供应,出现棉花早衰现象,特别是丘陵地区显得尤为突出。 二是早发棉田,桃肥施得早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致棉花早衰的原因有:因病导致的早衰棉花病害以黄枯萎病危害最普遍、最重。 发病与温度关系密切,枯萎病在苗期地温 20左右时开始出现病状,2530时病情受抑制。 黄萎病发病温度较枯萎病高,所以发病高峰较枯萎病晚,气温 25时发病率高,28以上时病情缓解,这一时期,如果降雨多,田间湿度大,病情将迅速蔓延。 一般每年 78 月份发生普遍。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谓早衰就是指在棉花开花结铃最好时期,因生育不良、营养失调、病情危害,棉叶过早脱落,导致铃轻、子秕、纤维成熟差而大幅度减产的一种现象。 根据调查,近几年各地棉花早衰面积越来越大,对产量和品质的损害也越来越大,减产幅度达到 20%30%,重衰地达到 40%,严重田块绝收。 棉花早衰发生的主要原因如下:年来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大爆发,是制约单产提高的最主要原因。
1、稻早衰是未老先衰,抽穗后到成熟期间呈现茎叶枯黄,致使成熟度不好,千粒重不高,秕粒增多,产量下降,品质不佳。 早衰的原因一是通透差,地势低洼,通气不良,使土壤中有害的还原性物质,如硫化氢、乳酸丁酸及过量的二价铁离子等积聚,危害根系的生理机能,降低根系活动,严重时发生黑根甚至根腐。 二是耕翻质量不好,尤其地边、地角、死角地方,年年不能进行耕翻,土壤板结,地硬,通透性差,根系发育不良。
2、,雨水多、湿度大易发病,叶片上形成褐色或黑褐色的病斑,严重时也侵染叶柄与茎枝,一般在中后期发生。 可于发病前和发病初期喷洒下列药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8001000 倍液;50代森锰锌 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 1000 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 710 天1 次,连喷 3 次,注意轮换用药。 倒伏。 土壤肥力较高、水肥条件较好的地块,植株生长旺盛极易倒伏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发生症状7 月底至 8 月中旬在高温、干旱等条件下,棉花顶部叶片、叶脉间逐渐失绿,转为紫红或红褐色,8 月中旬开始有叶片褐变、干枯,轻者减产 5%重的减产 20%以上。 二、下水位高,灌溉期内大量积水或受红蜘蛛、蚜虫等危害的条田易发生早衰。 透性差,根系发育不良,根系分布浅,根量小,造成晚发,生长量不足的棉田易发生早衰,枯萎病、黄萎病发病早且发病重的条田易发生早衰。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年来,棉花早衰的现象在老棉区越来越严重,对棉花的产量和品质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轻则减产 20重则高达 50%以上,甚至绝收。 那么,造成早衰的原因是什么呢。 在生产上怎样解决呢。 一、导致早衰的主要原因:棉花枯黄萎病的暴发致使棉花早衰。 枯黄萎病的发生对气候反应敏感,6份只要气温低于 30,加上高湿,混合病情就呈快速发生蔓延,其中 7发生较为普遍,病株恢复慢,危害重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花之所以出现后期早衰,其内因是,棉花生长进入 8 月份以后,根、茎、叶、铃之间对养分的需求发生了激烈竞争,导致养分供需失调;其外因是,棉田后期水肥不足,诸如缺磷或缺钾;也有部分棉田是因为后期喷药次数过多,或农药使用浓度过大,从而对棉花叶片造成了严重伤害。 需要指出的是,预防棉花早衰的根本措施,是要从加强棉田的基础建设入手,即对棉田进行深耕细耙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长中心转向生殖器官时,如果肥水不足,棉株营养不良,蕾铃又同营养器官争夺叶片制造的有机养料,就更加抑制了营养生长。 这种棉株在中下部结住若干个棉铃后,棉株上部就出现顶心冒尖、发硬、红茎到顶,叶薄而黄等营养生长衰退现象,这就是棉株早衰。 早衰的棉株一般出现在土质僵硬、肥力较差、根系生育不良,根群较小的棉田;或花铃期施肥量不足,施肥后遇伏旱而没有以水促肥,根系不能正常生长的棉田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长棉田都啥模样早衰和徒长是生殖生长与营养生长相互矛盾的两种不良倾向。 其植株生长发育特征表现如下:早衰型:棉株表现根系小,叶面积小,叶色暗,缺刻深,茎红节间短,植株顶上尖,果枝伸不开,蕾少铃小,上部脱落。 一般旱薄地或水肥管理不当时常见类型。 因水肥不足,管理不当,营养生长衰弱,盛花期后常出现早衰。 徒长型:植株表现茎秆柔嫩,节间长,营养枝丛生,根系浅,叶面积过大,叶色浅绿而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