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
2、显著),中下游平均亩产 对照汕优 63增产 极显著)。 2002 年参加生产试验,上游平均亩产 对照汕优 63增产 中下游平均亩产 对照汕优 63增产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播期同汕优 63,亩播种量 810 公斤,秧龄3035 天;2、科学用肥:施足基肥,早追肥,氮、磷、钾配合施用;3、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及稻飞虱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经审核
1、 号川香优 2 号系四川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和四川华丰种业有限公司组配育成的优质杂交香稻。 2002 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2001、2002 年参加南方稻区区试,表现突出,2003 年通过国家审定。 特征特性1)米质优、具泰米香味:川香优 2 号籽粒属中长型,米粒半透明,有光泽;米粒具泰米香味,适口性好。 经 2001 年四川省水稻区试统一送样鉴定,精米率 整精米率 米粒长
2、量以折合纯氮 氧化二磷 6公斤、氧化钾 9公斤为宜。 施肥量原则是重施基肥,早施提苗肥,稳施薹肥,氮磷钾肥搭配施用。 其中氮肥按基肥苗肥、腊肥、薹肥 613 的比例施用较为适宜。 各期用肥具体数量是:苗床期。 基肥每亩施 48%三元复合肥 18公斤、人畜粪肥 1000公斤、尿素 10公斤。 追肥两次,每亩折尿素 10公斤。 大田期。 基肥每亩施 48%三元复合肥 18公斤、猪羊圈肥
2、平均亩产 对照汕优 63增产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播种期同汕优 63,秧田亩播种量 12公斤,秧龄2530 天;2、合理密植:栽插规格以 穴栽 2粒谷苗;3、肥水管理:施肥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氮、磷、钾肥配合施用,早施分蘖肥,巧施穗粒肥。 管水做到浅水移栽,寸水活棵返青,间歇灌水分蘖,最高苗25万/亩时排水晒田,干湿交替壮籽,成熟前 35 天断水;4、防治病虫害:注意防治稻瘟病
2、植保所人工接种鉴定,中抗稻瘟病(3 级)和白叶枯病(3 级。 糙米 精米率 整精米率 米长 米,长宽比 白米率 7%,垩白度 透明度 1 级。 糊化温度低(),胶稠度软(80 毫米),含直接链淀粉 18%,蛋白质 食味佳。 米粒延长性好。 2产量表现1995 年安徽省庐江县 1995 年试种 产 对照秀水 664增产 1996 年白湖农场试种 产 997 年粳杂新组合生产试验,单产 对照秀水
2、产 不显著);2002 年续试,平均亩产 斤,比对照汕优 63 增产 极显著)。 2002 年生产试验 斤,比对照汕优 63 增产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一般在 3 月下旬至 4 月上旬播种,每亩秧田播种量 1015 公斤;2、合理密植:一般亩栽 穴,基本苗 1012 万株为宜;3、施肥:一般亩施纯氮 810 公斤,磷肥 2530 公斤,钾肥 1520 公斤。 4、防治病虫
2、量 斤,较对照汕优 63 亩增产 两年均达极显著水平,分列第三位和第四位。 2002 年在区试同时组织生产试验,平均亩产量 斤,较对照汕优 63 亩增产 每亩有效穗 15,每穗实粒数 155 粒左右,结实率 83%左右,千粒重 28。 株高 120 厘米左右,全生育期 142 天左右,较汕优 63 长 1。 该组合产量水平较高,稳产性较好,米质优,抗病性好,审定合格
1、上海农业科学院专家努力,成功选育与利用了“长江流域杂交晚粳稻恢复系申恢 254、申恢 1 号”,该项目今年被上海市政府评为科技进步一等奖。 长江流域杂交晚粳稻应用于生产的关键是育成优良的晚粳型恢复系,该项目利用籼粳亚种中间材料为桥梁亲本,在晚粳稻品种中导入籼稻恢复基因,采用聚合杂交、系统选择,集聚多个优质亲本的优良基因和恢复基因,通过纹图谱分析及遗传距离测定
1、 536 高产栽培技术 优 536 系南平市农科所用自选恢复系 组育成的杂交中稻新组合,2005 年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武夷山市从 2003 年引进该组合,通过两年的试验示范,该组合表现出高产、稳产、适应性广,熟期适中,米质好等优点,现将其高产配套技术介绍如下:1、适时播种,培育壮秧秧田底肥以有机肥为主,施足基肥,采用湿润秧田,秧畦最好选东西向,3 叶 1 心时进行第 1 次追肥
1、述。 早稻杂交扳田双膜育秧原系吉安农科所高级农艺师徐根源创立的育秧法。 资溪县农业局曾在驻点村高阜试验,其经济效益和优点是:节约用种量。 笔者从农户中了解到,早稻杂交推而不广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用种量偏大,成本高。 而推行扳田双膜育秧技术,一般可节省种子 斤,且“三带”(带泥、带肥、带药不伤根)。 便于催芽和病虫肥水管理。 由于育秧集中几百斤稻种一起催芽,避免了各农户浸催因种子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