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
1、0 优 18 高产栽培技术 10 优 18 是天津市水稻研究所用自育的不育系 10A 与自育恢复系 组育成的三系杂交中粳组合。 该组合在 2000 年天津正季杂交粳稻新组合筛选中表现突出,当时定名津优 9603。 2001 年至 2003 年完成豫粳 6 号组国家区试,2004 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定名为 10 优 18。 10 优 18 大面积种植表现出高产稳产性好、米质优良、抗病抗逆性强
2、 43 级。 适应性广:适宜南方稻区作单季稻种植。 协优 5968浙审稻 20030122004 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株型略松散、分蘖力强、茎杆粗壮、耐肥抗倒、穗型中等、着粒较密、千粒重高、后期转色好、青杆黄熟。 全生育期作单季稻种植 140 天左右,比汕优 63 略长。 2002 年、2003 年国家中稻高产组区试和生产试验均比对照增产极显著,位居前茅,平均亩产 620 公斤
2、均表现出极强的杂交品种优势。 德棉 206 在 2003 年参加湖北省杂交棉各区域试验示范中,丰产性表现突出,抗枯萎病,较耐黄萎病。 其生育期约为 137 天,籽棉亩产约为 280394 公斤,比对照中棉 29 增产 39%,增产效果极其显著,霜前籽棉为 224 公斤,比对照增产 在湖北各区域示范种植过程中,比当地主要栽植品种增产,能够经受灾害天气的考验,深受农民的喜欢。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严格遵循良种繁育防杂保纯的各项技术和要求,同时还须掌握以下技术要点:保证亲本种子的纯度这是保证制种质量的基础。 适当调整父本、母本的种植密度,使母本花期早而集中,父本花期尽量延长。 具体密度根据行距、亲本种植比例而定。 一般父本、母本种植密度为 1213。 在苗期、初花期完成除杂去劣工作,消除母本中的劣变株、异型株和其他油菜品种,尤其要清除干净母本中的可育株
1、 号盐优 2 号系盐城市盐都区农科所用自育 不育系盐粳 93538a与恢复系置而成的迟熟杂交中粳稻新组合,2003 年 3 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审定号:苏种审字第 200310 号),适宜江苏省苏中地区中高肥力条件下种植。 一、产量表现。 2001参加江苏省杂交中粳稻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量 斤,较对照 9 优 138 亩增产 达极显著水平,列第一位。 2002
根水稻后期养根防早衰的主要措施是协调水与氧的矛盾。 在高温条件下,如果稻田蓄有水层,则水层温度可达到 40左右,会出现热水煮根现象。 因此,水源条件较好的垄田,可采取湿润灌溉的方式。 因为湿润有利于水分蒸发,从而有效降低温度,防止出现水层和田泥温度过高的现象;同时湿润有利于供氧,能较好地协调水与氧的矛盾。 对于水源条件较差的稻田,则实现间隙灌溉。 对于深泥脚田、冷潜田、鸭屎泥田等严重潜育化稻田
优金丰”育成 上海科学家自主培育的超高产杂交粳稻新品种“秋优金丰”,经过年的生产示范种植,亩产达到公斤,日前已通过了专家验收。 2006 年 12 月 31 日,记者在上海闵行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了解到,“秋优金丰”优良品种的培育是利用籼稻与粳稻双亲的遗传差异,用优良晚粳不育系为母本,选择优良籼稻和优良粳稻恢复系作父本,通过“籼粳搭桥”技术,应用两系、三系法配制而成的新组合。
2、2,直链淀粉含量 蛋白质含量 达到新颁布的国际(178911999)优质米二级标准。 在江苏省评为优质米。 产量高一是在各级各类试验中脱颖而出。 2001 年参加全国南方稻区单季晚粳区试,平均亩产 对照秀水 6号增产 列第一位。 2002 年继续参加全国区试,平均亩产 年参加生产试验,亩产 对照秀水 63增产 二是大面积种植高产、稳产。 2002 年浙江诸暨市店口镇种植 均实产 ,比八优
2、 极显著)。 2002 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斤,比对照汕优 64 减产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6 月中、下旬播种,每亩秧田播种量 1012 公斤,秧苗在三叶期喷施“多效唑”,促进多发分蘖,秧龄控制在 35 天内;2、合理密植:插植密度每亩 穴,每亩 1315 万株基本苗为宜;3、施肥管理:中上肥力水平的田块每亩施纯氮 10 公斤左右,氮、磷、钾的比例以 1:1:、防治病虫
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斤,比对照汕优 63 增产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一般 4 月中旬至 5 月上旬播种,秧龄 3040 天;2、合理密植:栽插规格为 273013 厘米,每亩栽插 穴,每穴插12 粒谷苗;3、肥水管理:每亩施纯氮 1315 公斤,磷 斤,钾78 公斤;水浆管理做到浅水勤灌,扬花灌浆期干干湿湿,养根保叶,活熟到老;4、防治病虫:注意防治稻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