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
1、米果穗顶部籽秕粒瘪或未结籽粒,称之为秃顶,又叫“不满尖”,是玉米生产中常见的现象,一般会导致玉米减产 5%10%,严重的甚至在 30%以上。 因此生产中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和防止秃顶的发生。 玉米秃顶原因造成玉米秃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品种遗传特性。 玉米花丝从苞叶中抽出的顺序有所不同,顶部的花丝抽出最晚,如果顶部花丝抽出时恰逢大田花粉量不足或散粉末期,容易造成顶部花丝授粉不良,形成秃顶。
米铁甲虫是区域性为害的害虫,以成虫和幼虫危害玉米叶片,严重时影响玉米生长及营养物质的制造和形成,从而导致玉米减产。 近年来玉米铁甲虫已成为我市卡房、贾沙等山区乡镇玉米作物上的主要害虫。 根据五月十九日和五月二十三日我站对贾沙乡贾沙村和卡房镇大黑山村玉米田间调查,被害株率均为 100%;被害叶率分别 ,代表面积 2000 亩。 从调查结果看,今年玉米铁甲虫较去年同期迁入时间偏晚、发生程度偏轻,预计
顶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严重时可造成 20%减产,因此生产中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和防止秃顶发生。 1、因地制宜,选用良种根据本地气候情况,结合不同品种的生育特点,选择粒大饱满、纯度高、紧凑型、丰产潜力大、双穗率高、抗性好的优良品种。 2、合理密植,增强抗性根据品种、土壤、栽培方法、气候因素,以建立高光效群体结构为目的,合理密植,既要保证有足够的成穗密度,又要保证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 3
米条纹矮缩病玉米条纹矮缩病简称玉米条矮病,是西北、华北和东北部分地区玉米的一种重要病害。 症状病株节间缩短,株型矮缩,初上部叶片稍硬、直立,沿叶脉出现连续的及断断续续的淡黄色条纹,自叶基部向叶尖发展。 后期,叶脉向上产生坏死斑,呈灰黄色或土红色,病叶提前枯死,病株上部多向一侧倾斜。 叶鞘、茎秆、雄花的小梗及苞叶均可受害,产生淡黄色条纹及褐色坏死斑。 发病规律玉米条纹矮缩病病毒(灰飞虱传播
1、要为害玉米,此外还为害甘蔗、高粱、小米、芒草、芦苇等多种禾本科植物,一般以成虫在玉米地附近山上、沟边的杂草丛中和甘蔗上越冬,进入 4 月份后,成虫从越冬场所迁移到玉米地为害。 玉米铁甲虫在我县一年发生 1 代,成虫和幼虫均可为害,成虫为害玉米,顺着叶脉咬食叶肉,形成长短不一的白色线条,幼虫孵化后在叶片内咬食叶肉,直至化蛹,叶片被害后仅残留上下表皮,形成白色的枯斑。 一般受害
1、在玉米产量不减的基础上,增种一季夏秋黄瓜,以满足蔬菜市场供应,实现高产高效益。 玉米间作黄瓜,是在玉米产量不减的基础上,增种一季夏秋黄瓜,以满足蔬菜市场供应,实现高产高效益。 一、种植规格玉米大行距 140 厘米,株距 2025 厘米,亩栽 2000 株左右。 在玉米行内起 2行小垄,种 2 行黄瓜,黄瓜行距 4045 厘米,株距 2527 厘米,亩栽 2500 株左右。 二
1、 20002003 年在实施省农业厅丰收计划时,对玉米田间套平菇高效栽培的多种模式进行了探讨,现将有关技术总结如下。 1 玉米栽培技术在确保玉米高产、平菇高效的前提下,推广玉米指标化高产栽培技术,重点抓好五项关键措施。 据作物特点,选好大田选用地势平坦,近水源,涝能排,耕层深的砂壤土地块。 要疏通好沟渠,确保配套、畅通。 用良种、合理密植选用良种是实现玉米高产、间套平菇高效的关键
玉米进入熟期,籽粒含水量在 40%左右时,是降水适期。 方法是把玉米棒皮扒开,扒到底,使棒外露晾晒,20 天左右,右。 降低水分可适当推迟收获 10 天左右,玉米经风吹日晒,使其自然降水。 此法可把玉米水分降到 20%左右。 米收割后,在地里掰下果穗,放在铺好玉米等秸棵上晾晒,单摆平放,上下通风,沥水快。 20 天后可把水分降到 18%。 米入场后用秆秸等物做成小栈子,直径 左右为宜。
、症状从果穗顶端或基部开始发病,大片或整个果穗腐烂,病粒皱缩、无光泽、不饱满,有时籽粒间有粉红色或灰白色菌丝体产生,其上密生红色粉状物,病粒易破碎。 果穗病部苞叶常被密集的菌丝贯穿,粘贴在一起贴在果穗上不易剥离。 二、发病规律病菌在种子、病残体上越冬,为初侵染病源。 病菌主要从伤口侵入,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 温度在 820和相对湿度在 75%以上有利病菌发展危害,生育后期低温多雨发病重。 三
收以后,玉米脱粒所剩下的芯称玉米穗轴,老百姓俗称“棒子骨”。 如果对它深加工制糖,可望变废为宝,为农民朋友增加收入。 取干玉米穗轴 60 千克、大麦 12 千克、麸皮或谷糠 20 千克,先把玉米穗轴碾压或粉碎成豆粒大小的碎屑,然后用清水浸泡 30 分钟60 分钟,入屉蒸。 蒸前要在蒸篦上均匀地铺上玉米穗轴屑,并在上面盖一层麸皮。 蒸 15 分钟20 分钟后,向玉米穗轴加凉水 5 千克拌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