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 号(油菜) 1996 年四川省审定。 累计推广 10500 万亩。 (1)品种来源:系四川联合大学生物工程系、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用 207母本,86父本,于 1992 年育成的甘蓝型双低雄性核不育中熟两系杂交种。 (2)特征特性:株高 200 厘米以上,分枝部位低,一次分枝 9,单株有效角果 327,角粒数 171 粒,千粒重 34 克。 全生育期220 天,比中油 821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菜是闽北山区重要油料作物主一,年种植面积在 1350 公顷左右,是山区农户充分利用农闲田种植一季作物增收的重要项目。 20 世纪 90 年代初由于品种单一,土壤中微量元素不足、连作以及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在种植过程中常遭受病虫危害,局部防治不及时田块,产量低、品质差,对山区油料作物发展威胁较大。 据多年田间观察和调查,当地油菜常见病虫害有菌核病、霜霉病、白锈病、病毒病和蚜虫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0 号(油菜) (1)品种来源:绵阳市农科所 1990 年用绵 油 4 号配组育成。 (2)特征特性:该品种属中熟甘兰型两系油莱杂交种。 株高 201次分枝91 个,单株角果数 395 个,每角果粒数 131 粒,全生育期 225 天。 种子褐色,千粒重 388g,含油率(干基)3763,高于对照。 低抗病毒和菌核病,抗倒力不及对照。 (3)产量表现:1995 一 1996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 号(油菜) 1997 年四川省审定。 累计推广 14229 万亩。 (1)品种来源:系绵阳市农科所以中油 821作母本,自育品系87父本进行杂交,于 1994 年育成。 (2)特征特性:平均单株有效果 3407 果,多 21 粒、高 104 克;田间自然鉴定,该品种病毒病和菌核病的发病率和病指均比中油 821 高,植保鉴定结果,与中油 821 相比,属高感中感病毒病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油菜生长期短,茬口好,根系能分泌有机酸,溶解土壤中的矿物磷,提高土壤肥力,利用小麦收获后的空闲地复种油菜,既可收菜,又能肥地。 一、选种:以白菜型油菜为主,这种油菜生长期短,一般 70 天左右成熟,而且耐高寒多雨,适应性好,适宜麦茬复种。 二、整地:油菜种子小,幼苗顶土力弱,且发芽需较多的水分,所以麦茬地复种油菜时要精耕细作,要求耕深 2030 厘米,使得耕作层疏松
2、64 公斤)增产 1152%。 其中,1998 年至 1999 年平均亩产13734 公斤,比对照中油 821 增产 893;1999 年至 2000 年平均亩产16518 公斤,比对照中油 821(14520 公斤亩)增产 1376。 特征特性“中油杂三号”属甘蓝型早中熟油菜杂交种,熟期与中油 821 相当,一次分枝9,单株有效角果数 450 个左右,每角粒数 209 粒,千粒重 34 克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 号(油菜) 品种来源:22A品种为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平均240 天。 幼苗直立,绿色,子叶肾脏形,苗期发苗快,缩茎段粗壮,长势强,长相稳健,叶厚有蜡粉,叶片有缺刻,琴状裂叶,底部叶片 4裂叶,顶裂大而椭圆,叶缘锯齿状,叶柄扁圆,花瓣黄色,种皮黑褐色。 平均株高 160 厘米,一次分枝 9 个,单株有效角果数 320 个,每角粒数 22 粒,千粒重。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 号栽培技术 陕油 9 号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作物研究所油菜育种室用细胞质雄性不育系203A 和恢复系 1186C 杂交选育而成的甘蓝型双低油菜新品种,2004 年 9 月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该品种突出优点是生长势强,抗倒伏,抗病毒病,耐菌核病,品质优良,丰产性状好。 2004 年在关中、陕南大面积推广种植和在安徽、江苏示范种植,均表现为优质丰产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5 杂95 杂种表现突出 甘蓝型油菜新组合 95 杂5 杂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 1995 年分别以玻利马胞质不育系 母本和分别以自育恢复系 父本经三系杂交选育而成。 1999 年双双进入省区试,2001 年通过省区试和生产试验,待审定。 在两年省区试中产量名列前茅,抗病性优于对照(蓉油 4 号),生育期早于对照,含油量明显高于对照。 在 2001 年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杂油 4 号 湘杂油 4 号系湖南省作物研究所选育的甘蓝型三系杂交油菜新品种,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湘 5A 和恢复系 036R 配制而成。 该组合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应性广,2002 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1、产量表现与适应范围湘杂油 4 号 1998度在湖南省杂交油菜区试中,平均亩产 斤,比对照湘油 13 号增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