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合
控制值以内,一般存在施加预应力的问题。 要找到合适的预应力施加值比较困难,大部分设计者按极限承载力状态计算,即强度控制理论,预应力严格按照此计算数值施加,此种方法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 1) 由于地质情况的复杂变化,计算模型一般选在最不利位置,此时算出来的预应力 施加在一般位置的桩体上便有些偏大; ( 2) 按岩土工程力学公式算出的土压力与实际的土压力本身存在偏差,基本上都偏大
下放,放置设计标高后立即固定。 3)为防止钢筋笼在浇筑混凝土时上浮,在钢筋笼底部焊上一块不钢筋笼直径略小的薄钢板以增加其抗浮能力。 灌注混凝土 混凝土灌注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 ①水下混凝土灌注采用导管法,导管采用直径为φ 250 的螺旋式接头钢管。 导管埋入混凝土的深度宜保持在 2m~6m 之间,最小埋入深度不得小于 1m。 严禁将导管提出混凝土面或 埋入过深,一次拨出高度不得超过 4m。
筋桩和无筋桩搭配的软法咬合面,抗剪承载力标准值τ ck取。 8 2 硬法施工有筋桩和无筋桩咬合面抗剪 承载力标准值τ ck: 对于有筋桩和无筋桩搭配时的硬法咬合桩,由于二序桩浇筑时一序桩已经初凝,连续桩墙在咬合面处的抗剪承载力与叠合构件或其他类型的新、老混凝土结合面抗剪承载力相近。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 规定对不配箍筋的叠合板,当预制板表面为凹凸不小于 4mm 的人工粗糙面时
加一部分力,一般要多施加 25%~ 35%的力,此部分力设计时比较容易忽视,在施工中容易大于桩的实际承受能力,而对桩体造成损害; ( 4) 支撑结构中的预应力大小受温度影响较大,在不 同的温度条件下施加同样大小的预应力对桩体起的效果不同; 预应力施加过大会存在以下问题: ( 1) 易对桩体造成损害; ( 2) 在拆撑、换撑过程中,桩体反弹较大,对紧靠桩体的主体结构容易造成损害; ( 3)
间的咬合厚度 d 根据桩长来选取,桩越短咬合厚度小(但最小不宜小于100mm),桩越长咬合厚度越大,按下式进行计算: d- 2( kl+q) ≥50mm(即保证桩底的最小咬合厚度不小于 50mm) 式中 l——桩长 k——桩的垂直度 q——孔口定位误差容 许值 d——钻孔咬合桩的设计咬合厚度 如何克服 “管涌 ” 如图六所示,在 B 桩成孔过程中,由于 A 桩砼未凝固,还处于流动状态,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