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花从子叶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病。 发病后首先在叶片背面产生深绿色小点,以后小点逐渐扩大,受叶脉限制形成多角形油渍状病斑。 菌液潮湿时为黄褐色黏状物,干燥后呈白色干痂状。 严重时可造成叶片干枯、脱落。 若将病叶移到光线下透视,病斑部分状似油纸。 病因一是连作重茬,土壤中病残体带菌引起发病;二是光照差、湿度大、温度高,棉花枝叶破损,有利于病菌浸染。 防治清理棉田:把棉田中整掉的枝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蚜,俗称腻虫、油汗。 危害特征以成若蚜群集于叶背和嫩尖上吸食汁液,被害组织细胞受到破坏,致使棉叶向背面卷曲,植株矮缩不长,同时分泌蜜露,导致霉菌滋生,影响光合作用。 发生规律苗蚜 5 月中旬6 月中旬,伏蚜 7 月中旬8 月中旬,每年繁殖1020 代。 近年来在我国棉花主产区上升为主要虫害,严重影响棉花生产。 防治技术防治指标:棉花苗期蚜虫防治指标:3 片真叶前卷叶株率 510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花“简矮密”栽培技术的主要内容是以转基因抗虫棉为基础,采用化学除草减少中耕、简化整枝辅以化控、宽行密植、以水调肥、综合防治病虫害等项技术,实现矮化密植、增产增效的栽培目标。 产量指标为每亩产子棉 200250 公斤,产量结构为:密度每亩 40006000 株,每亩成铃数 5500060000 个,单铃重。 生育进程为:4 月 1520日播种覆膜,4 月底为出苗期,6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床管理复杂、移栽劳动强度大等缺点,由江苏省农科院经作所与江苏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研制的棉花机械化微钵育苗技术突破了长期以来棉花育苗依靠手工作业的传统模式,达到了棉花育苗省工、省力的目标。 目前机械化微钵育苗技术处于试验示范阶段,还没有大面积推广应用,农户对该技术的了解和掌握不充分。 为此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后棉花就将进入长达 50 多天的花铃期,是棉花的需肥高峰期。 棉花在 50 多天的花铃期内不断地开花结铃,对养分的需求是持续的、不间断的,所以除了特别肥沃的土壤外,必须靠追肥来补充。 花铃期的追肥是棉花花铃期管理的重要大事。 一、缺肥地块要加大追肥用量 在人均植棉面积较多的地区,一些村至今仍保持着低投入、低产出状态,植棉效益很低。 有的甚至亩仅施 1015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做好肥水管理外还应该做好以下几点:化学调控花铃期进行化控,能将营养生长养分更多地转向生殖生长,减少蕾铃脱落。 建议对长势较强的棉田在初花时,每亩喷洒缩节胺 ,或 25% 助壮素 8升。 盛花时依照长势再化控一次,每亩喷洒缩节胺 ,或25% 助壮素 10- 12 毫升。 最后一次化控应当在棉花打掉顶心之后 7,顶部果枝已有三个果节出现后进行化控,每亩喷洒缩节胺 ,或喷洒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病增产两相宜 棉花的生长后期根系对养分的吸收能力明显下降,但如果对棉花叶面喷施氮、磷、钾、锌、硼等肥料,可以起到防早衰、促早熟、防病害、防落铃、结大桃的作用,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 1、施氮肥防早衰每次亩用 1%的尿素溶液 75100 千克,每隔 57 天喷施 1 次,连喷 23 次,可增强叶片的光合作用,起到防止早衰、提高产量的效果。 2、施磷肥促早熟棉花后期叶面喷施磷肥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北省鹿泉市南甘子村种植地膜标记抗虫杂交棉 1 号间作油葵,油葵收获后播种娃娃菜,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棉花 667 平方米产籽棉 200 千克,油葵667 平方米产 150 千克,娃娃菜 667 平方米产 2500 棵,3 项合计 667 平方米效益 2100 元。 比种植小麦、玉米 667 平方米多收入 1000 多元。 其主要技术如下。 1 带,1 行棉花,2 行油葵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然条件下苗期很少出现症状。 一般在46 片真叶期开始显症,生长中后期棉花现蕾后大量发病,初在植株下部叶片上的叶缘和叶脉间出现浅黄色斑块,后逐渐扩展,叶色失绿变浅,主脉及其四周仍保持绿色,病叶出现掌状斑驳,叶缘向下卷曲,叶片由下而上逐渐脱落,仅剩顶部少数小叶,蕾铃稀少,棉铃提前开裂,后期病株基部生出细小枝。 纵剖病茎,木质部上产生浅褐色变色条纹。 夏季暴雨后出现急性型萎蔫症状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花生长后期,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功能明显减退,这时喷施叶面肥补充营养,具有防早衰、防病害、攻大桃、促早熟、争优质的作用,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1喷氮肥防早衰:棉花后期,叶面喷施氮素营养,可使棉叶保持绿色,增强光合作用,防止脱氮早衰,氮肥与“调节剂 802”混喷,增强棉花生长后劲的作用更明显,增产效果更好。 在 8 月下旬至 9 月上旬,喷施尿素 100 倍液与“调节剂